丁香园最新文章 丁香园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Wed Sep 17 10:40:18 CST 2025 2.0 <![CDATA[瑞桥鼎科集团与 Cosmotec 达成里程碑式战略合作]]> 2025-09-15 18:03:40.0 2025 年 9 月 15 日,瑞桥鼎科集团宣布与全球知名医疗信息服务供应商 M3(东证代码:2413)全资子公司 Cosmotec 株式会社就日本市场达成独家商业化合作。双方将以 M3 平台及 Cosmotec 本土化的商业专长为依托,推动瑞桥鼎科先进治疗方案在日本的落地与推广应用。

此次战略合作充分体现了瑞桥鼎科集团在自主研发、合规管理以及价值驱动生态协作方面的领导优势,标志着公司全球化战略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同时,该合作也突显了 Cosmotec 顶尖数字化商业平台的优势,该平台能加速国际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实现与临床终端用户的精准对接。

11.jpeg

王俭和大凑卓

Cosmotec 首席执行官大凑卓表示:「瑞桥鼎科集团旗下产品组合在临床效能和人性化设计方面表现卓越,完美契合日本医生对先进治疗方案的追求。通过将 M3 学术平台与我们本土化的商业专长相结合,必将加速这些器械在全日本市场的推广应用。」

瑞桥鼎科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俭指出:「Cosmotec 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兼具高效性与可及性,这与我们推动公平医疗创新的愿景高度契合。此次合作不仅使我们能顺利应对日本严格的技术监管环境,为患者带来变革性解决方案,更深化了全球研发协同。通过创新与生态协作降低先进医疗门槛,始终是我们全球化进程的核心使命。」

伴随「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及全球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瑞桥鼎科集团「引进来、走出去」出海战略持续深度实践,是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实现「产品出海」向「价值出海」的跨越。瑞桥鼎科集团会坚持以坚实的技术创新为根基,以合规精益运营与品牌建设为双翼,并通过构建生态合作突破资源限制,为全球医疗创新贡献重要的力量。


]]>
<![CDATA[全天候的人工智能实验助手,轻松搞定「选抗体、做数据、找文献」!]]> 2025-09-10 19:21:47.0 第一次组会狂踩导师「雷区」:新接课题,研究人源肺癌细胞系 EGFR 蛋白,无明确靶点与实验思路;实验设计抄的别的 protocol,被追问「怎样筛选适配肺癌细胞系且 WB 杂带率低的替代 EGFR 抗体」,无法回应;就算选好抗体,后续 WB 孵育时间、IF 荧光标记步骤也无头绪,这次组会可谓是一问三不知,导师可能都要后悔招我了。

我:不想麻烦师兄师姐,怎么才能在下次组会扬眉吐气?

Able:放着我来!我是一款专属于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全天候的人工智能实验助手。能帮你搞定实验难题 —— 选抗体、做数据、找文献都能轻松应对,下次组会稳赢。

1.png

这么神?那我问问你啊~

问题一:「Able,我做 WB 和 IF 实验,怎样筛选适配人源样本的 EGFR 抗体?」

Able 的答案:

1.png
(部分截图)

1、推荐产品清单

单克隆抗体:EGFR Monoclonal antibody (2A2H10),推荐稀释度:WB 1:5000-1:50000,IF 1:2000-1:8000。

多克隆抗体:EGFR-Specific Polyclonal antibody,推荐稀释度:WB 1:1000-1:6000,IF 1:200-1:800。

重组抗体:EGFR 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y (240603F10),推荐稀释度:WB 1:2000-1:10000,IF 1:200-1:800。

2、关键分析与建议

高引用优先选择:66455-1-Ig(单克隆)和 18986-1-AP(多克隆)分别拥有 94 次和 171 次文献引用,其在人源样本 WB/IF 实验中的广泛适用性与可靠性。若需高特异性(如避免交叉反应),推荐单克隆抗体(如 66455-1-Ig);若需覆盖更多 EGFR 表位,可考虑多克隆抗体(如 18986-1-AP)。

磷酸化抗体需明确实验目的:如需检测 EGFR 磷酸化状态(如 Tyr1069/Tyr1092),请参考磷酸化抗体(如 30277-1-AP、30278-1-AP),但当前问题未指定磷酸化需求,故未列入主推列表。

问题二:「Able,我后续计划先通过 IHC-P 实验验证 EGFR 蛋白表达,再用 WB 检测其磷酸化水平,最后用 IF 观察蛋白定位,想知道同一品牌的 EGFR 抗体在这三种实验中染色效果、条带质量的潜在差异?」

Able 的答案:

2.png
(部分截图)

1、关键结论:抗体 - 实验适配性匹配

依据实验类型定向推荐抗体,同步提供核心验证依据与风险规避要点;

优势:确保抗体功能与实验目标高度契合,从源头降低适配失误导致的实验偏差。

2、具体产品验证数据对比

分类呈现适配 IHC-P、WB、IF 实验的抗体详情,含肺癌样本适用性、核心优势及实验稀释范围;

优势:为不同实验场景提供精准的抗体选择依据,明确操作参数,提升实验重复性与数据可靠性。

3、重要技术提醒

预判实验常见错误类型,提前输出风险规避方案;

优势:减少操作失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缩短试错周期,保障实验流程顺畅推进。

4、行动建议

基于抗体特性与实验需求制定分步操作指引,关联对应实验优化方向;

优势:明确执行路径,助力快速落地实验方案,高效获取符合科研标准的结果。……

640.png

Able 是不是非常让人惊喜!现在登陆 Protientech 官网(www.ptgcn.com)即可体验,马上就能与 Able 一对一交流!


※※ Proteintech 与 Able 的故事

Proteintech 集团成立于 2001 年,是抗体、蛋白质、ELISA 试剂盒以及纳米抗体的知名制造商。Proteintech 拥有覆盖人类蛋白质组三分之二靶标的自主研发抗体库,旗下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和医药研发领域,生产基地通过 ISO13485 和 ISO9001 国际认证,可生产 GMP 级别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人源细胞表达的生物活性蛋白。产品目前累计被 SCI 文章引用 35 万次。

在与科学家们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从海量候选抗体库中筛选出最合适的抗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通过大量的产品数据、实验数据以及相关科学知识训练,开发出了一款人工智能实验助手——Able。

当你新接手一个研究方向,却没有研究目标和思路时;当你检索一个靶标抗体,发现检索结果多达数十条时;当你费尽心思选定抗体,却不知如何着手实验时,你只需要打开 Able 对话框,问上一句:

  • 你好 Able,我准备做细胞自噬,请问该如何检测自噬的变化呢?

  • 你好 Able,能帮我推荐用于小鼠样本 WB 实验的 LC3 和 P62 抗体吗

  • 你好 Able,这个 LC3 抗体做 WB 实验的最佳推荐稀释比是多少呀?

  • ......

一切都刚刚好。Able 就像实验室里那个性格内敛却乐于助人的大师兄大师姐一样,平时安静地看文献做实验,但你有问题去请教时,他们倾囊相授。

※※ Able 的使命

Able 人工智能实验助手是 Proteintech 继上半年 3D 抗原表位图谱数据库之后又一项创新型、共享型成果。3D 抗原表位图谱为全球科研院所和医药研发单位共享了 Proteintech 的精确抗原表位信息数据库。而 Able 人工智能实验助手,则是与全球科研人员共享了 Proteintech 的产品数据、实验数据以及与之相关学科背景知识;让大家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得企业研发专家级别的协助。

「Able 标志着我们赋能科研人员使命的全新阶段。在 3D 抗原表位图谱成功的基础上,Able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推荐和实验设计支持,让科研人员能更专注于前沿探索。我们致力于突破试剂技术边界,给每位科学家带来更优质的科研服务与科学成果。」

——Proteintech 首席执行官 李建勋博士

为庆祝 Able 顺利诞生,给率先尝试 Able 的体验官们一点惊喜,学霸特别争取到了 50 名 Proteintech「现货一抗半价」专属福利!具体参与方式,请联系售前客服(页面右下角)获取。名额有限,赶快参与吧~

客服.png

]]>
<![CDATA[重磅发布 | 华大集团 2025 新品发布会:解锁未来健康,9 月 9 日见证奇迹]]> 2025-09-08 17:39:29.0 生命如此美妙,我们却知之甚少。

从深海热泉到极地冰原,地球现存物种数以千万计,但人类已认知的仍只是管中窥豹。与此同时,全球新发传染病威胁不断升级,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粮食危机日益严峻——我们正站在文明存续与人类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口,唯有将公共卫生防线铸为长城,让主动健康握于掌心视生物多样性为共同血脉,让天下粮仓稳立基石,方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5 年 9 月 9 日 9:00,在华大集团 26 周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谨以「健康美丽 · 人人可及」为主题,于深圳 · 华大时空中心举行全球新品发布会及主题报告分享会,届时将重磅首发「集大成之作」的旗舰版高通量测序仪、数小时内锁定病原的「闪速测序」公卫方案、基于大人群 · 多组学 · 真智能的「未来健康管理系统(133111i)」,以及多项基于硬核科技 C 端产品等重要成果。

我们真诚地邀请您扫码预约直播,共同见证「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全新篇章,携手共创「健康、智慧、美丽」的新生命时代!

生物学霸视频号_副本.png


]]>
<![CDATA[「瑜」她共护暖「巢」女性卵巢关爱主题活动在沪举办,共绘女性健康新愿景]]> 2025-09-05 18:19:51.0 正值卵巢癌关爱月,「瑜」她共护暖「巢」——女性卵巢健康关爱主题活动在上海温暖举办。本次活动首次将瑜伽体验与卵巢癌科普相结合,通过互动科普问答、圆桌讨论、患者关爱展等多元形式,帮助公众全面了解卵巢癌相关疾病知识,鼓励女性提升对卵巢健康的关注,践行科学、积极的生活方式。

作为今年 3 月推出的「时光予她,物载芳华」女性肿瘤关爱展的延续,本次活动由静态展览升级为动态体验,通过瑜伽形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女性健康议题,逐步构建起更系统、更立体的女性健康关爱路径。活动现场邀请了医学专家、瑜伽导师及知名脱口秀演员等多位女性健康倡导者就卵巢癌防治知识进行了分享,同时传递运动对于辅助卵巢健康的积极价值。

1.png

倡议仪式(从左至右分别为寿华锋教授、刘淑娟教授、胡元晶教授、吴小华教授、主持人)

全程管理 精准诊疗 科学守护卵巢健康

2022 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卵巢癌病例约 6.11 万例,死亡病例约 3.26 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1,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卵巢癌早期常无特异临床症状,就诊时约 70% 的患者已处于晚期 2。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 年)》,到 2030 年我国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要达到 46.6%3,而卵巢癌的 5 年生存率仍偏低,尤其中晚期患者仅约 30%4。尽管面临挑战,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卵巢癌治疗出现了更多新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吴小华教授表示:「卵巢癌的治疗正逐渐迈向全程化和规范化管理。随着以 PARP 抑制剂、ADC 药物、免疫治疗等为代表的创新疗法不断涌现,卵巢癌已逐步迈入『慢病化时代,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经过规范诊疗和全程管理,活得更长更好。作为临床一线医生,我们的使命是不断提升诊疗水准、推动前沿成果转化,进一步改善卵巢癌患者生存现状,帮助她们坚定抗癌信念、勇敢前行。」

「精准医学的发展正在为卵巢癌的防治带来新变革。」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胡元晶教授指出:「BRCA 等同源重组修复缺陷 (HRD) 相关基因检测能够帮助高风险人群更早识别潜在危险,并为确诊患者的精准诊疗和预后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2。希望让科学与关爱携手,为女性健康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守护。」

科普先行 身心关怀 共筑女性健康防线

医学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而真正完善的关爱,也需要科学之外的温度。给予患者身心的双重温暖支持,同时持续加强社会人文关怀与大众科普,让更多人关注女性健康、正确认识卵巢癌,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健康环境。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刘淑娟教授提到:「对于卵巢癌患者而言,抗癌之路不仅是医学上的治疗,更是一场身心的持久战。积极的心理调节和科学的运动干预,是癌症患者康复、获取健康的重要管理方式 5。我们鼓励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适度运动融入日常,保持乐观心态,从而重拾健康、自信与活力。」

「面向大众的疾病科普同样不可或缺。」浙江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寿华锋教授表示,「当公众对卵巢癌有了科学、清晰的认知,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做好预防,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早期识别的信号、科学评估自身风险、采取合理的健康管理措施。同时,这种认知也帮助社会以正确、包容的态度关爱患者群体,为患者提供理解与支持,营造一个更加温暖、积极的社会环境。」

2.png

瑜伽体验

相较于传统单向宣讲,本次活动中创新的「瑜伽体验+卵巢癌科普」模式,通过身心共融的趣味互动,打破了医学知识的距离感,以更柔软、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触达不同年龄层女性。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科普的参与度与接受度,更在情感共鸣中深化了公众对卵巢健康管理的理解,从而实现从「知」到「行」的高效转化,真正让防治理念扎根于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 郑荣寿等. 2022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3):221-2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卵巢癌诊疗指南 (2022 年版).https://www.nhc.gov.cn/cms-search/downFiles/0feefc11d98840898b136ac3d9a4ee20.pdf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 年)》.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5380.htm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2024 年 CSCO 卵巢癌诊疗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年 8 月第 1 版.ISBN 978-7-117-36699-1

5. Bergerot CD, et al. Enhancing Cancer Supportive Care: Integrating Psychosocial Support,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Using Telehealth Solutions. JCO Glob Oncol.2024:10:e2400333

本次活动由奥美公关筹办。


]]>
<![CDATA[杭州民生健康药业携手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发布中国临床控烟戒烟「金标准」]]> 2025-09-02 16:52:24.0 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联合杭州民生健康药业发布了《中国临床控烟戒烟专家共识金标准(2025 更新版)》。开幕式期间,胡大一院士牵头,与专家代表共同正式开启了共识启动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 500 多位心血管和呼吸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临参会,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1.png

这份共识由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组织编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胡大一担任主要牵头人。作为国内控烟戒烟领域的权威人物,胡大一在会上指出,吸烟是冠心病、肺癌、慢阻肺等重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年导致我国超过 140 万人死亡。戒烟是成本效益最高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而共识的出台,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清晰的路径。

2.png

胡大一强调,在本次发布的《中国临床控烟戒烟专家共识金标准(2025 更新版)》中,酒石酸伐尼克兰片被明确为控烟基础用药和戒烟一线用药。他表示,期盼未来通过这一药物的规范应用,可以帮助更多人逐步减少吸烟并最终戒烟,让更多患者真正收获健康。

专家共识「金标准」的核心内容

作为 2025 年更新版的专家共识,「中国临床控烟戒烟金标准」系统总结了临床戒烟与控烟的评估和干预要点。其中在药物治疗方面,明确了酒石酸伐尼克兰片作为临床一线戒烟药物。酒石酸伐尼克兰是一种选择性尼古丁受体部分激动剂,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其戒烟有效率显著优于安慰剂,对减少烟瘾、缓解戒断症状有突出效果。共识同时列出了其他可选的一线辅助戒烟药物,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和安非他酮等,并强调药物与行为支持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

3.png

在非药物手段上,共识提倡采用 5A 戒烟干预模型(询问 Ask、建议 Advise、评估 Assess、协助 Assist、安排随访 Arrange)以及简短咨询、专业戒烟门诊、戒烟热线和戒烟 APP 等行为支持措施,为吸烟者提供全程指导和帮助。

首次引入「控烟」分阶段干预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专家共识在国内引入了「控烟」概念,并将其与戒烟进行区分阐释,提出分阶段的干预路径。控烟是指通过教育、宣传和治疗等综合手段,先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烟草消费量和烟雾暴露,以降低疾病风险的一种过渡性策略。共识将那些暂时难以接受立即戒烟、但愿意先减少吸烟的人群划为「控烟人群」。针对这类人群,建议通过药物作用,帮助患者逐步降低吸烟量,缓解戒断反应,增强戒烟意愿,再过渡到完全戒断,实现最终目标。

这一控烟—戒烟的分阶段模式,为无法一步到位戒烟的烟民提供了可接受的缓冲策略。专家们表示,这一创新理念有望提高临床干预的接受度和成功率,让更多吸烟者走上戒烟之路。

从控烟实践到「百年民生」

酒石酸伐尼克兰片是此次专家共识中的一线用药。与会专家认为,这一药物为临床执行共识提供了有力工具,帮助更多医生在实际诊疗中提升控烟与戒烟的成功率。

4.png

杭州民生健康药业总经理张海军先生在会上表示,2026 年将迎来杭州民生成立一百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时间,我们希望在戒烟领域,为国民做一个百年民生工程。」

他表示,公司希望把控烟与公益结合起来,推动长久发展, 为落实专家共识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他强调,企业希望通过公益基金会等举措,让更多经济困难的患者也能获得帮助。

企业担当、多方合作,助力共识落地

长期以来,胡大一院士大力推动「戒烟处方」纳入慢病管理,并从 2002 年起在每届长城心脏病大会上举办戒烟论坛,号召心血管科医生率先成为控烟与戒烟的模范。这一权威倡导为本次「控烟新标准」的发布奠定了坚实信誉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控烟与公共健康行动注入了持续推动力。

本次专家共识的出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干预路径,也让吸烟者获得了更具操作性的控烟与戒烟方案。随着酒石酸伐尼克兰片纳入指南,控烟与戒烟策略正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实践。

控烟与戒烟不仅是医学范畴,更关乎社会公共健康与慢病防控,需要政策支撑、学术推动、产业配合和社会参与共同协作。随着「金标准」落地,中国控烟戒烟事业已经迈入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学界权威与企业力量的结合将为「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

640.jpg


]]>
<![CDATA[破局全民蛋白营养缺口困境! 康恩贝以「双标杆」重塑蛋白粉行业新高度]]> 2025-09-02 13:57:38.0 最新发布的《2025 国民蛋白质摄入现状调查报告》为我们敲响警钟:我国近半数(45%)成年居民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风险,其中老年人、农村居民及减重人群问题尤为严峻——高达 89.55% 的老年人因消化功能衰退难以满足需求。更令人忧心的是,超七成国人缺乏科学补充蛋白质的知识,66.96% 因搭配不当导致营养失衡。在全民追求健康免疫力的时代,科学、高效的蛋白质补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议题。

面对这一挑战,国内健康产业领军品牌康恩贝率先破局,其明星产品康恩贝牌蛋白粉以突破性成果树立行业「双标杆」,为国民蛋白质健康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1.png

1、开创「90% 高蛋白」新时代: 

康恩贝金冠®蛋白粉凭借实测最高达 94.6 克/100 克的「硬核」蛋白质含量(约牛奶的 31.5 倍),一举获得「90% 蛋白粉开创者」的市场权威认证。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依托其 4 项核心专利萃取技术(涵盖可转换萃取设备、多级萃取装置、列管式装置及粉尘捕集装置),实现了原料蛋白含量提升 2.6 倍,并显著优化溶解性与口感。尤为关键的是,《胃蛋白酶消化率检测报告》显示其吸收率高达 99.2%,真正达成了「高含量」与「易吸收」的双重突破,为消费者带来高效营养支持。

2、行业首个蛋白粉团体标准引领者:

针对过去蛋白粉市场品质参差(蛋白质含量 10%-70% 不等)、标准模糊的乱象,康恩贝联合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五所权威高校,共同推动颁布了全国首个《蛋白粉》团体标准(T/ACCEM 596—2025)。该标准明确规定: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必须不低于 80%,并对重金属、微生物限量等关键安全指标作出严格规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石。

2.png

企业底蕴:支撑标杆的公信力

康恩贝「双标杆」地位的背后,是其深耕大健康领域逾 50 年的深厚积淀。从 1969 年一家养蜂场起步,到如今稳居中国中药企业 TOP12、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康恩贝已成长为集药品、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健康巨头,旗下拥有康恩贝肠炎宁、前列康、天保宁等 17 个年销过亿的国民健康品牌。其中,康恩贝肠炎宁系列连续多年稳居成人肠道用药市场前列,以专业疗效赢得广大消费者的深度信赖与长期选择。康恩贝更是连续 7 年蝉联「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的科研实力,是其「用科技守护健康」使命的坚实保障。

「健康中国」,引领蛋白粉行业再升级

作为浙江省健康产业旗舰平台,康恩贝此次以「双标杆」认证,不仅彰显了企业的创新实力,更承载着推动蛋白粉行业升级、服务全民健康的责任。康恩贝表示,未来将持续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聚焦技术研发与品质精进,致力于为国民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营养健康产品,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行稳致远。

健康中国,营养是基石。康恩贝金冠®蛋白粉(90% 含量)以开创者和标准引领者的姿态,重新定义了蛋白粉的价值内涵。在科学补充蛋白质日益成为全民健康刚需的今天,康恩贝愿携手社会各界,以科技力量守护国民营养健康,共同攀登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新高峰。


]]>
<![CDATA[礼来中国「身体抵抗解码展」登陆上海]]> 2025-08-28 19:42:35.0 揭秘减重困境,打破肥胖误解

8 月 27 日,由礼来中国发起的「身体抵抗解码展」在上海静安区吴江路盛大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 4 天,旨在提升公众对肥胖疾病的认知,树立科学的疾病防控意识。这一展览通过独特装置艺术呈现了通过常规生活方式减重时,人体对体重降低所产生的自然生理抵抗机制,以消除大众对于肥胖患者的偏见。此次展览也是礼来中国响应「 体重管理年」倡导,首次面向大众展开的疾病科普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828193538_39.jpg

礼来中国「身体抵抗解码展」

肥胖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可治疗性疾病 [1],因肥胖产生的疾病负担与日俱增,而体重管理远远超出「少吃多动」的简单认知。展览用可触可视的 " 解码 " 语言揭示:当体重开始下降,身体便可能启动「代谢适应」的防御机制——切换到「节能模式」与「进食模式」[2][3],食欲失控、平台期顽固、运动徒劳皆是这一防御机制的具象化。仅靠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患者难以突破这道生物屏障,减重及其长期维持变得异常艰难 [4]。因此,展览呼吁:肥胖是可治疗的疾病,减重失败根源并非简单的意志薄弱,代谢适应造成的身体抵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寻求专业医学支持破解这一机制,方能真正帮助肥胖者松绑,实现科学、可持续的疾病管理。

微信图片_20250828193554_41.jpg

活动由静安区领导、邹大进教授、Patrik Jonsson 先生、德赫兰女士共同揭幕

礼来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事业部总裁 Patrik Jonsson 先生表示:" 肥胖是一场全球性的重大疾病挑战,与超过 200 种包括糖尿病、心脏类疾病、肿瘤在内的合并症相关 [5],目前影响超过 10 亿人,预计到 2035 年全球将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面临肥胖和超重问题 [6][7][8]。礼来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大众对肥胖问题的重视,并倡导消除对肥胖人群的误解与歧视。同时我们也有信心联合医、患及社区,持续投入创新研发,为肥胖及超重人群、以及肥胖相关并发症患者开发突破性解决方案,引领中国肥胖诊疗模式变革,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科学的体重管理。"

微信图片_20250828193601_42.jpg

近年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持续增长,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9]。礼来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德赫兰女士表示:「代谢性疾病负担持续攀升,肥胖却仍被误解为单纯的个人责任而非一种慢性疾病 [10],主动就诊率不足五成 [11];而社会偏见与歧视更筑起无形壁垒,阻碍了患者寻求科学帮助。礼来旨在以循证医学共识替代污名化叙事,构建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支持体系,推动公众体重管理素养整体跃升,实现健康生活的全面可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医师协会肥胖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指出:「肥胖的发生与大脑中调节饥饿和饱腹感的机制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12]。当患者开始『少吃多动』后体重开始下降时,身体便启动了抵抗机制——食欲增强、消耗降低,使得进一步减重更加困难,出现减重平台期甚至体重反弹。因此,科学的体重管理需多维度并举,比如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对抗生理抵抗 [13][14]。近年来新型药物的靶点作用于大脑、脂肪等多个器官,不仅能实现显著减重,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合并症 [15]。临床证据表明,越早干预,患者获益越大——早诊断、早治疗可同步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远期风险 [16]。随着『体重管理年 ' 行动推进、公众意识觉醒及创新药物持续迭代,肥胖的科学管理正迈入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微信图片_20250828193548_40.jpg

礼来中国 「身体抵抗解码展」快闪活动位于上海静安区吴江路(南京西路地铁 11 号出口处),展出时间为 2025 年 8 月 27-30 日(11:00-17:00)。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4 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07):545-564

[2] 张群 等, 新医学,2024,55(9):667-684

[3] TREXLER ET, ET. JINT SOC SPORTS NUTR.2014FEB 27;11(1):7

[4] Linong, Ji, et.al Action-China Attitude about obesity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obesity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Poster-547, 41st ObesityWeek®, October 14-17, 2023, Dallas, TX, USA.

[5] Waters H, Graf M. America's Obesity Crisis: The Health and Economic Costs of Excess Weight. Milken Institute; 2018. Accessed February 20, 2024.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Obesity Day 2022 – Accelerating action to stop obesity. Updated March 4, 2022. Accessed February 20, 2024.https://www.who.int/news/item/04-03-2022-world-obesity-day-2022-accelerating-action-to-stop-obesity

[7] World Obesity Atlas 2023. March 2023. Accessed February 20, 2024.https://s3-eu-west-1.amazonaws.com/wof-files/World_Obesity_Atlas_2023_Report.pdf

[8] World Obesity Atlas 2024. March 2023. Accessed March 6, 2024.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WOF-Obesity-Atlas-v6.pdf

[9]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4 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7):545-564. DOI:10.3760/cma.j.cn311282-20240412-00149.

[10] Nutter S, Eggerichs L A, Nagpal T S, et al. Changing the global obesity narrative to recognize and reduce weight stigma: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J]. Obesity Reviews, 2024, 25(1): e13642.

[11] Ard_0W2022_Poster_Perceptions of persons with obesity or overweight toward this disease and its treatment.

[12] Ferreira-Hermosillo A, de Miguel Ibañez R, Pérez-Dionisio EK, Villalobos-Mata KA. Obesity as a Neuroendocrine Disorder. Arch Med Res. 2023 Dec;54(8):102896. doi: 10.1016/j.arcmed.2023.102896. Epub 2023 Nov 7. PMID: 37945442.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体重管理指导原则 (2024 年版)》

[14] 中华医学会, 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4 版)》2024,40(07):545-564

[15]《肥胖诊疗指南》2024 版

[16]Rubino F, Puhl R M, Cummings D E, et al. 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J]. Nature medicine, 2020, 26(4): 485-497.


]]>
<![CDATA[陈绍良入选中国工程院 2025 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从原创术式到国际认可,中国心血管学科的突破之路]]> 2025-08-26 21:16:32.0 8 月 20 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在官网公布了 2025 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 660 人,医药卫生学部 91 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代表性专家,成功入选候选名单,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1.png

陈绍良院长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病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学术界和临床界均具备广泛影响力。他现任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心脏学会(ESC)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临床研究学组组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他先后获得原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美国 SCAI 学会「介入治疗大师」等荣誉称号,也是南京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名医,「最受欢迎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师」。

作为中国心血管介入学科的重要推动者,陈绍良在复杂冠脉病变与肺高压治疗方面的原创性探索,已经走出国门,进入国际指南。他提出的「双导管双支架挤压术(DK CRUSH)」解决了冠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世界性难题,并在 2018 年被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全球推荐。与此同时,他主导研发的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在 2022 年被正式写入《ESC/ERS 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成为首个进入国际权威指南的中国原创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方案。

这背后,是陈绍良长期在心血管介入医学领域的系统性积累与持续创新。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00 余篇,连续十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类榜单,单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千次,是目前中国心血管专业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学者之一。2024 年更是在《柳叶刀》(The Lancet)连续发表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2020 年,他荣登全国心血管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名单第二名。

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他主持完成《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参与制定指南、共识及标准与规范 15 项,组织开展国际性、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18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面上项目 5 项,主持及参与科技部、863 等重大研究项目 5 项,取得医疗器械及新药研究等专利 30 余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近年来,「健康中国 2030」「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持续强调鼓励医学原创和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陈绍良的个人成就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一致。陈绍良的探索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体现:从临床需求出发,形成原创术式,推动多中心循证研究,再到国际指南认可和产业化转化,走出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完整创新路径。

陈绍良的入选,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原创心血管技术国际影响力的认可。这背后折射出中国医学创新力的集体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正在以原创方案参与全球医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引领。


]]>
<![CDATA[重磅发布!2024-2025 年度中国质子重离子中心排行榜正式揭晓]]> 2025-08-12 16:51:52.0 2025 年 8 月 11 日,质子重离子领域权威平台《质子中国》发布「2024-2025 年度中国质子重离子中心排行榜」榜单,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中心、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广州泰和肿瘤医院质子治疗中心荣登榜单前三甲。

该榜单以 「围绕患者需求、实现卓越运营」 为核心评价导向,在我国质子重离子治疗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关键阶段,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片1.png

据了解,为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研究团队邀请多位来自全国已运营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机构以及在放射治疗领域最高拥有 20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肿瘤专家深度参与,覆盖临床医师、物理师、技师、护士及医院管理者等核心角色。专家们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严谨的方法论共同研讨并确立了涵盖设备与技术、医疗团队、临床诊疗能力、合规管理与质量控制、患者治疗与体验五大维度的核心框架及其权重分配。榜单强调 「以患者综合获益为核心」 的价值导向,引导行业回归医疗本质,推动先进技术更广泛地惠及适宜患者。

近年来,我国质子重离子治疗领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23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 「十四五」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将质子重离子设备许可数量从 19 台扩容至 60 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此后,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治疗中心数量稳步增长,截至 2025 年 1 月 1 日,中国(不含港澳台)已正式运营 10 家质子重离子中心,更多肿瘤患者有机会接触并受益于这一国际前沿的精准放疗技术,行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社会层面对质子重离子治疗的认知在聚焦治疗成本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医疗质量及患者临床获益;另一方面,当前实际接受治疗的患者规模与潜在适用群体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公众与医疗同行对技术价值的认知需进一步深化;此外,随着新中心的不断涌现,如何规范运营、有序发展是从业者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次排行榜的发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此次排行榜的发布,既是对我国质子重离子治疗领域发展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对行业而言,既为领先机构搭建了经验分享平台,也为新运营机构提供了发展指引。对患者而言,则是打破信息壁垒,助力其更多获取质子重离子行业信息。



]]>
<![CDATA[富士胶片生命科学携 iPSC 衍生细胞新品亮相 BPD 布局生物药药物发现]]> 2025-08-08 17:26:14.0 2025 年 8 月 7-8 日,第八届生物药工艺发展大会(BPD)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易贸医疗与药明生物联合主办,聚焦抗体、XDC、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吸引了 5000 余名专业观众、150 多位行业专家及 100 余家展商参与。富士胶片生命科学作为重要参展商亮相 T19 展台,凭借其创新的细胞培养解决方案以及即将发布的 iPSC 衍生细胞(人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细胞)产品成为现场焦点。

1.jpeg

技术价值获专业认可   引行业共鸣

富士胶片生命科学展台围绕三大核心业务展示了旗下最新成果:1)细胞培养解决方案,包括无血清培养基和细胞培养补充剂;2)iPSC 衍生细胞工具,如人来源 iPSC 分化的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3)实验室试剂与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其中,现场观众尤其对富士胶片生命科学即将在中国发布的 iPSC 衍生细胞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科研人员驻足咨询其 cGMP(现行的良好生产规范)生产体系如何提升细胞制备的可重复性与规模化能力。

一位从事 CAR-T 研发的参会者表示:" 富士胶片的无血清培养基解决了我们工艺中的关键瓶颈。" 此外,富士胶片生命科学覆盖药物发现、细胞培养、质量控制,从研发到生产提供端到端支持,也引发了行业伙伴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讨论。

推动行业升级,助力科学转化

富士胶片生命科学业务的实质价值体现在两方面:技术支撑与产业协同。在生物制药领域,其细胞培养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全球生物药与疫苗生产,助力药企缩短工艺开发周期;在再生医学赛道,iPSC 技术则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更易获取且标准化的细胞工具。例如,通过常规采血即可培育 iPSC 的特性,显著降低了研究门槛。值得关注的是,多位行业专家也在本次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到,此类技术将加速细胞治疗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生产的进程。

5.jpeg

长期价值: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生态

作为覆盖 " 预防-诊断-治疗 " 的医疗健康企业,富士胶片正通过生命科学业务解决行业痛点。在 CMC(化学、制造与控制)环节,其原材料和工艺解决方案能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在科研端,标准化试剂与细胞工具减少了实验变量。这种 " 研产结合 " 的模式,不仅降低了生物药开发成本,也为社会医疗需求的普惠化提供了可能。

本次大会再次印证了生物药工艺创新的重要性。富士胶片以务实的技术积累和优质的服务,展现了其作为 " 生命科学合作伙伴 " 的定位——不追求短期热点,而是通过持续投入为行业创造长期价值。随着中国生物药出海的加速,此类具备全球合规体系的技术供应商,将成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闻背景:

富士胶片集团:由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株式会社两大事业公司组成,全球联结子公司 270 家,员工 7.2 万余名,2024 财年销售总额 31,958 亿日元,营业利润 3,302 亿日元。(截至 2025 年 3 月)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在华业务统括机构,2001 年 4 月 12 日成立,总部位于上海,业务领域包括数码相机、影像产品、印刷产品、医疗产品、光电产品、产业材料等,注册资金 2.134 亿美元。


]]>
<![CDATA[融合创新,深耕本土:Abcam 在中国的战略新篇章]]> 2025-07-17 17:04:18.0

导语:在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关键词的当下,生命科学行业面临的不仅是产品技术的挑战,更是供应链稳定、验证体系、客户效率和产业转化能力的综合考验。

中国生命科学行业正从野蛮生长的量扩阶段,步入以可重复性、数据价值与科研转化效率为核心的新一轮洗牌周期。

伴随着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演化,生命科学市场的「痛点」也发生了质变:从过去「哪里能买到」转向「哪里买得准、用得稳」;从价格敏感到结果敏感;从一次性买卖向长期合作。面对科研经费收紧与行业竞争加剧,实验室对于试剂的可靠性、生产可持续性与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市场上看到越来越多未经验证、品质不可控的「低价试剂」,这种无序竞争正在反噬科研效率与产业信誉。

「抗体的真实成本,远不止采购价格。」来自 Nature 和 eLife 的研究显示,每年全球约有 3.5 亿至 10 亿美元科研经费被浪费在性能不佳的抗体上 [1]。不合格抗体带来的不仅是实验失败,更是研究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沉没成本,甚至可能误导科学方向。而 2023 年一项针对 614 种抗体的独立研究也发现,有近 20% 的蛋白质研究使用了无效抗体。[2]

基于这一现状,生命科学从业者必须更加审慎地思考:什么样的试剂供应商才能真正「帮助客户把钱用在刀刃上」?

在这一背景下,Abcam 所代表的「优质抗体」供应模式,正成为科研与产业界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1.png

Abcam 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信心,不止于当下的本地化生产与服务能力,更在于对这一市场未来结构性机会的深刻理解与长期战略视野。在不确定性之中,真正稳定客户、赢得增长的,依旧是技术与信任。

在 Abcam 推进「本土化+创新」双轮战略的过程中,Abcam 中国区总经理翟建华成为这一关键阶段的见证和推动者。在他的带领下,Abcam 正在加速整合丹纳赫平台资源,夯实本地研发、生产与服务能力,迈向更具韧性的「中国增长新阶段」。

2.png
Abcam 中国区总经理 翟建华

产业拐点之下:试剂行业迎来价值重估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试剂和工具供应商,Abcam 自 2023 年正式加入丹纳赫集团以来,正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研发与生产体系,全面推进「创升中国」(In China, for China)战略落地。借助丹纳赫的全球资源与 DBS(丹纳赫业务系统)管理体系赋能,Abcam 不仅在产品供应和服务效率上实现跃升,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在高质量、本地化、创新驱动上的综合竞争力。

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 Abcam 近 30 年来专注于为科研、药物研发和诊断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抗体、蛋白质、检测工具及相关技术。Abcam 在中国拥有完整的从生产研发到商务、物流、售后的团队,共有员工约 400 人,确保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位于杭州的研发生产基地现有无菌实验室近 1000 平方米、综合实验室近 2500 平方米,配备多维生物材料库(上百种细胞系,鼠原代细胞,200 多种组织蜡块,上千种蛋白,siRNA 等),以及涵盖所有常见抗体应用的世界级验证平台,持续拓展 ChIP-Seq 抗体、功能性抗体等新验证领域,确保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运行。

Abcam 目前在中国研发团队共有 170 多名专业研究人员,同时积极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为开创性课题提供新抗体工具,每年有上千个自主研发的高质量兔单克隆抗体进入产品目录,畅销全球 130 多个国家,全球产品覆盖率达 66%。公司也面向高校、药企、生物科技公司等提供定制抗体服务,为前沿研究提供更有效的工具。

当下,Abcam 正通过全链条本地化能力和技术创新,实现从「试剂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升级转型。

Abcam 全球现有超 11 万种产品,包括一抗、二抗、ELISA 试剂盒、抗体对、偶联试剂盒等多种品类,其中 RabMab®平台的重组兔单抗尤为领先。

围绕 RabMab®兔单抗技术,Abcam 中国杭州研发中心拥有重组兔单抗,重组多克隆抗体,ELISA 抗体对,直标抗体,嵌合抗体等多个研发管线,以满足科研界、医学界及工业界客户的多样性抗体需求。每年在研发中心有上千个抗体开发项目启动,其产品广泛的涉及癌症、心血管、表观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在强调产品质量的同时,高通量的抗体发现以及筛选流程确保了研发中心每年稳定的新产品输出。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增强了 Abcam 在中国的供应链韧性,还能更快速地响应国内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等各类客户需求,助力生命科学研究。

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 2025 年,Abcam 每周平均向市场发布约 50 个新品,通过不断的精进与拓展,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验需求。例如新品重组 Anti-HIF-1 alpha 抗体 [EPR16897-145] (ab308433),就是一款高质量敲除验证的兔单克隆抗体,助力 HIF-1 alpha 研究新突破。HIF-1 alpha(缺氧诱导因子 1α)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重要肿瘤相关靶点。该因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特别是在缺氧微环境中,通过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转录,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凋亡及耐药性。

从覆盖 11 万+靶点的产品平台,到杭州基地生产的 3 万+本地重组抗体,再到 AI 驱动的靶点筛选与验证能力,Abcam 不仅具备面向前沿科学的研发能力,也建立了灵活应变的本土交付体系。

以「本土化+创新力」锚定未来增长

「我们观察到三个方向:第一是技术驱动,如前所述的空间组学、蛋白互作研究、临床转化试剂需求增长等,都将带来新一轮产品机会;第二是产业化驱动,Biotech 企业的出海、合成生物学等产业应用正在催生新的服务需求;第三是降本增效的趋势,我们需要更好地帮助客户把控质量、压缩试错时间、减少预算浪费。」

翟建华表示,当前,中国生命科学行业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科研资金结构调整、产业链本地化加速、国际合作复杂化等外部因素叠加,使整个行业进入了「高质量竞争」的新阶段。尤其在生命科学试剂市场,不仅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也对企业的运营效率、服务能力提出新挑战。

对于市场的需求扩张和竞争变化,Abcam 的应对策略不是「卷价格」,而是重构底层体系:将验证机制、生产逻辑与服务能力全面本地化,建立与科研场景紧密联动的响应式能力系统。

首先是「产品可信」体系的构建。Abcam 通过建立一套「全生命周期质控体系」实现对抗体从研发源头到客户使用场景的全流程保障 —— 包括针对不同实验类型(如 WB、IHC、ICC)的场景化多轮验证。自 2020 年以来,Abcam 与加拿大开放科学组织 YCharOS 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了对多家主要抗体供应商产品的性能验证。

2024 年最新分析显示,Abcam 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率和靶标覆盖度全面领先:WB 应用中,Abcam 抗体覆盖 78% 的靶标,通过率高达 87%;IP 应用中,覆盖靶标 65%,通过率为 51%;ICC 中,Abcam 以 68% 覆盖率和 66% 的通过率居领先地位。

其次,是能力平台的升级。在制造侧,Abcam 通过丹纳赫 DBS 系统推动智能化改革:自动化率达 54%,生产周期缩短 60%;订单交付时间缩短 40%,紧急响应能力提升 80%。柔性产线体系既支持高通量批量,也支持 500+年均定制任务的交付,满足从微克级研发到十克级中试的广泛需求。

物流体系方面,Abcam 已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智能仓储平台,实现研发-生产-物流的端到端本地交付。当前可覆盖 130+国家/地区,并向全球客户提供稳定交付能力。为满足更快交付的承诺,Abcam 在更为积极地提升现货库存数量,预计在 2025 年 8 月实现 80% 的现货率,大大缩短供货周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Abcam 正在将其「制造转型」与「绿色低碳」战略融合,计划 2025 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10%,并实现 100% 绿色能源使用。

Abcam 正通过全链条本地化能力和技术创新,实现从「试剂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升级转型。

「Abcam 是最早在中国实现研发和生产本地化的跨国试剂公司之一。早在 2012 年,我们就在杭州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十多年来不断加码投入,致力于将海外高质量技术在地化,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快速、定制化的产品支持。」

3.png

不是「高端品牌」,而是「优质选择」

在试剂领域,「高端」和「高性价比」往往被视为矛盾。但 Abcam 想要打破这一预设:「优质」不等于昂贵,而是更值得投入的长期信任。

Abcam 的客户复购率与长期合作意愿,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佐证。在全球,共有 75 万名生命科学研究客户使用 Abcam 的抗体、试剂、生物标记物和检测方法。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Abcam 抗体累计被引超 600,000 次,仅 2024 年,《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刊中 Abcam 抗体被引超 400 次。在中国发表的科研文献中,Abcam 的抗体产品文献引用量在过去五年里始终领先,累计引用量超过 150,000 次。

针对帕金森病研究,Abcam 与 Michael J. Fox 基金会 (MJFF) 开展了长达 10 年以上的合作,共开发了超过 35 种独有重组抗体,涵盖 4 个关键的帕金森病靶标,包括 LRRK2, SNCA, DJ-1, RAB 8 & 10。这些优质抗体为学术界、工业界和非营利组织加速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可靠工具。

围绕客户价值逻辑,Abcam 在服务端也同步推进体系升级:在杭州基地推进 ISO 13485 质量体系建设,以支持 IVD 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通路;推出「靶点到抗体」一站式合作服务,帮助药企客户完成从表位预测到验证、从抗原筛选到细胞系开发的整体流程。这一能力已在多个抗体药物开发合作中落地实施。

Abcam 不否认中国市场存在价格战,但更强调「优质竞争」。翟建华表示,Abcam 在中国并不追求「高端品牌」的定位,而是「优质品牌」的实际体验。高性价比,不代表低价格,而是用同样预算获取更高产出,降低重复实验和试错风险。

4.png
* 该实验成功率数据引自独立第三方 YCharOS 严苛的测试结果分析,其它品牌数据假设为 YCharOS 测试中涉及的所有品牌的平均成功率。
* 根据实验成功率推算, 预期要达到 90% 及以上概率实验成功,假设实验不成功即换用相应成功率的同一品牌的其它抗体(如有)。
* 以 WB 实验 2 天实验周期计,预期要达到 90% 及以上概率实验成功。
* 根据一次实验成功率推算,预期要达到 90% 及以上概率实验成功,分析的试剂成本包括一抗、二抗、蛋白预染 marker、SDS page 胶、ECL 显色液等。

「尤其是在经费紧张的时候,我们更要让客户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翟建华直言,Abcam 不仅在抗体筛选、验证上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体系,在客户服务层面,也通过在地响应团队、技术支持体系、灵活交付方式等手段,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这一点,在中国当前「价格战」与「无序内卷」并存的行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Abcam 坚持做正确的事:品质优先,创新驱动,用真实结果赢得客户口碑。

在翟建华看来,中国市场不是一个轻松的市场,却是一个最能锻造企业「内功」的市场。Abcam 之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拓展、进化,不仅因为它带来了高质量的产品,也因为它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演变。

中国生命科学行业已不再是一个凭价格取胜的市场,而是拼体系、拼验证、拼响应速度的综合赛道。从抗体「可信可复现」的行业挑战,到本地化「可负担可持续」的战略应对,Abcam 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与数据,重新定义「试剂供应商」的价值边界。

正如翟建华所说,抗体只是起点,体系才是壁垒。Abcam 通过「本土深耕+全球标准+科研协作」三重路径,正逐步建立中国生命科学行业「可信试剂标准」。这不仅是 Abcam 的「在中国、为中国」,更是 Abcam 对全球科研生态的承诺。

未来,Abcam 将持续强化在中国的研发、生产与技术服务能力,以 32,000+的重组抗体产品矩阵为基础,构建面向全球的抗体创新平台,并以「质量、效率、性价比」的组合优势,陪伴更多中国科研工作者走得更远。

这,正是 Abcam 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是对生命科学未来的承诺。

5.png

参考资料:

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4484629_Scaling_of_an_antibody_validation_procedure_enables_

quantification_of_antibody_performance_in_major_research_applications?utm_source = chatgpt.com

2.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91645?utm_source = chatgpt.com


]]>
<![CDATA[「智医随行」大模型发布,用 AI 驱动专科全病程管理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2025-07-11 17:59:39.0 7 月 11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式推出「智医随行」大模型,用 AI 赋能全流程患者管理。作为医院与讯飞医疗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智医随行」大模型通过本地化部署,深度融合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的专病管理路径知识库与医院专科知识库,为医护人员打造覆盖患者「预防-治疗-康复-随访」全周期的 AI 助手,助力国家级高峰学科建设,推动专科全病程管理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目前「智医随行」大模型已在普外科、骨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为重点的六大专科形成重要助力,覆盖肝切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关节炎、造血干细胞移植、颅脑外伤、高血压、冠心病及肺部肿瘤等 9 类专病,经临床专家审核的专病管理路径,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1.jpeg

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在致辞中指出,医院着力打造以普外科、骨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为重点的国家级高峰学科,积极响应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而「智医随行」大模型的推出,正是助力实现这一国家级高峰学科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

2.jpeg

讯飞医疗执行总裁鹿晓亮在发布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与讯飞医疗的合作基础深厚,始终遵循「临床需求驱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服务临床实践」的双向协同模式。自 2016 年共建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以来,双方基于医院场景研发了系列 AI 应用,例如智能导诊机器人「晓医」、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创新应用,共同推动安徽省立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揭牌运营,并联合发布《智慧医院建设规范》团体标准。2025 年 3 月,医院率先完成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并与院内核心业务系统实现深度融合,为后续大模型应用奠定技术基座。「智医随行」大模型的发布恰逢其时,不仅是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坚实一步,更是推动整个人工智能事业发展的关键跨越。

面向患者,「智医随行」大模型重构了传统分散的诊前、诊中、诊后服务流程,通过医院微信小程序「健康小助手」,整合个性化健康宣教、复诊智能提醒、精准分诊导引、就医全程陪诊、智能检查报告解读、医学科普智能问答等功能,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服务闭环,显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面向医护,「智医随行」大模型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系统录入工作,帮助医护人员释放更多时间投入核心诊疗。其内置的专病管理路径知识库不仅经过临床专家严格审核,更在为每位患者制定管理方案前由医生二次核验,确保医疗安全与质量。在此基础上可为居家患者提供用药指导、风险评估、运动康复建议、体征动态监测等服务,并通过大模型赋能的智能随访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同时,模型支持人机协同的全天候在线咨询,可快速解答居家康复科普问题,智能推送复诊挂号入口,并通过持续随访为普外科肝癌术后症状管理、心血管内科难治性高血压等项目的临床研究进行院外数据收集。

技术创新层面,「智医随行」大模型突破传统医疗应用局限,通过超高自然度语音合成、专科话术模拟及方言自适应理解,实现高度拟人化医患交互;依托多意图理解和动态问题规划能力提供精准的专科诊疗建议,并基于患者健康画像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风险预警,推动患者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升级。

3.png

未来,讯飞医疗将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战略协同,以底层技术突破与场景化创新为双轮驱动,共同探索大模型在诊疗全流程中的深度应用,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重构,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智能化新动能,引领「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医疗新范式。


]]>
<![CDATA[医联 MedGPT 控费测试表现惊艳 累计为患者节省八成诊疗费]]> 2024-09-12 14:14:11.0 在医疗健康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 辅助诊断与治疗方案优化正逐步成为现实。近期,医联 MedGPT 会员版系统的测试报告,深入对比了病例原始记录与测试分析记录,探讨 MedGPT 在未来医疗控费的应用场景,展示了 MedGPT 在治疗和用药方案方面的显著成效,包括其在诊断正确率方面的提高,以及 MedGPT 推荐的治疗和用药方案带来的控费能力全面提升,为医保控费、商保控费以及降低个人医疗费用的可能带来了新的曙光。

当前,国家医保局推行的 DRG/DIP 付费 2.0 版分组方案落地实施,改革目标旨在引导医疗机构向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价值医疗」转变。商业医疗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而 MedGPT 在医保控费背景下为医生提供了多方面的价值,包括提升诊疗效率与准确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患沟通以及推动医疗技术创新等。这些功能也将有助于国家医保和商业保险公司更好的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促进实现医疗、患者、国家医保、商业保险多方共赢的局面。


MedGPT 帮助患者节省八成诊疗费

本次测试共收集了 102 个线下医院的真实病例,涉及 84 个不同疾病,其中 17 个疾病拥有 2-3 个不同的病例,确保了测试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测试人员记录修改后的诊断和治疗和用药方案的价格,计算治疗和用药方案贵了还是省了。

在具体病例中,MedGPT 都能提供精准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供参考选择。例如,在某个病例中,MedGPT 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尿频、尿痛、下腹疼痛等)和检查结果(如尿液分析)来制定治疗方案,推荐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和合理的治疗费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样,在扁桃体炎等病例中,MedGPT 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这些方案不仅考虑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兼顾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贴心的医疗服务。

测试结果显示,MedGPT 在诊断方面的表现令人瞩目。按疾病计算,正确率高达 81%,显示出 MedGPT 在疾病识别上的强大能力。

使用 MedGPT 推荐的药物方案,其节约效果尤为显著。在数百个病例中,有 80% 以上的病例使用 MedGPT 推荐的用药方案,其价格较线下实际费用节省了近 80%,平均节约比例为 79%,显示出 MedGPT 在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外,治疗某疾病的线下总价格为 17471 元,而使用 MedGPT 推荐的用药方案的总价格 2821 元,使用 MedGPT 帮助患者省了 14650 元,总价格仅占线下总价格的 16%,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 MedGPT 在医保控费或个人医疗费用节省方面的积极作用。

目前,MedGPT 对于节省费用的价值和功能仍需要测试,不过其展现出来的控费价值已经足够惊艳,这正好也与当下国家医保基金推行 DRG/DIP 支付的目标不谋而合,与商业保险公司控制赔付率的目标异曲同工。

图片1.png

MedGPT 帮助商保降低赔付率

通常商业保险公司的医疗险是在居民医保报销后,再以一定比例来报销的。具体报销比例和范围会根据医疗险的保险条款和合同约定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医疗险会覆盖一些居民医保不报销或者报销比例较低的项目,比如一些高端的医疗检查、药品费用、住院费用等。

以上述测试为例,治疗某疾病的线下总价格为 17471 元。假设一位患者购买了某家保险公司的门诊险,报销比例为 80%。基本医保能够报销 60%(各地医保报销比例不同),在没有起付线的情况下,基本医保支付 10483 元,个人自付 6988 元,经商业保险公司门诊险报销 5591 元后,个人需要自付 1397 元。

而依据 MedGPT 推荐的治疗和用药方案,为患者平均节约 79% 费用的能力后,总费用为 2821 元。基本医保只需要支付 1692 元,商业保险公司只需要支付 903 元,个人仅自付 226 元。

经 MedGPT 推荐的治疗和用药方案,基本医保节省 8791 元,商业保险公司节省 4688 元,个人节省 1171 元。

一般来说,门诊险的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假设患者购买的门诊险价格为 1200 元,如果没有 MedGPT 的助力,在不算获客成本的情况下,该商业保险公司至少亏损 4391 元。而在 MedGPT 的助力下,该保险公司在这个客户的业务上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未来,MedGPT 可实现的功能不止于此。

由于深入到各个疾病的医疗场景,MedGPT 可以分析海量的医疗记录、诊断报告和患者病史,帮助保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每个投保人的健康风险。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MedGPT 能够识别出潜在的健康问题和风险因素,从而帮助保险公司制定更合理的保费和保险条款。

MedGPT 可以自动化处理理赔申请中的常规任务,如文档审核和初步评估,提高理赔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快速的理赔处理不仅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还能减少因延误或错误处理而导致的赔付成本。

通过与投保人互动,MedGPT 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指导,帮助投保人预防疾病、管理慢性病,从而降低未来的健康风险。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赔付率,还能提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

基于生成式 AI 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推理能力,MedGPT 可以对历史赔付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发现赔付趋势和模式,为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支持,以制定更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基于数据分析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预测未来的赔付情况,从而提前做好准备,降低赔付压力。

MedGPT 助力医患保多方共赢

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是基于基本医保支付外的自付部分进行赔付,DRG/DIP 支付在节省了基本医保基金的同时,也为商业保险和个人医疗支出的降低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 DRG/DIP 付费模式下,医保控费的目标,无形之中给医院和临床医生形成了压力。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技术「外挂」,患者也需要更好地理解 DRG/DIP 为自身疾病健康诊疗所带来的价值,新的医保支付方式必然会给旧的支付体系带来挑战,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会有巨大的改变。

为了控制费用,医保政策可能会对某些高费用或非必需的医疗项目和服务进行限制或排除,这可能导致患者在就医时面临选择受限的情况,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部分患者还会担心,医保控费会导致医疗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如减少检查项目、缩短住院时间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一直以来,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摆在医疗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医生每天面对大量排队等待就医的病人,无法对每个患者详细讲述诊疗建议和支付建议。

而在 DRG 支付的大背景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可能更加重要。医生需要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费用情况及医保政策,而患者也需要更积极地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共同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

在医保控费过程中,增强患者就医透明度是重要的一环。MedGPT 可以通过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说明和费用预测,让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以及可能的费用支出。这有助于患者做出更为明智的就医决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

医生可以借助 MedGPT 的智能分析结果,更为直观地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案以及费用情况,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 MedGPT 提供的平台向医生提出疑问和反馈,形成更加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

对于患者而言,高昂的医疗费用一直是沉重的负担,DRG/DIP 支付方在降低基本医保基金支付的同时,也会大幅降低个人的支付费用,商业保险公司也会因此而大大获益。

在本轮测试中,由于 MedGPT 的使用,超过八成的病例都实现了显著的费用节约,这对于缓解患者经济压力、提高就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 MedGPT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基金、商业保险公司也将整体降低赔付率,节省下来的国家医保基金和商业保险资金,将会大幅提升更多病种、更广泛人群的保障覆盖率,整体实现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
<![CDATA[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携手医联开展「AI+医生」义诊活动 共筑智能医疗新篇章]]> 2024-08-20 10:04:32.0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AI 医疗平台医联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强强联合,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医生」义诊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彰显了三甲医院在医疗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更深刻探索了人工智能(AI)与医疗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模式,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1.png

人机协同  AI 赋能精准高效初诊

活动现场,医联 MedGPT 携手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利用先进的 AI 医疗技术,针对 196 种常见及多发病种开展早期初诊服务。AI 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快速分析患者的症状描述、病史资料等,提供初步诊断建议,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断效率。

在此次义诊活动中,MedGPT 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全科医生团队紧密合作,形成了独特的人机协同工作模式:患者首先使用 MedGPT 进行预问诊,利用 AI 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收集并主动分析患者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并提供给医生确认,医生仅需结合 MedGPT 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问诊与诊断确认。MedGPT 的 AI 能力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还提高了诊疗效率和质量,使患者能够更早地获得专业、有效的医疗服务。

图片2.png

活动还特别设置了病历点评环节,由资深医疗专家对所有诊断病例进行深入剖析,并从问诊准确性、推荐辅助检查准确性、诊断准确性、治疗方案准确性、可信度、人机交互性等六个维度进行打分,最终 MedGPT 取得了 8.16 分(十分制)的好成绩,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一环节不仅是对 AI 医疗技术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对医疗教学与科研的宝贵贡献,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 AI 应用能力的医学人才。

图片3.png

通过对比 AI 诊断结果与医生最终诊断的异同,专家们肯定了 AI 在辅助诊断中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医生的人文关怀与安全守护仍然不可或缺。「我们不是被技术取代,而是与之共舞。」参与活动的医生如是说。他们认为 AI 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能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倾听患者的声音,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贴心的服务。参加义诊的患者们对这种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通过这种联合问诊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加深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应急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创建于 1904 年。近年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此次「AI+医生」义诊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医联在医疗智能化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双方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探索 AI 与医疗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
<![CDATA[​三八妇女节华为最美门店变「花店」]]> 2024-03-08 19:10:23.0 三八妇女节华为最美门店变「花店」,华为 WATCH GT 4 系列教你如何养好自己这朵花

爱人如养花,最好的「花匠」是自己!这个三八妇女节,华为携手时尚媒体 ELLE 将华为上海旗舰店前滩太古里打造成了一座春日花园,将「爱人如养花」的理念融入其中,邀请大家一同漫游华为花园,肆意绽放。同时,华为在线上线下联动发起「春日养花计划」,鼓励女性「像养花一样养自己」。

图片1.png

华为花园,「最美旗舰店」等你来打卡

华为上海旗舰店前滩太古里被称为「华为最美门店」,其设计灵感源自「种子生长」,  由高达  16 米的巨型叶片组成外立面,再结合象征着树干的圆柱自然地过渡至内部,使外立面和内部覆层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象征着植物的生长与活力。在华为三八妇女节限定活动期间,结合门店独特的设计与「春日养花计划」主题,门店内整体氛围呈现出一个充满爱意的「花园」。

图片2.png

步入门店内,就可以看见充满生机的花朵,在浪漫的氛围中打卡自拍。同时,女性用户们也能在花朵绽放的空间内,体验华为 WATCH GT 4 系列智能手表等产品,华为将养花的过程与女性健康管理相结合出了一份「春日养花指南」,充分呼应了「爱人如养花,爱己应如是」的理念。这是一次关于爱与关怀的传递,让用户感受到华为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视和关爱。

图片3.png

花园对谈,如何养好自己这朵花

活动期间,华为还组织了「花园对谈」活动,邀请华为终端 BG 运动健康产业首席专家——姜婷、女性健康科普博主、知名女性博主分享使用华为穿戴产品的体验,鼓励女性向内生长、向外绽放,养好自己这朵花。

图片4.png

期间还通过佩戴华为 WATCH GT 4 进行瑜伽运动,华为 Watch GT 4 系列最新的绽放花朵表盘提供三种花型趣味表盘,并关联活力三环的健康动态数据,形成花朵绽放的效果,激励女性用户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图片5.png

华为 WATCH GT 4 系列还首发了科学减脂塑形功能,通过减脂 APP、华为运动健康 App 活力人生会员等软硬件配合,帮助女性用户更快达成瘦身目标。减脂塑形 APP 引入了「吃动平衡」概念,精准计算热量缺口并以「卡路里账单」的形式展现,帮助用户「管住嘴,迈开腿」,也让每次蜕变,抬腕可见。华为运动健康 App 支持瑜伽、塑形、舒缓放松、舞蹈等 650 多项健身课程,并能在手表端一键开启锻炼模式。

图片6.png

此外,华为 WATCH GT 4 系列搭载的 TruSleep™3.0 睡眠监测技术,帮助用户更好地感知、改善睡眠。华为 WATCH GT 4 系列还有贴心的女性周期智能预测功能,提供更准确的易孕期和排卵期预测与经期预测,帮助女性们做到时间有准,心里有数,自如掌控生活。

华为终端 BG 运动健康产业首席专家姜婷还透露,不久后,华为穿戴设备还将上线女性卵巢健康评估功能赋能女性健康管理、延缓衰老,这意味着不久之后,女性们可以实现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卵巢健康研究,及时发现卵巢健康风险,早发现早治疗。目前,该项目已面向华为 WATCH GT 4 用户开启招募,女性用户可以通过华为的创新研究 App 申请体验。

华为智能穿戴,深受女性用户青睐

华为持续深耕智能穿戴领域,旗下产品深受女性用户喜爱。仍以华为 WATCH GT 4 系列为例,其不仅有科学健康减脂塑形功能、女性经期管理等的多项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健康管理功能,还有极为时尚的外观。

图片7.png

华为 WATCH GT 4 41 mm 精致小巧,适合女生佩戴。它从宇宙夜空中汲取灵感,在圆形表盘上方叠加高亮金属装饰细圈,宛如「腕上小光环」,使其成为用户每日穿搭的灵魂配饰,化身为每个人腕上的能量源泉,穿什么都好看,成为生活中闪闪发光的主角。

自发布以来,华为 WATCH GT 4 系列已斩获 2024 德国 iF 设计大奖、Tech Advisor 与 Trusted Reviews 两大国际权威媒体设计大奖、天鹅奖「2023 年度智能硬件创新奖」以及数十家海外权威媒体的高分推荐,强势引领全球穿戴新时尚。

回到此次活动,以华为 Watch GT 4 系列为代表的华为运动穿戴其实一直都在关注并投入女性健康领域,以实际行动呵护女性成长,也在不断地为女性带来更多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下华为穿戴未来还会有哪些女性功能升级吧!


]]>
<![CDATA[守护听力健康,科技让日常用耳更无忧]]> 2024-03-01 17:13:56.0 随着TWS耳机的流行,街头巷尾,公交地铁,随处可见佩戴TWS耳机的人。但这也带来了听力健康挑战,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等不良习惯,正悄悄偷走人们的听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以上。

华为音频秉持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设计选材、佩戴使用、专属服务三个方面持续守护每一位用户的听觉健康,更是在3月3日全国爱耳日倡导健康用耳。

图片1.png

华为音频设计选材考究:更舒适、更安全

入耳式、半入耳式TWS耳机因其便携轻便、降噪良好等特点备受欢迎。然而,我们的外耳道皮肤相对脆弱,如果长时间使用入耳式或半入耳式耳机,或是将耳机插入得太深,可能导致耳道肿胀不适、外耳道的机械性损伤,甚至引发局部感染和炎症。

华为坚持以人为本,收集了来自全球上万人的真实人耳样本,构建3D人耳数据库并分析归纳出多类代表性耳型,结合多重因素对耳机设计进行反复打磨,以确保用户使用多种形态耳机时都能有舒适的佩戴体验。

其中,入耳式耳机华为FreeBuds Pro 3,在外形设计上做了突破,对耳包、耳杆等都进行了优化,佩戴更为稳固、轻盈、舒适。而且,华为FreeBuds Pro 3的耳塞采用医疗级液态硅胶材质,还获得了欧盟及中国RoHS/REACH认证,选材安全让日常佩戴更安心。华为FreeBuds Pro 3还新增XS型号耳塞,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图片2.png

半入耳式耳机华为FreeBuds 5在华为人因工程实验室专业加持,结合30万+耳道特征大数据分析,微米级尺寸优化,整体采用非对称式耳包设计确保耳机,实现更好地贴合不同人耳的曲线,从而达到更零压无感、长时间佩戴不累的效果,堪称“戴不累的水滴耳机”。

同时,华为音频旗下还有耳夹式耳机、智能眼镜形态的开放式耳机,推出的华为FreeClip耳夹耳机与华为智能眼镜2为用户提供了健康听音的多元选择。这两款产品均有舒适的佩戴体验,而且外观设计潮流时尚,兼具智能饰品作用,佩戴无感舒适,更加适合长时间佩戴。

华为音频呼吁正确佩戴:远离潜在危害

入耳式耳机与耳道皮肤保持亲密接触,正确、贴合地使用和佩戴,不仅会更加舒适,而且会让音质、降噪等声学表现达到最佳水平。若耳机配赠有多种尺寸的耳塞,建议用户调整、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耳塞。华为FreeBuds Pro 3有4种尺寸的耳塞,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还能配合华为智慧生活 APP中的耳塞贴合度检测功能,提供专业数据帮助用户选择贴合耳道的耳塞尺寸。

图片3.png

在日常生活中,耳机整天和耳垢、汗水、灰尘等脏污打交道,难免会堆积污垢堵孔,这可能会造成用耳健康问题、耳机声学表现差等问题,建议每周定期清洁和保养耳机。华为还为耳机用户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来守护用耳健康,2024年3月至2024年8月,每月的第一个连续周五、周六、周日为华为服务日,用户携带华为TWS耳机到华为线下服务中心即可享受免费的耳机外观清洁与保养服务一次。

图片4.png

常使用耳机最好遵循“60-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超过60%,连续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部噪音大于60分贝尽量不使用耳机。

图片5.png

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我们很难准确评估耳机声强和累计使用时间。华为耳机配合华为手机使用,可以开启“听力保护”功能,实时get耳机近期使用的音量情况、使用时长。当长时间使用耳机或者音量播放过大时,该功能会适时提醒用户调节音量或减少使用耳机。

图片6.png

同时,在嘈杂环境中最好选择降噪耳机来保护听力。华为FreeBuds Pro 3搭载了智慧动态降噪3.0功能,升级AI自适应降噪算法,带来随境而静、“量声定制”的降噪体验,非常值得入手。

为了响应爱耳日,在2024年3月1日—2024年3月3日期间,华为将在全国部分门店滚动开展《健康用耳》小课堂,为用户讲解健康用耳的注意事项,分享华为音频产品的功能,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耳机使用习惯。

华为音频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值得信赖

华为FreeBuds Pro 3和华为FreeBuds 5不仅在健康用耳方面表现出色,其技术创新也同样值得称道。

华为FreeBuds Pro 3业界首发支持超CD级全链路无损音质,带来跨越式的极致音频聆听体验;搭载高清空间音频2.0,带来层次更分明、人声更清晰、空间更真实的空间音频体验;采用静谧通话2.0技术,让用户无论在哪里都能享受高清通话体验;在 HarmonyOS 4 的加持下,进一步升级多维智慧体验。

华为FreeBuds  5采用颠覆式全曲面水滴设计,提供了澎湃低音和清晰细腻的聆听体验,实现“半入耳也有好音质”的突破。在降噪关闭的情况下,机盒整机续航为30小时,加之超级快充,20分钟即可充满,还支持IP54 级防尘抗水溅,不怕汗水、雨水,满足用户长时间、多场景的佩戴使用需求。

图片7.png

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强调了科技在提升听力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华为音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专属服务,践行着企业的责任与使命,以实际行动守护用户健康。全国爱耳日之际,选择华为音频产品,感受科技的温度,聆听世界的美好!

]]>
<![CDATA[健康问题上,防大于治,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2023-08-09 14:50:44.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久坐、熬夜、缺乏运动成为都市人的通病,间接导致了高血糖年轻化趋势愈演愈烈,影响了越来越多人的健康,而高血糖问题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糖尿病,因此,预防高血糖成为亟需现代人关注的健康话题。

8 月 6 日,华为在东莞松山湖举办开发者大会 2023—— 科技创新赋能血糖健康湖畔对话,业界权威医生、媒体代表和真实用户共同参与,聚焦科技创新如何助力血糖健康管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文1.jpg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控制过程当中非常重要」

血糖健康知识传播者 KOL「糖人杰」—— 侯伟表示:「作为一个糖尿病人,关于健康最关注的是如何控糖,经过四年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测的越多,血糖值越好,基本上成正比,所以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控制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可能比吃药打针更重要。」

侯伟还分享了「如果有工具可以在早期识别出高血糖风险,我就可以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发展为一名确诊的糖友。」他表示华为 WATCH 4 系列对二型糖尿病病人的三大帮助:「第一是运动监测,华为 WATCH 4 系列可以给出许多运动指导意见;第二是关注血管健康,糖尿病最早出现的并发症是血管疾病,华为 WATCH 4 系列有心血管监测的功能,特别好;第三是能够日常进行心率监测,我用的药司美格鲁肽一周打一次,有心率增高的风险,所以我一直用华为 WATCH 4 系列监测我的心率」。

「防大于治,关注血糖健康风险,尽早干预」

参与对话的医生代表,是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李伟医生,长期从事糖尿病相关的临床工作。

他强调糖尿病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慢病之一,但很多人在发现自己血糖问题时已经较晚,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机会,在临床上有太多追悔莫及的案例。如何早期发现高血糖风险一直是医生和患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文2.jpg

华为 WATCH 4 系列的高血糖风险评估功能,通过日常佩戴智能穿戴设备,便能识别高血糖风险人群。这种创新的方式对于不清楚、不了解自己健康情况的人来说,意义重大。长时间监测血糖风险,还能帮助改善生活方式,引起更多人关注自己的健康,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生活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智能穿戴设备,通过高精尖的科技,助力广大消费者进行健康管理」

从「忽视」到「认可」再到「呼吁」,华为 WATCH 4 系列支持的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得到了来自多方的认可,展现了华为穿戴布局健康领域的引领性和社会价值。

同时,华为 WATCH 4 系列也是全球首款能够支持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的智能手表,用户参与该项研究,能够评估用户的低、中、高三档风险等级,并给出相应建议,这项功能降低了高血糖筛查门槛,为用户提供了日常监测和评估高血糖风险的便利,及时识别高血糖风险,引起用户对健康的重视。

文3.jpg

华为技术专家 Stella 表示,有用户曾经反映过,自己体检空腹血糖是健康的,觉得手表筛查结果非常不可靠,为什么一个健康人可以报出来中高风险,后来到专业的医院做了三项血检,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OGTT 实验,发现确实有一两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比如有用户餐后 1 小时血糖超出了正常的检测范围,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糖前期人群,这个用户回访时讲到自己回想过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业习惯,发现确实在晚餐的时候比较爱喝酸奶,吃高糖的水果,导致有糖前期的趋势,慢慢控制自己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后来华为跟踪回访,该用户高血糖风险已经降到低风险的水平。

「每一项数字健康研究的发展与进步,都是一场科技与业界医生、技术专家、每位用户的共创」

华为高管张炜介绍了研究华为 WATCH 4 系列智能手表的高血糖风险评估功能的初衷以及用科技助力健康事业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作为产品设计者和使用者,张炜亲身体验了血糖风险预测的功能,充分证明了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张炜表示,专业化、日常化的个人健康监测正快速发展,其中医生、技术专家和每一位用户都是数字化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创者,他们的共同努力使科技能够正确地为生活提供便利。

文5.jpg

华为 WATCH 4 系列产品上市后,华为收到超过 30% 的用户参与血糖健康研究,在糖尿病早期风险预防与管理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让用户在确诊前能够及时了解自身潜在风险并进行干预,有望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可控,甚至是可逆的。

华为 WATCH 4 系列在血糖健康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标志着华为在智能穿戴领域的重要突破,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全面、便捷的健康监测和评估手段,也为科学家和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数据。

文4.jpg

在华为 WATCH 4 系列的高血糖风险评估功能背后,凝聚了华为穿戴 10 年的健康研究精华,充分展现了华为在科技领域的高端实力。

从 2013 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环产品到如今的华为 WATCH 4 系列,10 年间华为持续不断地引领着智能穿戴品类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积极走基础科学研究之路,不断推陈出新。通过 HUAWEI TruSeen™ 技术的迭代升级,华为的智能手表不仅支持心率监测,还涵盖了连续心率监测、血氧监测、压力监测等多项健康功能。

同时,华为在智能穿戴领域积极拓展产学研医的合作,与多家专业医疗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开展心脏健康、睡眠呼吸暂停、血管健康、女性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为智能穿戴的健康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将用户健康管理带入了全新的阶段。

]]>
<![CDATA[华为WATCH Ultimate助张朝阳打造高阶运动健康生活]]> 2023-07-04 18:08:16.0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运动和健康管理。作为专业运动手表,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功能和全面的健康管理系统,成为了运动爱好者和马拉松选手首选的智能手表。

图片 1.png

        在6月30日开幕的第十五季“搜狐新闻马拉松”活动中,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就出现在了张朝阳的手腕之上,并且在搜狐科技官方微博发布的张朝阳采访视频中,他对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下面,本文将以此次马拉松事件为例,探讨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是如何在跑前、跑中和跑后提供全程助力张朝阳,实现高阶生活方式管理,进而引领科技驱动的健康生活的新浪潮。

图片 2.png


跑前:科技助力健康准备

        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能在跑步前的准备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专业运动模式,它能提供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指导,帮助选手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和计划。

        采访中张朝阳也介绍了它的跑步方式——物理跑步法,即通过合理运用身体的物理原理,以小步高频、自然摆动的方式进行跑步,充分利用身体的惯性力,使跑步更加省力高效。

跑中:科技引领高效跑步

        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的科技功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的户外跑步模式能让用户随时掌握跑步数据,包括配速、距离、心率等。

图片 3.png

        其中心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据,在采访中张朝阳也提到了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心率监测功能的实用性,在跑步时他可以根据动态心率监测调整自己的配速,还可以通过ECG心电分析功能监测进行详细的心电图分析,通过该功能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此外,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还支持血氧饱和度监测,能让用户更好的关注自己的血氧状态,即时做相应的运动休息调整。

图片 4.png

        此外,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的双向北斗卫星消息功能可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避免选手偏离比赛路线,这些功能的结合使得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比赛,提升跑步体验。

跑后:数据分析与健康管理

        在比赛结束后,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它会对跑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跑步速度、配速、心率变化等,帮助用户评估训练效果和调整训练计划。

        此外,它还提供睡眠监测、压力监测等功能,让用户全面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这些数据和功能的结合,使得用户能够科学管理自己的运动健康,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心理状态。

结语:

        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凭借其专业运动模式、心率检测、ECG心电分析和双向北斗卫星消息等功能,为运动爱好者和马拉松选手带来全程助力。无论是在跑前、跑中还是跑后,它都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指导,助力选手实现高阶生活方式管理。

        同时,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自上市以来,还收获了来自五家全球顶尖科技媒体的高度好评,包括英国顶级科技媒体Stuff、英国专业测评网站Expert Reviews、国际著名测评媒体T3、美国科技网站PhoneArena以及美国著名科技网站Android Headlines,这些专业媒体均对该产品的运动功能和健康功能给予了肯定,再加上此次得到了高阶运动人士张朝阳的背书,进一步验证了其在运动领域的出众表现。

图片 5.png

        相信在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的助力下,未来会有更多用户可以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迈向健康的未来。

]]>
<![CDATA[华为WATCH 4系列联合名医举办健康大讲堂]]> 2023-06-19 11:36:32.0         6月18日,华为联合名医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的多家华为智能生活馆举办健康大讲堂活动,让大众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到了华为运动健康服务的关怀。现场,名医们向到场用户们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另有工作人员在现场帮助用户体验华为WATCH 4系列的一键微体检功能,有不少用户表示在60s的时间内就能测量数十项数据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已经被该功能种草了。

图片 1.png图片 2.png

        作为智慧健康领域的先行者,华为希望与每位用户共同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华为WATCH 4系列面向有预防高血糖需求的人群、工作强度较高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等多种人群,打造了专业的健康监测能力,具备一键微体检、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ECG心电分析等多项专业检测功能。同时,华为WATCH 4系列还提供平安健康、京东健康等线上健康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

图片 3.png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比例显著增加,2015-2017年达到11.2%。但糖尿病的知晓率偏低,仅有36.5%。血糖风险人群因干预不及时可能会转为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会使血管等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华为在血糖健康领域勇敢迈出第一步,华为WATCH 4系列参与由鼓楼医院、协和医院、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联合发起的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用户连续佩戴7天以上,即可出现高血糖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当知晓潜在高血糖风险后,用户可以使治疗窗口前移,控制发展为糖尿病或者损伤器官组织的风险。

图片 4.png

        华为WATCH 4系列更具备“一键微体检”的新功能,用户在60秒内即可完成对健康指标的测量,快速获得心率、血氧、压力、体温、心电图、血管弹性、血管风险筛查、肺功能评估、慢阻肺风险筛查、肺部感染风险筛查等10项健康数据的检测和风险评估。另外,华为WATCH 4系列微体检功能支持所有系统的智能手机,用户无需担心手机兼容问题。

图片 5.png

        “微体检”检测完成后,用户打开华为运动健康App查看报告,还有“尊享守护服务”功能,首次还可享受1元微体检报告解读服务。这项服务由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提供,7*24小时在线、平均60秒响应,30分钟详细解读微体检报告;与此同时,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生还将根据用户情况,提供健康咨询、生活健康指导、线上诊疗等专业服务,彻底打通问诊+挂号+看病+复查的漫漫求医路,方便用户快捷就医体验。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华为WATCH 4系列搭载心电分析提示软件,支持ECG心电分析,用户还可参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开展的心脏健康研究、血管健康研究和呼吸健康等研究,有效的监测多项身体健康状况,可谓是强大的腕上健康专家。

图片 6.png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大众对自我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等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而契合大众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硬件也已日渐普及,其中华为WATCH 4系列也成为了业界最强大的腕上智慧健康守护专家之一,为大众的主动健康管理作出巨大贡献。华为一直以来都以用户为本,基于自研科技,通过“智能穿戴+线上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专业有效的、高品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需求,期待华为未来为大众健康管理做出更多贡献。

]]>
<![CDATA[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发布,值得信赖的健康管理专家]]> 2023-05-18 21:10:30.0         2023年5月18日,华为发布了WATCH数字系列全新智慧健康旗舰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该系列在外观设计、智慧健康、智慧体检、卓越性能上实现全新跃进,将科技美学与智慧体验完美融合,特别是在健康监测技术上进一步提升,开启用户主动健康管理的新时代。奥运四金得主、传奇运动员莫·法拉作为华为穿戴产品全球体验官分享佩戴体验时,称赞华为WATCH 4 Pro是自己最佳的“腕上健康管家”。

图片 1.png

        ——外观升级,满足全天候、高强度佩戴需要

        作为时刻陪伴用户的智能监测产品,舒适的佩戴体验,高强度、耐用的机身,是确保功能发挥的前提。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以探索宇宙星球为灵感,机身采用流线型极简设计,采用航天级钛合金、球面蓝宝石玻璃LTPO常亮屏、业界首款再生尼龙复合表带,打造出时尚优雅的高端质感。

图片 2.png

        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全新的探索系列表盘,可在一周七天自动切换地球、火星、金星、木星、水星、土星和月球的不同主题,旋转表冠或点击星球,还可改变星球模型的晨昏线,带来更多趣味玩法。

        ——品牌赋能,集成华为科技研发和数据资源优势

        从2013年至今,华为秉承“与用户共同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让一切美好从健康开始”的品牌愿景,在数字健康领域持续深耕,先后形成了TruSeen心率监测、TruSleep睡眠监测、TruSport科学运动体系、TruRelax压力监测等一系列自研核心技术算法。同时,华为作为中国腕上可穿戴设备全球累计发货量8000万+,服务用户总量4.2亿+,运动健康APP全球平均月活用户8300万+,形成了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优势。

图片 3.png

        在合作资源上,华为与国家体育总局、301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等超过100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血糖健康研究、心脏健康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血管健康研究、呼吸健康研究等,已有超过1000万用户加入HUAWEI Research研究生态。

图片 4.png

        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集成华为健康的最新研发成果,通过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用户可以充分享受华为的最新科技研发成果,得到更多平台和资源的支撑,通过参与研究,进行主动健康管理,达到更好效果的运动健康解决方案。

        ——聚焦痛点,助力用户掌握健康主动权

        后疫情时代,健康成为每个人越来越关注的生活议题,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不再只是“老年人”的议题,27-45岁之间的社会中坚群体,由于工作紧张繁忙,压力较大,缺少健康保养常识和时间,更需要重视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图片 5.png

        华为十年深耕投入与健康生态体系的搭建,已经成为行业领先者与风向标。秉承着推动中国健康数字化发展,重视帮助用户主动健康管理与预防,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的核心理念,华为精心打造了WATCH 4星球系列智慧健康旗舰,拥有目前业界领先的健康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的压力无处不在,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压力伴随影响着身心健康,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拥有全方位专业健康监测软件,具有更丰富、强大的健康监测实力和更高效科学的健康管理能力,在预防、就医、康愈的各个环节提供精细化解决措施,为用户带来优质的尊享健康医疗体验。

图片 6.png

        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新增了一键微体检。通过微体检快速进行10项健康数据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可以快速检测心率、血氧、压力、体温、心电图、血管弹性、血管风险筛查、肺功能评估、慢阻肺风险筛查、肺部感染风险筛查,并在手表和App端同时生成微体检报告。还可以通过华为运动健康App展开线上微体检报告解读,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专业医生会在60秒内响应并提供专业的报告解读服务,指导用户进一步就医或者改善生活方式。

        针对糖尿病不可逆转,预防比治疗更有效的现实,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业界首发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针对用户进行血糖趋势数据研究,提升用户知晓率,预知高血糖风险,在可逆可控期预防病情发展,将患病风险提前抑制,可以说华为在血糖健康领域,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在求医问药方面,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提供的尊享守护服务包含私家医生服务,可以提供7*24h在线问诊、私人医生60s响应、三甲医院医生4小时内响应、专人挂号协助等服务,彻底打通问诊+挂号+看病+复查的闭环。针对现代人身处各种高压环境容易诱发的高糖、高血压等慢病问题,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加入301医院等发起的心脏/呼吸等健康研究项目,专业医生通过日常监测数据解读健康报告,为用户制定健康管理计划、解答健康问题、提示健康风险、解决健康问题,全面呵护用户健康。

        在运动健身方面,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为用户提供了包括室内室外、陆地水上、器械类、球类、田径类等100+种运动类型的精准科学监测。在登山、徒步等户外探险时,可以通过轨迹可以生成地图,离线也能通过该地图轨迹返航,为户外运动提供更多一份安全保障。全新升级了活力三环,包括活动热量、锻炼时长、活动小时数,拥有全新的视觉设计、智能目标推荐,智能激励提醒,可以帮助用户爱上运动,养成运动好习惯。

        可以说,作为在后疫情时代,华为发布的智能穿戴健康产品,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可以为用户提供准确全面的健康数据,从心率、血氧等基本信息到睡眠质量、运动监测和慢病研究,还有更令人惊喜的一键微体检、血糖风险评估研究,是功能全面而强大的,面向各个年龄段群体的腕上智慧健康管家。

]]>
<![CDATA[整理一份期待,在CPHI China 2023现场与您兑现]]> 2023-05-16 16:12:21.0 微信图片_20230516152911.png

万象复苏,焕新而来。国际往来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全球市场增量需求持续释放。在4月7日的国常会上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方面要“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另一方面则要“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这一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不仅进一步稳定了市场预期,更推动了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提振信心,也为医药外贸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心剂。

在重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医药行业来说,面对面的展示交流仍然不可或缺。作为医药企业宣传品牌形象,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向世界的重要舞台,CPHI & PMEC China即将于2023年6月19-2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聚势启航,为促进行业交流合作、共荣发展,推动医药企业在竞合共赢中链接全球市场筑建高质量贸易平台。

观众预登记正在火热进行中,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刻预登记立省100元现场门票。

99%展位已售罄,展品内容深度覆盖医药行业产业链

下载.png(https://dxys.com/FwPbNG)

在全球医药产业链面临重组挑战之时,众多参展企业纷纷抢占先机,加入 CPHI & PMEC China 2023这场高端贸易盛会,以期在国际交流中驱动多元化发展之路,探索全球化新征程。截至目前,99%展位已售出,一场汇聚3,000余家参展企业的制药盛会即将焕新呈现。

2023年展会吸引了以Midas Pharma, PharmSol Group, Pfizer CentreOne®, IFF Pharma Solutions, ScinoPharm, Chemwerth Inc., MEGGLE, MSN Laboratories, CARBOGEN AMCIS, Merck Chemicals, Capsugel, Supriya Lifescience, Sun Pharma, Biosynth Group, ESPEE GROUP, TEVA API, Polpharma API, Moehs Iberica, Dipharma Francis, Servier Contract Manufacturing Partner, Stevanato Group, Perlen Packaging, Nouryon, YMC Co Ltd, Hosokawa, Datwyler, Daicel Chiral, OKAWARA, Buchiglas China, Peter Huber, Asahi GlassPlant Inc., Bormioli Pharma, Dara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Terumo, Willy A. Bachofen AG, Dockweiler AG, Machinfabrik Industries, Bionpak, S.l.F.RA. EST SPA, Rommelag AG, Morimatsu, Körber Pharma,  Esco,  PerkinElmer, Mettler-Toledo, West Pharmaceutical, Nemera, SCHOTT Pharma,BD,Corning为代表的250余家国际知名品牌报名参展,在行业交流中开启亚洲市场新征程,为拓展区域化合作谋求新机遇。

面对实现全球贸易接轨的绝佳时机,国内医药企业也积极响应,优化国际赛道布局。

本届展会将汇集以上海创诺、国药集团、东阳光、普洛、浙江医药、复星医药、海正药业、华北制药、石药、上海医药、齐鲁制药、扬子江药业、华海药业、鲁抗、山河药辅、展望药业、罗辅医药、禾大中国、三生制药、凯莱英、安琪酵母、博腾、药石、美迪西、保诺-桑迪亚、甘李药业、莱茵生物、大连医诺、东北制药、发泰,利穗,纳微,泰林,百林科,威高,海顺,诚益通,东富龙,楚天,安及义,珐玛珈,新华医疗,迦南,创志,苏净,协多利等为代表的国内优秀医药行业品牌,通过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展示,为行业创新升级带来更多前瞻性解决方案。

图片1.png

以上只是CPHI & PMEC China 2023目前已参展品牌中的一部分,更多参与企业期待展会现场与您一起解锁。

展示内容方面,CPHI & PMEC China随着产业发展不断开拓延伸,已深度覆盖制药产业链十五大细分领域,囊括制药原料、中间体及精细化工、药用辅料、制剂、CRO & CMO、生物制药、天然提取物、防疫物资、制药机械、包装材料、实验室仪器、环保与洁净等专区,为企业优化产业链布局、加速转型升级创造无限可能。

图片2.png

55,000+人次海内外专业买家,一站式触达全球资源

CPHI & PMEC China作为亚洲地区同类主题展会中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强的专业盛会,是海内外专业买家会晤优质供应商、快速融合全球资源的高效渠道。

目前,展会已吸引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韩国,孟加拉,俄罗斯,美国,菲律宾,德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西班牙,伊朗,日本,新加坡,埃及,阿联酋,意大利,泰国,巴西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专业买家注册参观,其中来自公司管理决策层、采购、BD商务拓展、供应链及海外贸易部门的观众占比高达75%。据统计,除亚洲地区外,欧洲、南美、非洲等地区的观众比例均有小幅提升,更有超3成的全新海外买家亟待与中国供应商现场接洽。

与此同时,组委会也已接到来自印度、韩国、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多地旅行代理申请组团参观展会,届时现场将再度迎来海外买家人头攒动的盛况。目前海外观众邀请函正在火热办理中,如有海外客户需要邀请函,可点击链接https://visaapplication.cphi.cn/home.html在线申请。

在全球制药领衔企业中,来自罗氏、诺华、艾伯维、强生、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赛诺菲、辉瑞、葛兰素史克、武田、艾伯维、阿斯利康、诺和诺德、拜耳、勃林格殷格翰、第一三共、恒瑞医药、雅培、住友、施维雅、莫德纳、安进、礼来、贝达药业、哈药集团、优科制药、仟源医药、吴中医药、奥赛康药业、海思科、济民可信、君实生物、荣昌生物、海普瑞药业、康弘药业、沃森生物、泰邦生物、康宁杰瑞、百奥泰、苑东生物、莱美药业等2万余位买家已受邀确认参观。

 图片3.png

80+场巅峰论道,引领医药“思享”大咖局

在医药行业不断创新迭代的今天,如何在全球研发创新中寻找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合作路径,在思维求新中实现中国医药产业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为此,现场将举办80余场主题活动,汇聚百余位全球医药行业精英,深度交流行业热点,把握变革脉动,共同探索行业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CPHI精选活动

·  第十二届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会

·  工厂参观

·  2023年中国与世界创新与发展论坛

·  2023年中国与世界国际药政答疑会

·  NMN产业专题研讨会——成就“逆龄神话”,助推NMN在中国健康发展

·  儿童药研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  CRO Talks大师课

·  小分子创新药物发展前沿与实践高端研讨会

·  第八届中国生物制药峰会

·  计算毒理在制药行业的应用

·  第十六届天然提取物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天然成分产业发展论坛

……

PMEC精选活动

·  第十届PMEC中国制药工程峰会

·  PMEC&蒲公英首届制药工程设备(青年)沙龙

·  第九届医药包装与给药系统国际峰会

·  医药包装及给药系统创新产品/解决方案探索之旅及展示秀

·  2023保健品包装创新发展论坛

·  第四届精益实验室管理培训

·  2023实验室创新主题沙龙——生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药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论坛

·  医药洁净领域设计与工程创新论坛

·  第五届绿色制药环保研讨会

·  第七届国际医药冷链高峰论坛

……

观众预登记正在火热进行中,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预登记立省100元现场门票。

下载.png(https://dxys.com/FwPbNG)

在“创变迭代”中凝心聚力,

在“科创赋能”中领势前行!

怀揣着医药人最初的梦想和链接全球贸易的期待,

2023.6.19-21

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

我们在CPHI China 2023现场与您兑现!

展会及媒体咨询: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吴女士 / 刘女士电话:010-58036296 / 633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茅女士 / 林女士 电话:021-33392250 / 2105


]]>
<![CDATA[华为运动健康家庭运动会,奥运冠军展示AI健身新方式]]> 2023-05-10 09:39:05.0         5月8日,华为运动健康媒体家庭运动会在东莞华为运动健康实验室圆满举行,活动邀请了多位重磅嘉宾、媒体以及资深花粉,现场挑战华为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共同打造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自测平台”中的四大运动项目,通过华为运动健康APP和华为穿戴产品,一起感受AI技术在数字健康方面的创新优势。

图片 1.png

        在运动会前,华为运动健康军团CEO、华为终端BG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致辞,并与华为运动健康APP产品部部长、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副总裁胡毓璞和奥运会跳水冠军罗玉通、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主播、主持人央金一起以“以创新科技助力全民健康”为主题展开圆桌对话,畅谈运动健康之于个人、社会、国家发展之重要性,如何以创新科技科学运动健康方式助力用户美好生活。此外,媒体还集体参观了华为运动健康实验室,在专业运动导师指引下,利用华为智慧屏、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第三方的生态设备获得专业的运动体验。

        ——华为运动健康App上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自测平台

        4月16日,华为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打造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线上自测平台”正式上线华为运动健康APP。这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首次实现测验线上化,华为运动健康App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唯一授权颁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证书的平台。该平台对于提升用户主动健康管理水平,科学运动健身,助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疫情时代深度唤醒了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在运动健身广泛开展的形势下,用户的主动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一直以来,华为把“对中国健康生态、全民健康事业的持续创新领导,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作为愿景和使命,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全民健身。

        ——科技创新赋能运动健身,科学健身不求人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线上自测平台”参照2013年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将跳绳、十字象限跳、立位体前屈等多个身体素质测验项目进行AI化、线上化改造,基于华为智能AI动作识别技术,通过华为运动健康APP实现线上体测服务,利用手机摄像头、传感器及常见的手表手环等穿戴设备的动作识别算法能力,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线上自测平台的测试。帮助用户有效、科学的进行健康锻炼。改变了过去运动测试需要专业场地、教练辅助的问题。

        在用户完成所有测验项目并达标后,用户可通过华为运动健康App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授权颁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证书,实现国家标准的权威认证,进一步提高了用户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此外,华为运动健康APP还会帮助提供详细的运动测试报告以及专业的运动健康指导建议,能帮助用户养成自律运动和主动健康管理的健康生活习惯。

        ——华为产品、技术、生态优势明显,持续引领运动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唯一授权合作品牌,华为在运动健康领域深耕多年,在产品、技术、生态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其中,华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运动健康产品,已连续四年以上实现中国出货量第一、品牌知名度第一。截至2023年3月底,华为运动健康全球累计服务用户超4.2亿,活跃用户数超过9700万。依托华为丰富的智能终端设备和庞大用户群体,自测平台在华为运动健康APP上线后将快速触达到全年龄段人群,为广大用户带来更科学、更便捷的体育锻炼效果自测服务。

        在AI技术与算法方面,华为运动健康团队长期深耕人体运动感知技术,通过AI视觉实现人体动作、姿态、体型的精准检测,构建了专业的运动训练体系。比如,此次家庭运动会中,参赛的嘉宾、运动员先后进行了30秒跳绳、立定跳远、十字象限跳等项目的比赛。比赛中,嘉宾们佩戴华为穿戴产品进行心率血氧数据监测。

        ——华为运动健康助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建设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达到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2.16名。《健康中国2030》提出,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对于这些目标要求,华为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打造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线上自测平台”,可以通过华为AI能力的快速发展,吸收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帮助大众用户更科学地进行自主健康管理和日常体育锻炼,为青少年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总之,华为合作国家体育总局,上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自测平台”,让国民体育锻炼更简单,运动健康更科学,对国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展望未来,华为还将持续在运动健康领域深耕,以创新科技助力全民健康,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
<![CDATA[2023年华南地区第一场5000人大会——IVB4.0论坛]]> 2023-02-13 18:59:27.0 图片1.png

名称:2023国际疫苗&生物技术4.0论坛(IVB4.0)

时间:2023年5月23日-25日

地点: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方:上海博迈思医疗服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美中药协 丁香园 广东医谷 医学信息

官网:http://ivb.bormedicals.com/

 

报名请联系:                                             

Mia Zhu 朱静

13816656441

Mia.zhu@borscon.com

长按识别进入报名界面

图片2.png

国际疫苗&生物技术4.0论坛(IVB4.0)是由 中国国际疫苗创新峰会(HVIS) 与 中国国际生物制药4.0峰会(CIBP4.0) 合并组成的。其中HVIS仅举办了两届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疫苗行业细分峰会,CIBP4.0在经历过三年的培育,在2021第三届CIBP4.0峰会时获得了极好的用户口碑。 IVB4.0旨在通过论坛与线上平台链接全球精英,消减信息互通成本,助力扶持生物医药领域初创企业并推动行业发展。 IVB4.0 2023 将会由3天的峰会(IVB4.0论坛) 和疫苗生物技术创新展(Vaccine& Biotech Show)组成。IVB4.0论坛的演讲嘉宾及评委嘉宾将会在100人左右,Vaccine & Biotech Show将会有150+展商,目标参会参展人数会达到5000+。IVB4.0 2023 目标成为在业内极具 影响力的生物医药行业论坛。

会议构架

已确认出席演讲嘉宾

 图片5.png

会场介绍

主题大会 | 5月23日

持续改变,从现状迈向杰出

2023 年IVB4.0将会在5月23日以主题大会+ 未来之星评选颁奖典礼+ CEO晚宴的形式开幕。随着生物医药低垂的果实已摘尽,过往单纯和同靶点同Modality直接对比,做一些改进就能成药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每个产品面临的挑战都不尽相同与复杂,只有患者获益才是真正的终点。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仅做Fast Follow 的公司,中国的生物制药的变革需要追求卓越的组织实现,同时也需要时间的发酵。严峻的挑战下,“出海”已成为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IVB4.0的主题大会将会通过2个院士+3个企业CEO主题演讲,1场对话,2场圆桌讨论,1场圆桌会组成。相较于以往单一模式(主题演讲)的会议,主办方通过设计不同的会议流程充分调动会议的互动性和有效信息的流动。

会场热门话题:

l 对话:出海

l 高端生物产品的合成生物学创新与创造

l mRNA技术及应用

l 圆桌讨论:跨界合作

l COVID-19预防与治疗新策略展望

l 针对疫苗研发建立外部伙伴关系

 

疫苗会场 | 5月24日-25日

冲击传统观念,拒绝设限

疫苗会场:新型疫苗;肿瘤疫苗;宠物疫苗,“疫苗商业价值有限”“中国人做不出好疫苗”“疫苗行业机会很少了”“疫苗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疫苗的技术路径有限”这些是疫苗行业一直不乏有的质疑。 BioNtech 与 Moderna 成功的商业化让这些观点的声音变小。疫苗是性价比最高的公共卫生投入,除了传染病疫苗,高负担疾病疫苗,治疗性疫苗全球上市的很有限,低收入国家的传染疫苗需求缺口,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空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探索,疫苗的商业价值确定性大大提高。疫苗会场将会探讨新型疫苗;肿瘤疫苗;宠物疫苗最前沿的技术与商业化案例。

会场热门话题:

l 新型疫苗研制与评价

l HPV疫苗国际拓展

l 病毒结构、抗体谱系与疫苗设计

l 新形势下动物疫苗研发的新方向 

l 基因工程技术在兽用疫苗研发应用    

l 从二级市场角度,看疫苗行业的“破而后立” 

l 基于RBD与全长S蛋白的mRNA疫苗抗体库比较  

l 基于TLR5通路的黏膜佐剂研发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  

l 成功的创新实践—非动物方法进行的疫苗Bexsero质控检验  

l 一种针对COVID-19的mRNA复合型疫苗的设计及其免疫学分析

mRNA技术&小核酸技术会场 | 5月24日-25日

简单致胜

在mRNA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针对传染病的疫苗开发是进展最快的方向。针对不同的病原体,mRNA疫苗的开发也会遇到不同的挑战。mRNA疫苗的设计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而针对mRNA疫苗开发的关键问题,从抗体反应的持久性到针对新出现病毒变体的疫苗开发及安全性,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根据小核酸药物兼具的基因修饰和传统药物的双重特点,未来在基因遗传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领域能有着怎样不俗的表现呢?让我们在2023 IVB4.0 mRNA技术&小核酸技术会场翘首以待吧!

会场热门话题:

l mRNA创新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    

l 肿瘤 mRNA 疫苗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临床研究    

l mRNA疫苗的整体设计与开发    

l 环状RNA:平台与疫苗研发    

l 以非编码RNA中miRNA为靶标的小核酸药物研发新赛道介绍  

l 核酸递送系统补体激活及其靶向递送

l 环状RNA SKA3的外泌体传递促进肿瘤进展

l 新型纳米技术-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LNP

l 外泌体技术递送mRNA用于新型癌症疫苗的开发

l 靶向抑制miRNA的反义核酸治疗策略及抗骨肉瘤新药开发项目

细胞与基因治疗会场 | 5月24日-25日

不做选择!盈利,普惠全都要!

近年来,基础科研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不断流入,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这项凭借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新兴治疗方式蓬勃发展。现阶段工艺方面的工艺放大慢、细胞密度低、病毒产量低等问题该如何解决?病毒纯化方面,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悬浮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的高效层析纯化技术如何提升?大规模生产技术方面,大规模一次性工艺病毒生产瓶颈如何突破?基因治疗CDMO市场规模如何进一步增长?全球基因治疗CDMO产能否进一步向亚太地区转移?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程度如何持续提高?那么,关于这些问题都将在2023 IVB4.0 细胞与基因治疗会场为大家一一解惑。

会场热门话题:

l 通用现货型CAR-γδT治疗实体瘤的前景与展望    

l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商业化前瞻    

l 下一代细胞治疗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

l 基因治疗产品质量控制策略及技术规范    

l 聚合力,源未来-赫基仑赛细胞注射液创新药研发之路    

l 罕见病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l 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中美临床试验新进展

l 破局CAR-T现状--通用Car-NK 降低成本策略

l 基于外泌体的药物递送与创新药研发

l BCMA靶向 CAR-T疗法的差异化研发和商业化

生物制药会场 | 5月24日-25日 

更高(高效)更快更强

数字化,一次性使用系统,连续流生产工艺只是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不妨听听优秀的同行做了哪些正确的事情使自己迈向卓越的,本会场探讨QbD,工艺,生产,包装给药,全球化,CRO,CDMO,商业化的最优解。

会场热门话题:

l 快速CAR-T制备工艺

l 生物制药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l ADC药物的CMC研发挑战及策略      

l mRNA疫苗CMC环节关键质量属性分析    

l QbD创新双抗药物研发和质量研究  

l 从一次性到不锈钢变更考量

l 商业化生产需求的工艺开发与放大

l 赋能mRNA疫苗/药物全生命周期的CMC开发策略和挑战

l 立足中国—全球化布局mRNA技术平台策略

l 全球医药冷链供应链生态新视野与新机遇

抗体药会场 | 5月24日-25日

患者受益

中国生物制药的第一站始于抗体药--PD-1,抗体药物的研发热潮从PD-1到双抗到ADC再到药物联用全球化,越来越“卷”的市场让中国生物制药业内深刻意识到,患者受益永远是第一考量。本会场将会探讨抗体药物的最新政策法规,市场动向以及研发临床进展。

会场热门话题:

l ADC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及质量体系建设    

l 下一代双抗ADC 

l 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产业化探索 

l CD47靶点相关的双抗研发策略    

l TAVO412-一种治疗难治性癌症的新型多特异性抗体    

l 肿瘤免疫全新靶点-CD24抗体的开发    

l 跨越内卷,开发有临床价值的抗体药物

l 肿瘤免疫治疗的联合用药发展   

l 基于酶连智能连续偶联工艺的创新ADC药物开发

l Combo+Global 差异化竞争--BioPharma 商业化

其他同期活动

 图片6.png

专注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创业公司评比大赛“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始于2021年。推出一年多来,得到了生物药行业的广泛好评和一致认同。

BSA意在褒扬传播中国生物医药创业企业的最佳"创业创新"模型,从而推动中国生物药 企业商业创新转型,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高参考价值的投资指引。

BSA项目征集报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由创投机构顶尖投资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共同构成超强阵容评审团,将从技术、模式、解决方案、前景、资本、盈利模式、资源与能力、客户价值主张等方面开展评审工作。最终进入复赛的企业将于2023年5月23日在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进行现场路演,决出最终的获奖企业,(与IVB 4.0国际疫苗&生物技术4.0论坛同期举办),届时将邀请各位评审大咖和BSA专家库成员(由创投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亮相复赛路演现场以及颁奖典礼。

评审团构成:

喻晶幂方资本 合伙人  

谢厅高瓴资本 合伙人

徐皓华兴新经济基金 副总裁

虞扬德勤 华东地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审计及鉴证领导合伙人  

耿然奥博资本 副总裁 VP    

毛化弗若斯特沙利文 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宿骅安永 生命科学和医疗,安永-博智隆合伙人  

柳丹鼎晖投资 高级合伙人

周树忠丁香园 创始人  

吴翰宇煜森资本 CFO

薛明宇经纬创投 投资副总裁 VP

李宇辉磐霖资本 创始主管合伙人

路演参赛报名请联系:

Cassie

17333539581

cassie.qi@borscon.com

 图片7.png

5.23 【知识产权&出海】

1010-1050在困境下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对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定位,打赢“出海”攻坚战?

1050-1130圆桌私享会:全球视角:mRNA竞争格局、侵权诉讼及专利布局态势分析

AI+复杂制剂+改良制剂

1430-1510 晶泰科技(拟邀)

1510-1550 剂泰生物

1550-1700 圆桌私享会:

5.24【工艺&生产】

1010-1050圆桌私享会:药企如何衡量选择自建生产线还是选择CDMO合作?

1050-1200圆桌私享会:mRNA 工艺

1430-1600圆桌私享会: CGT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影响申报的关键点

5.25【mRNA 前景 】

1010-1130圆桌私享会:mRNA的应用前景以及相关适应症开发、mRNA疫苗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趣味活动环节

 图片8.png

本次论坛,除了干货满满的学术知识,我们更是设置了不同类型的趣味展馆,让参会者拥有不同的参会体验,本次除了我们往届的热门活动:展商在线直播间以及展位打卡集章兑换小礼品外,更是增加了不少的趣味环节等待大家来挖掘哦~

感谢以下品牌支撑合作伙伴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图片9.png

感谢以下媒体合作伙伴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图片10.png


]]>
<![CDATA[核酸药物迅猛发展,精准递送打开应用天花板]]> 2022-12-12 16:33:39.0 随着基因组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寡核苷酸药物取得了飞速发展,为以往无药可医的疾病提供了全新治疗策略。同时,新冠 mRNA 疫苗在研发效率和药物疗效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也让人们看到了核酸药物的巨大潜力。核酸药物具有靶点丰富、特异性强、能够从源头对疾病进行干预等优势,然而,如何准确递送至病灶或靶器官处,至今仍是重大挑战。

在这一领域,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昶生物)汇集了深研核酸递送系统数十年的诸多专业人士,形成了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 QTsomeTM 技术平台,并在核酸药物临床转化方面做出了诸多亮眼成绩。

本期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 BU Head 王辉先生对话海昶生物首席科学家李剑光博士就相关话题展开分享。

IMG_6441.JPG

王辉先生:新冠疫情令世人领略了 mRNA 疫苗的独特优势。相较人们更加熟悉的小分子和蛋白类药物,核酸药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剑光先生:相对于传统疫苗,mRNA 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mRNA 疫苗对新冠疫情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数据支持,但其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当遭遇突发传染病时,开发速度不及mRNA 疫苗。目前,mRNA 疫苗设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结构改进,组分替代等已得到有效解决,其技术壁垒大大降低,开发此类疫苗实际上已经变得「简单」。比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出现后,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设计出新的 mRNA 疫苗。后续的给药系统其实也是通用的,也就是说,整个技术路线走通以后,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疫苗,甚至生产组合性疫苗,这种优势是传统疫苗所不具备的。

总之,无论是开发速度、技术的更多可能性,还是生产的技术壁垒,mRNA 疫苗均显著优于传统疫苗。

王辉先生:核酸药物尽管非常受人瞩目,但其开发也面临着不少难点,比如核酸药物递送系统就是一道重要难关。您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请问海昶生物是否具备有利于解决这些难点的创新技术平台?

李剑光先生:海昶生物自创立以来,在核酸递送系统方面,沉淀深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发了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 QTsomeTM  技术平台。在靶向给药平台的研发方面,公司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前者可用于系统性给药,后者可根据疾病及其靶器官的特点,提供更加适合的给药解决方案。

如今,核酸给药平台的研发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靶向肝脏的给药系统,学术界的共识是使用 GalNAc 平台,而如何突破相对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主要挑战。肝外核酸给药系统尚无公认的最优解决方案,海昶生物正在进行自己的努力。

以海昶生物的 QTsomeTM  技术平台为例,在组分上没有重复「069 专利」中设计的比例,避免了后期成药后的知识产权纠纷。此外,在提高给药效率和器官靶向性方面,QTsomeTM  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减少外溢效应,降低自身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可对肿瘤内皮选择性的靶向,一定程度上实现靶向性的给药。

王辉先生:海昶生物是我国处于第一阵营的核酸药物研发企业,请您分享一下公司目前核酸药物的布局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成果?

李剑光先生:基于 QTsomeTM  技术平台,海昶生物自主研发的 mRNA 疫苗类产品主要包括新冠疫苗加强针、多价新冠疫苗、狂犬病疫苗以及若干肿瘤疫苗等。其中,新冠疫苗加强针项目(HC009) IND 申请获得美国 FDA 批准 (IND:28424),是国内首个被美国 FDA 批准启动临床的 mRNA 疫苗项目。

此外,在核酸药物管线研发进度较快品种包括治疗原发性肾癌的小核酸药 HC0201。HC0201 的靶点是 AKT-1,该蛋白与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以及抗癌剂发生抗药性相关,而 HC0201 对抑制 AKT-1 表达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借助 QTsomeTM  平台,我们对该药物的给药方式进行了优化,患者在治疗时会有更好的体验。同时,我们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了这种药物的一些新的作用机制,因此对临床研究进行了重新设计,目前其研发进程处于 II 期临床阶段。

由于很多实体瘤都存在 AKT-1 蛋白的表达异常,鉴于此,我们对 HC0201 纳米脂质体针对肝癌进行了优化,形成了 HC0301,目前其临床前开发已经完成,正式进入到 I 期临床阶段,已取得了一部分数据。在临床前阶段,海昶生物还拥有 HC2101,该药物的靶点是 Anti-miR-21,目前正在探索其治疗非小细胞癌的前景。

图片1.png

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核酸创新药管线,数据来源:海昶生物官网

除了核酸药物外,公司还在持续改进给药平台的技术。与抗癌药物中较为常见的小分子相比,寡核苷酸药物抑制靶点表达针对 mRNA 而非蛋白,因此机制上更为直接,特异性更强,开发成功率高于小分子。这类药物的开发难点在于给药系统。小分子通过血液系统可以做到全身分布,但寡核苷酸做成脂纳米粒相对较大,其分布特点与小分子显著不同。如何在这一特性的基础上,寻找更优解决方案,改善寡核苷酸脂纳米粒的疗效与安全性是目前海昶生物研发的重点。

与此同时,公司的核酸药物生产基地正在兴建当中,重点布局核酸创新药管线的生产,一期规划满足中美欧等多国标准的 cGMP 生产基地,年产 mRNA 疫苗 4 亿剂。推动公司自主创新研发成果落地及商业化生产,助力公司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际化制药公司。

王辉先生:据称 mRNA 疫苗巨头 BioNTech 在肿瘤疫苗方向取得了突破,您如何看待这一方向的应用前景?海昶生物是否有相关的尝试?

李剑光先生:我比较看好这一方向。肿瘤之所以发生,突破免疫系统的抑制是重要原因。肿瘤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肿瘤的生长不会激活免疫系统。基于这一发现,免疫治疗已经越来越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肿瘤疫苗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抗原,以设计 mRNA 序列。由于 mRNA 易设计成多价序列疫苗,可覆盖多个抗原,以加强治疗效果。从前期的数据来看,前景良好。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中 mRNA 疫苗的应用也为肿瘤疫苗的临床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以往人们对 mRNA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诸多顾虑,而目前已被广泛肯定。mRNA 肿瘤疫苗的生产也可以借助前期布局的 mRNA 新冠疫苗的产能。

海昶生物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布局,正在与友商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可以预见,肿瘤疫苗一旦有所突破,肯定是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

王辉先生:除核酸药物外,海昶生物还在开发高端复杂注射剂。这类注射剂的高端和复杂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针对的适应症主要有哪些?目前的开发进度是怎样的?

李剑光先生:高端复杂注射剂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辅料数量比较多。以阿霉素脂质体为例,其辅料包括磷脂、胆固醇,还有 PEG 化的脂质等。除了多个辅料外,放大生产环节也有很大难度,如高压挤压、切相流透滤、纳米粒的大规模过滤等,这些工艺与传统制药技术不同,需要特殊的生产线来加以实现,大部分公司不具备这样的技术。

目前,海昶生物的高端复杂注射剂管线包括紫杉醇、伊立替康、阿霉素、布比卡因、两性霉素 B,涉及到的适应症包括抗肿瘤、抗感染、麻醉等多个领域。这些药物的剂型和工艺各不相同。海昶生物之所以能够从事这些高端复杂注射剂的开发,有赖于对技术工艺的深刻理解。未来公司还有计划生产缓释控释产品,以进一步丰富管线。

图片2.png

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高端复杂注射剂管线,数据来源:海昶生物官网

王辉先生:包括您在内的海昶生物管理层拥有非常资深的履历,产学研各线配备齐整,请问这对于海昶生物的产品接受全球监管,拓展全球市场有哪些助益作用?

李剑光先生:海昶生物高管团队大都拥有在美国求学或工作的经历,比如公司 CEO 赵孝斌博士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仅从事核酸递送技术研究 20 年,而且还曾任 FDA 高级评审员。我自己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同时也是给药系统的专家。公司核酸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永胜博士在基因治疗和基因递送领域深耕多年,曾任美国 FDA 资深药理学家。公司首席医学官门宇欣博士曾任 FDA 特级审批官,在近 18 年的药物监管生涯中,她亲自负责审批了 2000 多个新药试验申请和新药上市申请。

海昶生物广泛吸纳全球顶尖专家、人才,不仅能接触更多的医药创新前沿进展,也对公司研发成果通过 FDA 批准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此外,团队成员拥有长期在美工作学习的经历,与美国制药企业有着非常多的联系,有助于与美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药或合作进行产品商业化,也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王辉先生:「创新」一词,在任何领域都备受推崇,同时又难以实现,医药领域也不例外。请问,当前国内原创药物研发环境和格局是怎样的?海昶是如何布局创新药物研发的?

李剑光先生:毋庸置疑,中国医药行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年前,我回国与许多药企交流,主流模式是降低研发投入,大力生产仿制药,并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积累。尽管同质化严重,但依然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但在集采的“打击”下,这样的操作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而今,国内新药开发政策正在快速与国际接轨,这对于海昶生物这样的创新药公司无疑是利好消息。

对于海昶而言,可以灵活选择中美市场进行商业化也是优势之一。比如有些产品适宜在美国先行上市,我们完全可以直接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反之亦然。这样面向全球市场推进业务的方式更优利于释放创新药的价值。

当然在研发管线上,我们并不回避仿制药,比如在高端复杂注射剂的研发管线上,借助公司在药物递送系统领域的优势,能够赋予老药以新的价值,为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而且这样的仿制也能带给公司更好的现金流,支撑我们开展创新药研发。

结语:当前,原研创新药的发展正在受到我国政策面的大力支持。在被问及海昶生物创新药与仿制药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时,李剑光表示,根据我对美国制药业的长期观察,这里的初创企业几乎都是聚焦于原研创新药。很多小型药企凭借一两款成功的创新药,便能从医药巨头那里拿到巨额的里程碑费,但如果是仿制药,恐怕就乏人问津了。

海昶生物目前是创新药与仿制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我们深知仿制药有其重要价值,但就企业发展而言,真正的动力来源还是原研创新药。尽管这是一条风险高投入高的发展道路,研发失败频频发生,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但我相信,海昶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这也一定是中国未来相当一部分药企的必由之路。

李剑光还特别提到,由于新药研发的高风险,在布局新的管线时,需要对候选药物的潜力进行全面审视,这时非常需要高质量数据的支持。比如进入一个新领域时,希望数据库能够提供领域内竞品的开发过程,在临床试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帮助企业避开可能风险,提高研发成功率。他期待,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继续保持准确、及时和可溯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拓展数据的维度,为药企开展新药研发提供更好支持。


李剑光 博士

李剑光 1994 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97 年起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教授,此后被任命为 Kimberly 讲席教授。

为脂质体/纳米粒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小核酸传递系统专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0 篇研究论文和综述, 项目经费(PI/Co-PI) ~ 5 千万美元, 申请专利 20 项。

现任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CDATA[集采基层「落地开花」,品质医疗强医利民]]> 2022-07-28 11:11:52.0 图片 1.png

龙游县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始建于 1940 年,是国家卫计委确定的首批重点建设的 500 家县级公立医院,也是全国首家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今天我们将跟随龙游县人民医院周卫锦院长的脚步一同来看看集采给基层医院和患者带来了哪些影响?人民医院又是如何应对?

图片 2.png

集采洪流:乘势而为 迎难而上

「胰岛素专项集采是一件利国利民,特别是利患者的大好事。」

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9 年「健康中国行动」专项行动中,糖尿病防治首次被列入,目标在 2022 年和 2030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应分别达到 60% 及 70% 及以上,加强糖尿病防治迫在眉睫。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起始治疗偏晚,特别是(基层)县城的患者,而且还存在剂量调整不充分、依从性不佳等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达标。因此,当下的糖尿病治疗需要更『质优价宜』的胰岛素。」

周院长认为,近期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胰岛素专项)的正式落地,让普通老百姓受益匪浅。「本次国家集采的胰岛素共有 16 个通用名品种中选,中标企业包括国内外多家胰岛素厂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老百姓的认可度,同时依从性也能大大提高。此外,本次胰岛素集采中二代和三代胰岛素都有中标,有利于提高二代和三代胰岛素的普及。」

但胰岛素专项集采为广大患者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医院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挑战。周院长介绍,由于胰岛素制剂的特殊性,其运输、保存要求很高,因此对基层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生物制剂相似不相同,没有一致性评价,在胰岛素替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风险,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等反应。再次,生物制剂技术含量高,产能扩大如果受限会不会导致企业中标后产能与供应不足等问题,倘若集采后药价下降,但量供应不上,老百姓又要面临换药。因此,对于医院而言,我们要规范合理用药流程,不断提升水平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精益求精 全面考量

当前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已经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集采落地使得带量品种越来越多,科室用药压力随之变大,其次部分中标药物的使用量也是国考项目内容之一。「中标药物的合理使用是绩效考核中的重点。」周院长介绍,首先医院根据政策要求进一步提升药学部门职能,使药学部门和临床科室、各个责任相关行政科室共同合作,一起助推医院合理用药;第二,在集采药品的使用上遵循「二八」法则;第三,对危急重症患者,我们主张尽量保留原研药的使用;第四,不断强化临床路径、处方点评等闭环管理。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将有利于安全合理使用胰岛素,也将更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

图片 3.png

「集采不仅有利于提高成本控制,也有利于推进医院的各项改革,调整服务架构,但同时也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院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

第一要处理好中选药物和处方药物之间的关系。即使厂家改变,规格改变,我们也要在满足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同时个体化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第二在合理用药上要秉承精准原则。定期开展「使用量公示」等工作,特别关注临床特殊需求和医生培训,也要做好患者宣教。第三根据药品的实时反馈,如药品质量、百姓口碑等,以实际情况为参考调整政策。第四将药品集采作为一个「项目管理」。不断强化费用与成本管控,推进药学部、医务部等与临床学科更为紧密的互动和协同。周院长强调,所有的相关规划与实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药品、最好的服务、最好的疗效。

医院建设:心系患者 高质发展

「龙游县人民医院很早就开始使用胰岛素,同时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帮助下,我们医院也较早地设立了药学门诊。」周院长表示,药学门诊开展以来最大的意义就是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知识,提高用药安全性。

「其实老百姓对用药安全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 2021 年医院结合「山海」提升工程,在邵逸夫医院帮助下开设了专门的药学门诊,在邵逸夫医院楼伟建主任的指导下,龙游县人民医院药学门诊为患者提供药学咨询和用药指导,打通了合力用药最后一公里。对百姓而言可谓是获得感满满。」

周院长介绍,目前浙江省内开设药学门诊的县级医院还比较少,龙游县人民医院药学门诊的具体做法是由高级职称的药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参与,重点关注老年人、慢病人群的药物使用,因为这些人群的用药特点一是时间长,二是本身基础疾病多。同时老百姓对药物不良事件、药物治疗效果、长期预后这些方面也非常关注。因此,药学门诊的成立恰好符合患者的客观事实需求。

除了开设药学门诊,龙游县人民医院还是全国首家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周院长介绍,2017 年 9 月 8 号,在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院士的关心支持下,龙游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示范中心。

「回顾中心的建设,其实我们医院经过几年的糖尿病专科建设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糖尿病专科无论是从业务收入,还是患者就诊人次,在全院都名列前茅。另外,我们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李红主任,还有贾院士的大力支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龙游县的发病率,通过标准化的示范中心建设,使得我们县乡村的糖尿病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系统性的提高。老百姓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得到省级专家,甚至全国知名专家的支持。」

图片 4.png

图片 5.png

总结中心成绩,周院长介绍,经过几年的建设,龙游县人民医院 10% 左右的业务门诊量来自糖尿病门诊;每年住院患者达 2000 多人次,门诊量和业务收入在衢州市位于前列;老百姓糖尿病防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目前糖尿病控制率可达 60% 以上。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贾院士每年都会到龙游来实地指导,帮助我们总结提高,另外我们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龙游县人民医院经过摸索,逐渐建立了基层糖尿病分级诊疗的新模式和实施路径,创建了县乡村医防融合的糖尿病管理体系,既符合当下的慢病管理要求,也符合国考对基层医院这方面的要求。目前人民医院已经开展了两个慢病管理项目,一个是高血压,一个是糖尿病,医院已经实现了两个慢病的「免费」治疗,特殊病种、慢病专诊的报销比例也非常高,老百姓的认可度高。在周院长看来,通过糖尿病规范化诊疗,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糖尿病知晓率、血糖达标率和控制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并发或继发疾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周院长最后表示,胰岛素专项集采落地、新型降糖药物的开发,以及通过近些年的标准化建设,龙游县人民医院的糖尿病诊疗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老百姓再也不用因为糖尿病而长途奔波,在当地就能够得到合理治疗,这是对老百姓而言最大的实惠。

图片 6.png

]]>
<![CDATA[专访付钟正博士|为什么刷手机停不下来?大脑如何自控?]]> 2022-07-06 15:32:37.0 在前不久举行的「TCCI-neurochat 神聊 2022」会议上,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的付钟正博士跟大家分享了自己近期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文章,主要关于自我检测和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在会议期间,观众留下了针对该报道的一系列精彩的问题。对此,追问编辑团队精选了有待回答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以下为具体文字内容,欢迎阅读转发。

WechatIMG2933.png

付钟正


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物理系,并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控制与动力系统博士学位。目前以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就职于美国洛杉矶西达赛奈医学中心,兼任加州理工陈天桥神经科学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控制的神经回路,计算学基础,长期致力于研究认知控制的表征逻辑,学习调控,以及在不同任务之间泛化的机制。其成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euron》、《Science》等杂志。

Q:请简单介绍下您目前的研究领域,以及您选择该领域的原因。

付钟正:我们每个人都有目标,但是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具体行动,这个过程不简单。认知控制,也叫执行控制,是指一套把目标变成行动的高级认知机能。涉及到认知系统如何去处理和管理其他认知过程,以及管理我们的情绪。

认知控制包括三大部分,第一,目标的选择(selection),代表(representation)还有维持(maintenance)。第二,动作选择。当我们要完成一个任务达到一个目标时,需要选择能够将抽象的目标完成的具体动作,然后把这些动作排序,按部就班完成以达到目标。一个目标可以由多个不同的动作组合起来完成。第三,行为监测。我们需要实时监测目标完成好坏或完成与否。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目标是泡一杯咖啡,那相对应的动作是磨咖啡、烧开水加水、加糖、加牛奶这几个动作的顺序和组合,需要互相协调,同时我们必须实时检测动作是否完成,因为后一个动作往往取决于前一个动作的执行情况。当你检测到错误,也就是目标没有被执行,执行失败,你才能改进。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目标执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这些干扰可能是内部的,比方说我们以前形成的习惯,侵入式思维,等等;也有可能是来自外部的干扰,比方说旁边的人在打电话、环境噪音等等。我觉得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特别习惯于刷手机、刷朋友圈、抖音。这样的习惯,就很容易干扰我们的思绪。

为了我们能够完成手头要干的事情,我们需要克服所有以上的干扰。这个克服干扰的机制,也是认知控制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大脑能够去检测这些干扰,检测到干扰和冲突以后,就能够把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手头工作,或者去抑制干扰的源头。当干扰太强实在抑制不住,那我们可能就会出错。如果我们在路上开车副驾突然大声尖叫,可能会导致我们对方向失去控制酿成车祸,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被外界干扰产生严重错误的一个案例。

然有目标就去执行看似简单平时几乎感觉不到这个重要技能的存在,但如果这个机能因为脑损伤或者其他原因被损坏,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神经科学里很多认识发现都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大脑发现的。比如有些病人额叶某些部分损伤,尽管可以理解你让他做什么,甚至可以复述你让他做的事情从而形成抽象的目标,但是他目标和具体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导致他的行为很容易被习惯所垄断。小孩子的认知控制机能还没有成熟,目标和行为失控出现的情况较为普遍。你和孩童说不能把玩具乱扔,他们可以很好地重复这个命令,但是,具体能不能做到则是另一回事。

我选择这个领域的最主要原因是觉得这个领域很有意思、很有挑战性,同时和我们现代人生活方方面面有关,另外也和很多精神类疾病有联系。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信息轰炸,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干扰——尽管信息丰富,使我们懂得更多是个好事;但太多干扰会让我们完成目标和工作的质量下降,时间上升,也会让大家很容易处在一种焦虑感当中。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我想研究和搞清楚背后的机制。

Q:目前我们对于认知控制有哪些理论依据?哪些大脑脑区参与到认知控制?

付钟正:提到认知控制,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脑区就是扣带回。这个脑区表征了很多不同的信号,包括冲突、错误、奖赏、决策等,都能找到对应的信号,这些信号和认知控制息息相关。

很多神经科学家致力于提出理论框架整合这些不同的信号。Jonathan Cohen、 Matthew Botvinick 等人提出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扣带回监测动作选择当中产生的冲突状态,如果冲突超过一定水平,扣带回会召集其他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运动皮层等,参与到降低反应冲突。这个理论进而认为,扣带回的各种信号其实本质都反映的是选择和信息的冲突。这个 「冲突监测理论」 (conflict monitoring theory) 的优势是提供了很确切的计算原理 (computational principles) ,所以比较容易证伪。我们的人单神经元数据,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们可以找到冲突代表的神经元。但是我们的数据也表明,至少错误信号是和代表冲突的神经元是分开的。所以,冲突监测作为一个广义理论是不足的。

这个理论的升级版是「期望控制价值」理论,这个理论承认冲突只是扣带回监测的一种信号。扣带回的运算更广义的来说是学习、决策什么行为值得使用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有一个内在的成本函数——思考是一个费心力的事情,一个行为必须要带来收益、奖赏,才能去抵消这个成本。扣带回则是通过对奖赏的监测去做一个「成本效益分析」。不过目前来说我们还不清楚这个成本控制的具体机制。

还有个方向是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认知控制。控制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学上的知识,去设计控制器和控制的机制让被控制的物理系统能够高效\稳定的达到我们想要的状态。其实认知控制也可以这么被理解,只不过,对象不是物理动力系统而是神经动力系统。我接下来会发表的一篇综述将更具体的总结这些概念。

另一个方向是第一个理论更具体的延申,就是从脑网络的层面去研究理解控制。毕竟,神经系统的计算单元是单神经元,控制可以理解成改变单神经元的活动,通过其他神经元或者神经调节。

目前来说,研究证实主要是 prefrontal cortex,basal ganglia,thalamus 等脑区参与到认知控制的过程。

Q: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付钟正:首先,目标肯定需要自己能够「够到」——如果目标定的太高无法完成自然不好,但是定得太低轻而易举就完成也不好,所以需要结合实际和自己能力去制定目标。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所需要的策略也不一样。

最好是能够超越自己舒适区一点,然后循序渐进,做好计划,按部就班执行以达到目标。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比方说打开手机提醒,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让软件去提醒我们,让目标变成习惯,借助习惯的力量来完成目标。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有痛苦,但是往往能让我们发展变好的目标,都是在舒适区之外。

Q:在我们制定目标后,我们如何确定并坚定执行行动促使自己达到指定的目标?

付钟正:我觉得主要的因素就是不要让情绪过多地影响自己。目标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错或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出错以后会很自责,但这样的情绪会干扰我们进行下一次的尝试。我感觉情绪是最大的敌人,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

Q:有哪些影响认知控制的因素?游戏、电影等是否会降低我们认知控制的能力?「奶头乐」战略有可能削弱人类的认知控制吗?

付钟正: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比较有争议性。其实我们为什么会分心?因为我们手头处理的工作他不能马上带来奖赏,不能带来及时愉快的体验。

比如我们写论文,文章需要修改润色,还需要将审稿人的意见完满回答,最后才到付印见刊,这个过程很漫长,尽管最后的奖赏很大,但是其中很多环节是很痛苦的,从而会削弱我们的认知控制。

游戏、朋友圈等等,他们提供的奖赏是非常强烈而且即时的,满足了我们好奇心,也让我们感官上得到很大的冲击和满足。所以我们往往是被这些能够提供即时奖赏的行为所干扰。如果经常去执行这些即时奖赏行为,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这种行为带来的奖赏,从而更难去处理和完成奖赏延迟的行为。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娱乐还是需要的,很多游戏也可以帮助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觉得游戏本身可能不会降低认知控制,但游戏可能会让我们上瘾。认知控制存在个体差异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可能被游戏控制。对于本身认知控制很强的人,游戏可能就是一个娱乐放松的机会,和平常的工作相得益彰。

在现在这个时代,资讯泛滥同时移动数据的发展使得信息触手可及,使得我们时时刻刻都受到干扰,另外加之很多广告商用算法的方式,让信息最大化地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夺取我们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这就使得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夺走。而每次我们注意力被夺走,重新转移回我们手头的工作都需要反应时间,我们需要重新去整理思绪,把要处理的信息挪回我们的工作记忆,这个本身需要消耗精力也耗费时间,这个心理学上称之为「switch cost」。当我们手头的工作做不完肯定也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然后又继续娱乐逃避工作,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Q:有没有一些建议给到正在经历重要事件的人们,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控制能力?

付钟正:我觉得可能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外部力量。比如手机可以安装软件记录玩游戏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后台限制某些软件的使用等等。

另外就是,从更高的层面观察自己。需要我们认知控制的事情,往往让我们感觉到「难」——但是难仅仅是一种感觉,感觉「难」其实是一个好事,越难,说明我们越有可能在克服自己,让自己变好。

Q:认知控制可以为哪些精神障碍类患者带来治疗的契机?

付钟正:很多精神疾病都涉及认知控制机能损坏。强迫症,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患者明明从知识层面知道自己的手已经洗干净,并且尽管知道洗手这个行为很累带来的不是愉悦感而是痛苦,但是患者还是会不停洗手。有一种观点认为,强迫症可能涉及到错误信号的过度激活,和扣带回神经机制异常有关系。在现代医术里,非常严重的强迫症可以通过手术破坏扣带回而得到缓解,但这种方式毕竟破坏了脑区所以也损坏了大脑其他的一些功能。

另外认知控制也和多动症有关。多动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疾病,多动孩童学业很难很好完成,孩子的潜力也很难完全发挥,这也和自我控制机制失调有关系。

深刻地发掘出自我控制的机制,可以让我们研发出更有针对性的药物帮助进行神经调节,还可以通过行为学疗法,帮助这些患者。

Q:您未来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付钟正:未来我会将研究重点放在神经元活动的层面上以及人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包括人与人的自我控制差异到底在哪里?另外我也想寻找神经调节的方法从而提高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
<![CDATA[MolYsis™ 宿主 DNA 去除技术提升真实世界中的 mNGS 检测性能]]> 2022-07-01 10:36:31.0 高占比的宿主 DNA 是影响 mNGS 检测性能的关键因素

宏基因组测序(mNGS) 已经逐渐成为临床鉴定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分析手段。然而在真实世界中,临床样本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人源核酸(占比 >99.9%),而微生物核酸丰度占比相对较低 (占比 <0.1%),想象一下大海捞针,这就是临床样本中检测病原微生物时遇到的真实情况。 

宿主 DNA 过载会影响检测性能:分析灵敏度低(低载量病原漏检)、精准度差(由于结果隐藏在不到 0.1% 的数据中,任何一步的操作偏差而导致的低技术稳定性)、干实验部分受干扰而特异性不足、无法检测或很难获得满意的耐药和毒力基因结果;另外,患者负担额外测序产生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等等。

以 BAL/血液/PJI 样本为例,仅仅依靠生物信息工具来去除人源 DNA 是无法满足要求的,二代测序后细菌 reads 占比是远远低于总 reads 数的,从而导致 NGS 的分析灵敏度不足。

图片1.png
图 1

然而,无限增加的测序深度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一般达到平台期(20M)后,再次增加测序深度,无法有效提升检测性能,但同时增加了 TAT 时间和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患者获益下降。

图片2.png
图 2

宿主 DNA 去除,可以实现更高效富集病原而显著提升检测能力:1)去宿主核酸会提升病原占比,产生较高的 RPM (Reads per Million, 每 1M 数据量测到的序列数),推测原因可能是去宿主核酸有助于提高各种微生物检出率。2)不同检测流程比较中,去宿主核酸流程 CV 值较低,可能是因为去宿主核酸后提升病原体序列数,促使结果更稳定。因此,宿主 DNA 去除是目前提升 mNGS 性能的更优选择,也被广泛使用。

图片3.png
图 3

图片4.png
图 4

MolYsis™ 技术如何工作

MolYsis™ 是一个用于宿主 DNA 去除的独有的专利技术,在去除宿主 DNA 的同时,可以实现更好的保留富集并获取样本中存在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并且不受微生物种类的影响,适用于各种体液、血液、组织、拭子样本。目前有手工和自动化两种选择,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另外,MolYsis™ 所有试剂是在高标准超纯的环境下生产的 DNA-free 试剂,不引入并消除任何外源微生物 (比如工程菌等)的影响,从而确保真实世界中检测的特异性。欧洲 Geneva University hospital, switzerland 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 MolYsis™ 技术,可以提升病原微生物 DNA 的测序深度至几百倍以上。

图片5.png
图 5

以 BAL 样本为例,应用 MolYsis™ 技术后,总 Reads 数减少 10 倍的同时,病原及耐药基因检测灵敏度增加 470 倍。降低时间和费用成本同时显著提升 NGS 分析灵敏度。

图片6.png
图 6

以上,我们深入探讨了宿主 DNA 对 mNGS 分析的不利影响,以及 MolYsis™ 技术如何帮助您解决这一具有挑战性但常见的问题。 

我们希望 MolYsis™ 技术对您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 MolYsis™ 技术感兴趣想了解更多请联系我们中国办公室:

111.png

Email: meng@molzym.com

Tel:182 214 10540


参考文献:

1. Leo et al.(2017) Int.J.Mol.Sci.18,2011

2. Thoendel et al.(2016) J Microb Methods 127(2016)141-145

3. Gyarmati et al. (2016) Sci Rep 6, 23532

4. Liu Donglai et al (2021) J.EBioM 74,103649

5. Han Dongsheng et al (2019) J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45:5-6, 668-685

6. Adapter from Leo et al. (2017)Int.J.Mol.Sci.18.2011

]]>
<![CDATA[第二届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生殖论坛胜利召开]]> 2022-06-28 12:23:39.0 2022 年 6 月 25 -26 日,「第二届 AI 妇儿妇产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高峰论坛——生殖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商微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匡延平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孟元光主任共同组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承办,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六、第七医学中心妇产科协办, 会议历时 2 天, 全程采取线上直播形式与大家如期相见。

女性健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 提升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素养, 不论是对于个体命运, 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本届系列会议之生殖论坛, 邀请了国内外生殖领域近 30 位知名专家相聚云端, 围绕卵巢功能减退诊治与新进展,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内容涉及妇科、胚胎学基因诊断, 免疫学以及基础医学等领域, 以专题讲座、问题讨论的形式, 为参会医生呈现了一场多层面、多角度的学术专题讲座。

开幕式

论坛首日,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商微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大会主席孟元光教授代表军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进行了精彩的致辞。对全军及地方生殖领域的各位专家, 给予解放军总医院生殖亚专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天的会议王晓红主任、李蓉主任、彭红梅主任, 姚兵主任, 张水文主任, 刘林教授, 吕祁峰教授, 张翠莲教授, 商微教授, 宋学茹主任、陈蕾主任, 田爽主任、李敏主任、王伟周教授, 张进主任, 匡延平主任, 曾海涛主任, 赵爱民主任, 薛晴主任, 鹿群主任, 马延敏主任, 舒静主任, 腊晓琳主任, 王瑶主任, 赵勇主任做了精彩演讲和主持。

商微教授 主持开幕式, 孟元光教授致辞。

新建 DOCX 文档691.png

25 日专家讲座分享

26 日专题讲座

新建 DOCX 文档711.png

匡延平教授 致辞

新建 DOCX 文档722.png

26 日专家讲座分享 (上午)

新建 DOCX 文档738.png

26 日专家讲座分享 (下午)

最后本次会议的组织者, 会议的执行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的商微主任指出: 虽然近些年辅助生殖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 卵巢功能减退诊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母胎健康和子代的安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辅助生殖技术只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的手段。商微主任建议广大女性, 适龄生育是解决一切不孕不育问题的最佳良药, 也是实现优生优育最好的手段。


]]>
<![CDATA[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专家指导组工作会顺利召开]]> 2022-06-28 12:20:44.0 2022年6月22日上午,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专家指导组工作会在线上顺利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处副处长金真,中日友好医院推拿科主任、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唐学章教授,以及专家指导组及各学组成员近2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中心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一次模式创新的探索,是响应国务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多个鼓励“西学中”、倡导“西学中”文件和政策的具体举措。项目专家指导组的主要职责在于做好项目的顶层设计,推进西学中项目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同质化的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和能力应用体系,为项目形成品牌优势提供智慧保障。

会议指出,希望通过项目的开展,推动基层西医形成中医辨证的临床思维,实现中医整体观与精准医学的良好融合,使中医的“简、验、便、廉”的技术真正下沉基层,从而不断增强广大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通过前期专家遴选工作,指导组共计遴选出专家198人,其中包含14位顾问和184位专家。指导组设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等15个专业学组。

1.png



]]>
<![CDATA[从系统到场景 美控·悟空发布会用智慧改写医疗现状]]> 2022-06-27 17:36:28.0 如今,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5 G 等新技术不断发展, 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农业等一系列新场景、新方案应运而生,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未来, 这些新技术将如何与我们熟悉的临床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呢? 你能想象未来智慧病区的样子吗?6 月 30 日, 上海美控智慧建筑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美控」) 即将发布的「悟空·智慧病区产品发布会」或许会为我们带来答案。

发布会将特邀楼宇科技与医疗领域权威人士共聚一堂, 围绕全球智慧病房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现场展开深入探讨; 同时将实地探访和祐国际医院样板房, 场景化展示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悟空」智慧病区解决方案。

俗话说: 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说的是护士需要执行医嘱, 实时了解患者变化, 观察并记录临床数据, 为患者打针输液, 还要随时关注输液进度, 及时补液或拔针……每天数次奔走于病房, 日均步行 20000 步, 身心俱疲。

那么如何优化医疗流程及效率, 帮助护士节省体力和精力, 使其更加专注于医疗服务质量? 传统医疗的「智慧化升级」成为必然。

美控基于对于建筑核心设备以及医疗行业的深度理解, 打造「悟空」智慧病区解决方案, 并结合自身强大楼宇自动化核心产品和建筑工程能力, 助力医疗场景数智化发展。

由「悟空」助力打造的和祐国际医院样板空间得到院方及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其中智慧护理服务屏、智慧物流系统、床旁电子终端、智慧化病床等智慧医疗产品一一亮相。一张智慧护理服务屏不仅能实时监控病房静脉输液情况, 更如同一个「大管家」, 一笔了然的了解环境控制, 护理呼叫, 智能输液, 体征检测, 生物制冷等信息, 有效地节省护士的体力与精力, 让「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成为过去。

不仅护士站、病房两个核心区域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以外,「悟空」还涵盖了智慧病床服务、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效率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患者可以通过智慧化床旁服务系统, 对环境控制、信息查询、服务预约等进行自主操控, 得到更加安心、舒心的医疗体验; 后勤和管理部门也能够通过集成化平台全面掌握系统运营状况, 对人员、设备等更好地优化管理。

随着科技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悟空智慧病区解决方案将全方位拉动就医环境改善提升, 让医院以更好的环境、更新的设备、更优的服务, 为患者提供及时、人性化的医疗关怀。


]]>
<![CDATA[赣南一附院邱传珍:以扎实的基础工作开拓赣州卒中防治新局面]]> 2022-06-23 18:39:53.0 卒中的防治不仅涉及到各级医疗机构的努力和进步,还涉及社会和老百姓对疾病关注度和认知程度的提升。由于赣州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和严峻的卒中防治形势,为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邱传珍教授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邱传珍教授提出以扎实的基础工作开拓赣州卒中防治新局面。

筑基:自身团队建设不断地加强和完善

脑血管病介入团队组建以来,邱教授通过增强自身团队建设实现了治疗流程的简化和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并让介入取栓手术数量的逐年跨越式发展,同时邱教授仍指出:我们团队的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对此,邱教授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1)加强技术储备,对新入科医护人员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显微手术技巧和规范化的培训;(2)加强团队的融合,优化制度和流程,让团队中医生、技师和护理人员能更有效地进行协作,有效降低卒中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3)积极参与和完善绿色通道和卒中中心建设,积极与急诊、康复等团队进行协作,救治更多的患者;(4)针对卒中合并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卒中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因,联合心内科等相关科室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治疗方案。

聚点:对基层医院卒中介入发展需进行扶持和引导

当下赣州地区基层医院的总体溶栓、取栓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因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导致当地患者数量分布不均衡,进而限制了当地部分县级医院卒中介入救治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现状,邱传珍教授给出的解决思路就是不断对基层医院进行系统的培训、扶持和引导。

具体策略包括:(1) 通过团队成员走进基层医院进行授课培训和手术的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理念的革新教育和技术指导;(2) 邀请基层医院的介入医生通过走读的形式来到附属医院进行简短、高效的学习和研讨;(3)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来自基层医院的规培和进修医生进行系统化教学,从基础的造影到简单的治疗,从出血卒中的治疗到缺血性卒中的取栓治疗,都会进行规范指导;(4) 通过自带技术和器材,把教学课堂深入临时不具备开展相关治疗的基层医院,手把手协助他们开展介入治疗;(5) 加强基层医院介入治疗的质量控制,让基层医院了解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应用范围,规范其治疗的操作流程,(6) 加强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地和优化,实现附属医院和各县基层医院的共同发展,使更多的患者能在家门口就可以收获均质化的、规范的卒中介入治疗。

灵活:多策略为大众普及各项卒中防治知识

当下,大众对卒中的认知程度和对介入治疗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如何让更多的患者可以在短期内识别卒中,让更多的患者在当发生卒中的第一时间就知晓去寻找最近的、有治疗能力的医院去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仍是最紧迫的任务。对此,邱教授提出了「只有把群众基础做的更踏实一点,才能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观点,并主导了多项加强科普的活动。

(1)深挖医患微信沟通群的作用,不断对已治愈患者进行预防卒中复发和改善生活习惯等知识的普及;(2)在疫情稳定后,继续深入社区和基层,和基层医院一起对大众进行多次、面对面的科普宣教;(3)通过抖音短视频的拍摄、发布,以及个人品牌的打造,让更多优质的科普短片得以通过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大众去观看,让更多的患者了解和掌握预防卒中发生的知识点。

小结  

一份汗水、一份勤劳,一份收获,邱教授通过自己的讲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名勤勉、优秀的医护人员的初心和动力源泉——「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患者能康复回家」。而我们也相信,通过邱传珍教授团队和赣州地区所有神经介入医生的努力,可以让赣州地区的卒中防治和神经介入事业进入新的篇章。

]]>
<![CDATA[泰研故事 | 杭师大这支创业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肿瘤特异性胞外囊泡外泌体的定量检测方法]]> 2022-06-07 12:16:11.0 背景简述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肿瘤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杀手 ! 据 Chemical Abstracts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 1929 万病例, 新增死亡 996 万病例, 其中, 中国新发癌症 457 万病例, 新增死亡 300 万病例, 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以及极高的死亡率, 癌症早筛刻不容缓。《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将癌症早筛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到 2030 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提高 15% 的目标。然而, 在癌症检测领域, 传统的诊断方法如影像学筛查、内镜筛查等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医学诊断需求, 肿瘤早诊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外泌体作为肿瘤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其定量检测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液体活检手段。

1_副本.png
图 1《健康中国》读本

1、「泰」有「泌」诀

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园——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 有这样一所生物科技公司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基于数字 PCR 检测外泌体的癌症早筛技术。杭州市泰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前沿性医学诊断技术开发, 是以外泌体为研究目标的生物高科技技术企业, 以实现「精研『泌』技, 臻于至善」的公司理念。

「泰研」团队以杭州师范大学国家一流建设学科——药学专业为基础, 形成了以顾郁欣为带头人, 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

2、「泰」有效果

2_副本.png
图 2 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

泰研团队的核心技术「一种肿瘤特异性外泌体胞外囊泡的定量方法」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和平台支撑。泰研团队主营数字 PCR 外泌体定量检测试剂盒和相关配套产品, 现已拥有 6 项国家发明专利。经过大量实验后证明, 本团队的产品以极高特异性、安全性以及精准定量等为优势改善了传统产品的弊端, 填补了外泌体检测领域的空白。

3_副本.png
图 3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3、「泰」有前景

泰研生物依托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相关产品研发, 专注于外泌体技术研究, 致力于癌症早期筛查。除此之外, 公司就具体技术问题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对新产品使用的培训与指导、新技术应用的培训与指导、实验方案的优化与设计、大型仪器的使用服务等。精研泌技, 臻于至善。在未来, 泰研的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愿景。

秉持当前学科融合、「新医科」助力产业发展的理念, 基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泰研可优化现有的实验操作, 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设备和试剂使用从而降低成本。依托成熟生产技术和工艺快速生产从而实现实验的精准化, 使实验功能与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前瞻性。

4_副本.png
图 4 团队照片

]]>
<![CDATA[22个科室诊疗顾问开放体验,邀你来点评!]]> 2022-05-20 18:25:33.0 微信推文1080x297.png

风雨兼程,星光赶路。

上线 12 年来,用药助手致力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优质的医学数据查询服务,我们陪伴一批批临床「小医生」从青涩蜕变为独当一面。

而用药助手也从最初的 1.0 版本更新至  12.13.1 版本,从「专业的药品查询工具」升级为「临床决策工具」。

我们决定成为医生的「临床决策工具」,关键的一步是自主研发「诊疗顾问」。

空白图片.png

1. 要是有给医生使用的疾病库就好...... 做「诊疗顾问」!

医生用户们曾对药药说:

遇到临床难题,要是有个「疾病库」查一下就好了,帮我整合专业全面又及时的信息,从症状诊断到用药经验一应俱全。不用翻教科书、翻指南再找药品说明书....

因此在提供指南查询功能后,我们决定研发自己的疾病数据库,全周期地帮助医生的临床决策。

我们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邀请三甲医院的专业医学团队编审内容,以贴近中国医生诊疗习惯的角度入手,构建了一个以疾病为中心,辅助医生临床诊疗全过程的数据库  ——  诊疗顾问。

现已上线  2100+  疾病的诊疗决策参考,涉及 22 个科室/系统疾病,覆盖诊断、治疗、用药、预后、体征、查体,一篇搞定一个疾病,平均 1 万字 / 文,把你需要的书籍、指南、药物指导全部装进口袋。

以呼吸科「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为例▼

1.jpg

空白图片.png

2. 点评,只为给你提供更好的专业内容

一直以来,因为研发的工程浩大、成本高昂,「诊疗顾问」只有尊贵的专业版 PLUS 会员可以尽情查询使用,但是今天,我们做了最真诚的决定——「诊疗顾问」内容免费开放体验!

「诊疗顾问」开放体验时间:5 月 20 日~6 月 30 日

「诊疗顾问」免费开放内容:全科室

点击「诊疗顾问」抢鲜体验 22 个科室疾病内容、还有「查体」、「体征」▼


2.jpg


在这期间,请大家尽情使用「诊疗顾问」内容,我们期待听见你真实的声音:最真实的使用感受;最真切的临床需求;最严格的专业标准  ......

空白图片.png

3. 如何点评?


每篇诊疗顾问下方都有点评按钮,点击即可开始。

示例▼

建议可以!

2.jpg

夸奖也可以!
3.jpg

空白图片.png

点击即可打开「诊疗顾问」,查疾病,写点评!▼

5.png

]]>
<![CDATA[联拓生物发布 2022 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并宣布公司近期动态]]> 2022-05-13 17:21:45.0 联拓生物合作伙伴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 mavacamten 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 用于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Mavacamten 用于治疗中国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 III 期注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联拓生物合作伙伴 Tarsus 宣布,TP-03 在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 III 期临床试验 Saturn-2 中获得积极顶线数据结果

联拓生物合作伙伴 Reviral 与辉瑞公司达成最终收购协议

三个其他产品管线项目预计将于 2022 年底前在中国启动 III 期注册临床试验

截至 2022 年第一季度现金储备为 3.891 亿美元, 足以维持至 2024 年中期的营业需求

美国时间 2022 年 5 月 12 日, 联拓生物 (纳斯达克:LIAN), 一家专注于为中国和亚洲主要市场的患者带来创新性药物的生物科技公司, 发布公司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的第一季度财务业绩并宣布公司近期动态。

「联拓生物将继续巩固其作为业界首选合作伙伴的实力, 将已获得临床验证的候选药物带给大中华区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广大患者。」联拓生物首席执行官王轶喆博士表示,「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公司的多个合作伙伴达到了重要的全球里程碑, 包括产品管线获得 FDA 的批准、在关键性试验取得积极结果以及完成并购项目等。对于合作伙伴所取得的这些重要成就, 我们表示祝贺。在中国, 我们致力于加速为患者带来更多极具潜力的创新药物。我们仍在按计划完成对 mavacamten 正在进行的 III 期临床试验 EXPLORER-CN 的患者招募, 并计划于今年在中国启动另外三项关键性研究。」

近期业务亮点及临床发展动态:

BMS 宣布 mavacamten 获 FDA 批准, 并公布更多 III 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

• 2022 年 4 月, 联拓生物合作伙伴百时美施贵宝 (BMS) 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第 71 届科学年会上公布了两项 mavacamten 的临床试验数据结果。其中,EXPLORER-LTE 临床试验的数据结果显示, 服用 mavacamten 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第 48 和 84 周, 其心血管情况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持续改善。VALOR-HCM III 期临床试验的数据结果显示, 对于有显著症状且符合室间隔减容术指征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在经 mavacamten 治疗后对室间隔减容术的需求显著降低。

• 2022 年 4 月,BMS 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mavacamten 用于治疗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为 II-III 级的有症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成人患者, 以改善其功能和症状。

继续推进 mavacamten 在中国的开发

• 2022 年 1 月, 联拓生物启动了 mavacamten 在用于治疗中国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 III 期临床试验 EXPLORER-CN。目前患者招募正在进行。

• 2022 年 2 月,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授予 mavacamten「突破性治疗药物」认证, 用于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2022 年 5 月, 联拓生物宣布 mavacamten 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 I 期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顶线结果。在中国健康成人受试者中, 单次口服 mavacamten 并未显现出新的安全性信号。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和耐受性, 与联拓生物合作伙伴百时美施贵宝旗下全资子公司 MyoKardia 在美国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 mavacamten I 期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相当。

TP-03 在 Tarsus 开展的第二项美国关键试验中达到了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

• 2022 年 5 月,Tarsus 宣布 TP-03 在治疗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 III 期临床试验 Saturn-2 中获得积极顶线数据。该临床试验达到了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并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

• 基于这些数据,Tarsus 宣布将于 2022 年下半年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NDA)。

合作伙伴 Reviral 与辉瑞公司达成最终收购协议

• 2022 年 4 月, 辉瑞公司与 ReViral 达成最终协议, 辉瑞将收购 ReViral 及其包括 sisunatovir 在内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治疗候选药物。  

成立科学顾问委员会

• 2022 年 4 月, 联拓生物成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SAB), 委员会成员由全球药物开发领域知名行业领袖组成, 并同时担任公司的战略顾问。

董事会成员任命

• 2022 年 4 月, 联拓生物任命陈维维女士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陈维维女士拥有超过 17 年在多家消费零售及医疗健康企业任职首席财务官的深厚经验。

为实现预期里程碑, 业务运营已做好应对准备

• 目前现金流情况预计可维持到 2024 年中期的营业需求。

2022 年预计关键里程碑事件:

Mavacamten

• Mavacamten 用于治疗中国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 III 期临床试验 EXPLORER-CN 正在进行招募。联拓生物预计于 2022 年下半年完成招募。

TP-03

• 联拓生物将如期按计划于 2022 年下半年启动 TP-03 在中国蠕形螨睑缘炎患者中的 III 期临床试验, 以支持其在中国的注册审批。

NBTXR3

• 联拓生物预计于 2022 年下半年在 Nanobiotix 正在开展的 NANORAY-312 全球关键性 III 期试验中开始对中国患者进行给药, 用于治疗不适用顺铂的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老年患者。

英菲格拉替尼

• 联拓生物针对英菲格拉替尼的 IIa 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招募, 该试验目标群体包括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 基因扩增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以及其他伴有 FGFR 基因变异的晚期实体瘤患者。

• 联拓生物预计于 2022 年下半年在 QED 正在开展的英菲格拉替尼全球关键性 III 期试验 PROOF-301 中开始对中国患者进行给药, 用于一线治疗伴有 FGFR2 基因融合或重排的胆管癌患者。

2022 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

研发费用

2022 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 1,230 万美元,2021 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 5,340 万美元。研发费用相较于去年的降低主要来自于 2021 年较高的里程碑付款, 但同时也因 2022 年支持临床试验而进行的开发活动费用以及人事相关费用的增长而被部分抵消。

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

2022 年第一季度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为 1,610 万美元,2021 年第一季度为 710 万美元。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主要由于员工人数增加造成工资和人事相关费用 (包括股权激励费用) 的增长, 以及法律、咨询和会计服务费的增长。

净亏损

2022 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 2,770 万美元,2021 年第一季度为净亏损 6,160 万美元。

现金储备

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 现金、现金等价物、有价证券及受限资金为 3.891 亿美元,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的现金储备为 4.032 亿美元。联拓生物预计当期现金储备将足以维持公司至 2024 年中期的营业需求。

]]>
<![CDATA[追问新知 情绪专题 | 情绪可以被破译吗?]]> 2022-05-12 20:02:29.0 2010 年,美剧《别对我撒谎》曾在国内掀起一波「鉴谎热」。该剧讲述了鉴谎专家卡尔·莱特曼(Karl Lightman)通过读取当事人的面部微表情、身体语言和说话音调来对其情绪和意图进行准确判断,从而还原案件真相的系列故事。

虽然由于收视原因,这剧只存活了三季,但它贡献了很多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微表情解读:嘴唇紧绷眉毛紧皱代表愤怒,吃惊的表情超过 1 秒说明是在伪装,低头代表愧疚……等等。

很多人甚至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小试牛刀,试图从日常交流中的蛛丝马迹中破译出情绪。那么,关于情绪的真相存在吗?我们如何破解呢?

情绪的真相 - 基本情绪理论和情感计算

主角卡尔的原型是学术论文引用量高达 18 万、位列 20 世纪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百人之一的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博士。艾克曼博士认为,人类的基本情绪可以分为六种,分别是恐惧、生气、惊讶、厌恶、快乐与悲伤。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普世的,从纽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们会在不经意间使用类似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传达着关于自己情绪的真相。

为了更客观地叙述这些人类共通的情绪,艾克曼博士参与改进了如今在情绪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的面部表情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这套编码系统可以让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通过捕捉面部 42 块肌肉的运动,来推测被试在不同场景下的情绪体验。

类似的尝试还有近几年兴起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一个对破译情绪进行系统化和工程化尝试的交叉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者希望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充当有经验的 FACS 编码员,通过对用户面部表情的分类来进行实时精准的情绪解读。在市场上,愿意为情感计算买单的人形形色色,包括希望提前获知重金投入的广告是否能有效增加用户好感度的广告公司、希望能实时探测驾驶员是否疲劳或分心的车辆厂商、或是希望知道自己的网课是否受欢迎的教育机构。

无需与用户交流,也无需用户自己输入数据便能掌握真实用户的需求,宛如「现代读心术」般的技术催生了 Affectiva、RealEyes 等依托计算机视觉算法进行情绪判断的创业公司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算法学习人类情绪和情感的曙光。

从训练有素的编码员,到能够准确识别人们的情绪的算法的创造者,持有情绪古典主义本质论的人似乎认为:情绪具有固定的、独立于观测者、可以被客观的指标所捕捉的「指纹」;关于情绪的真相可以存在于皱眉耸肩,嘴角上扬中,也可以存在于砰砰心跳和轻轻叹息中。只要有足够精准的测量方法去分离这些指纹,就能成功破译情绪。

情绪指纹真的存在么?

情绪存在一致的外在表达么?

每种基本情绪都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么?存在关于情绪的独立于观察者经验的正确答案么?

艾克曼博士的基本情绪库中的表情是由演员精心摆拍的;测试时,这些表情被配上六种情绪词汇,被试需要从其中迫选出一个词汇与之对应。不同国家的人在情绪分类任务中表现出的较高的准确率(根据情绪类别不同和文化不同,在 66% 到 95% 之间浮动)成为了情绪指纹一致存在的证据。

然而,詹姆斯·罗素(James A. Russell)对这种流行的情绪测试方法进行了质疑,他认为,如果实验者只能从提供的情绪词汇中做出选择,这种迫选的实验方法会阻止被试使用其他情绪词汇的可能。在没有情绪词汇提示的情况下,被试可能将微笑的表情解释为爱的表达、欣慰或一些其他的积极情绪,此时若给他提供一份只包含一种积极情感的选项的清单,他就会被迫选择「快乐」。如此推测,「快乐」的普世性或许来源于实验范式的局限性。

如果对情绪识别实验稍加改变,让被试在没有关键词提示的情况下命名出对应的情绪 (free-labeling),那么能够正确说出照片所对应的情绪或同义词的概率将会大幅下降。在另一个类似的情绪判断实验中,两张情绪照片并列呈现,被试需要判断出两张图像上的人是否感受到同样的情绪,这时准确率会降至接近于随机水平。

这些实验证据表明,随着情绪概念越来越模糊,人们对摆拍出来的表情识别度也越来越差;从而证明,人们需要情绪概念来构建对情绪的感知。

外露的情绪往往是某种具体的、具有情景适应性的行为。取决于同一情绪类别的不同实例,情绪的功能需求可能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与恐惧有关的行为表现可能是截然相反的静止不动,也可能是拔腿而逃。

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的研究小组最近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文章表明,在专业演员演绎同种情绪时,往往采取的并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式的表演,而是具有高度多样化的。不仅同样的情绪类别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同样的表现也可能与多种情绪类别关联。比如,如果独立于运动场和欢呼的群众这些背景要素,只截取运动员在赛场上夺冠之后五官皱在一起的欢呼的表情,这种表情更有可能被解读为「愤怒」 而不是「狂喜」。

情绪存在一致的神经基础么?

由此可知,特定的情绪并不是一组带有独一无二的生理特征的具体反应,而是诸多情绪实例的抽象总结,是一组与特定场景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变异的多个实例的概要。这种变异性不仅适用于情绪外显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适用于情绪的神经表征。

一项涉及两百多个心理学研究、两万多名被试的元分析对比了定位说 * 和构建说 * 相关的研究。元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编码离散情绪的独立脑区存在;既往的情绪成像更支持构建说的观点。基于这些分析,关于情绪的稳定神经指纹并不存在。

* 注:定位说(locationism)认为情绪分类是离散的,情绪是由一组具有高度特异和一致的脑区负责独立编码的);构建说(constructionism)认为情绪是由一系列并不具有功能特异性的脑网络编码的)

大量成像研究显示:杏仁核是情绪的中心、是诸多情绪,特别是恐惧情绪的居所。双侧杏仁核受损的 SM 女士经常被作为支持这一结论的例证(为保证个人隐私,以其姓名缩写代之)。在最初就诊时,不管使用任何量表和实验诱发手段(鬼屋、恐怖电影等),SM 女士都无法报告出恐惧。但是后续研究表明,如果被置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 35% 的房间中,双侧杏仁核受损的病人也会感到恐惧和惊慌。杏仁核受损可能削弱的只是对环境中恐惧线索的知觉,当恐惧来自于内源性线索(如窒息感)时,病人仍然能感受到和报告出恐惧体验。其他相关研究显示,杏仁核的活动水平会随着观看同一张恐怖表情照片的次数增多而减少。当被试感到痛苦时,学习新东西时,遇见陌生人时,杏仁核活动也会增加。

所以,杏仁核对于情绪的产生来讲,并不是充分且必要的,也并不是神经表征的情绪指纹所在。

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奠定了情绪本质论的基础,他认为动物和人有着共同的情绪本质、情绪是由外部世界激活的,且面部和身体的情绪表达不受人们的控制。这些观点都在基本情绪论的研究中得到了发扬,现代功能核磁共振定位学的研究传统更是加强了情绪的神经定位学的统治地位。

近年来,情绪的构建主义观点逐渐兴起,构建主义者认为,情绪是一种高度依赖于经验、语言、文化的即时心理构建,因此会表现出基于情景的高度变异性。然而,由于构建论的观点依赖的情境和现象,它们本身的变动性和灵活性较大,因此较难系统性地验证。目前,来自构建论的实验支持主要还是来自于挑战古典本质主义方案中概念和经验的失效部位。

由此,情绪的精确破译时机尚未成熟,需要的条件或许是本质论和构建论之争的最终赢家,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替代理论,亦或下一次的范式转移。

]]>
<![CDATA[为什么益生菌成为缓解肾脏疾病的新方法]]> 2022-05-12 12:03:11.0 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 2020 年 2 月公布了全球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 2017 年,全球慢性肾脏病患者人数达 6.975 亿,其中,中国患病人数达 1.323 亿。报告指出慢性肾病知晓率普遍低于 10%,即 90% 的肾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肾病。

肾病高发又不易察觉,明显症状较少,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我国的尿毒症患者目前已经超过了 300 万。出现尿毒症之后,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一般每周需要进行 3-4 次血液透析,每次费用 400-600 元;更重要的是,血液透析需要将血液抽离到体外,副作用较多,比如低氧血症、溶血、空气栓塞等等,长期透析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功能下降、肝脏功能下降等等。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透析 12 年,最后因为脑淤血去世,享年 59 岁。尿毒症的最终治疗方式只有肾脏移植,肾移植的总花费在 30 万-80 万。

引起肾脏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食用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如肉类、蛋类等,因为摄入高蛋白食物会产生过多尿酸,让肾脏工作过量,按照新发布的《202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鱼、禽、蛋、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 120-200 克;比如饮水量过多或者过少(每日饮水多于 3000 ml 或者少于 800 ml),也会引起肾脏的损伤;甚至过量食用红薯、杏干、扁豆、西梅等高钾蔬菜水果也会损伤肾脏;还有一些其他的不良习惯,比如口味重吃盐太多,用饮料代替白开水,滥用滋补药保健品,滥用药膳等等,都会对我们的肾脏造成不良的影响。

肾脏有一定自愈能力,但是自愈能力比较差,而我们对肾脏的治疗本质上都不是修复肾脏损伤,而是为肾脏的自愈创造条件。比如常用的普利/沙坦类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都是帮助肾脏自愈的手段。除了以上这些方法,某些特定的益生菌也能够起到延缓肾脏损伤,为肾脏创造自愈条件的作用。

2021 年 8 月,世界四大名刊《Cell》的子刊、代谢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关于干酪乳杆菌 Zhang 能够减轻小鼠急性肾损伤 (AKI) 并减缓慢性肾病发展;针对慢性肾病(3-5 期)患者的 1 期临床研究表明干酪乳杆菌 Zhang 对人体安全有益,可缓解患者肾功能下降。这株菌并不是第一次登上国际的领奖台,它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第一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菌株;干酪乳杆菌 Zhang 是一株完完全全的中国菌,2002 年分离自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自然发酵酸马奶。科学研究表明干酪乳杆菌 Zhang 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提高血清和肾脏中的短链脂肪酸 (SCFAs) 和烟酰胺水平,来减轻肾损伤,减缓慢性肾病发展,促进肾脏疾病的辅助治疗和达至中国人常说的「补肾」的作用。

益生菌在肠道发挥作用,却能够影响到肾脏,离不开「肠-肾轴」的作用。「肠-肾轴」指的是肠道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肠-肾轴」的核心理论是围绕着 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即慢性肾脏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的状况,往往伴随着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最终加剧肠源性尿毒素在血液中的蓄积,加重已经受损的肾脏负担,肾功能进一步减退;失衡的肠道菌群会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肠源性尿毒素和条件致病菌移位进入血液循环,激活肠道粘膜免疫,诱导全身性微炎症反应,加重肾脏损伤。简言之,肠道与肾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多喝水、勤排尿,清淡饮食,远离烟酒和大鱼大肉,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服用一些益生菌,不仅仅能让我们减轻肾脏损伤,更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健康的机体,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这些尤为重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何国庆)

]]>
<![CDATA[Cell:微生物所在新一代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2-05-09 18:13:12.0 2022 年 4 月 26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研究者们开发了针对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 RBD 串联形成,与同源的 RBD 二聚体相比,嵌合 RBD 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 prototype-Beta 嵌合 RBD 二聚体蛋白疫苗免疫的小鼠和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设计的 Delta-Omicron 嵌合 RBD 二聚体疫苗高效保护小鼠预防 Delta 和 Omicron 的感染及引起的肺炎。

cell.jpg

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S)蛋白负责病毒的受体识别和膜融合,S 蛋白上的 RBD 是一个重要的疫苗靶点,它激发中和抗体的产生,具有免疫聚焦的优势。前期该团队提出了 β 冠状病毒 S 蛋白的 RBD 二聚体疫苗设计理念,发现将新冠病毒 RBD 进行串联重复设计成的二聚体抗原免疫小鼠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单体的免疫效果(Dai et al, 2020, Cell)。基于该理念,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智飞生物联合开发了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 ZF2001,该疫苗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Yang et al, 2021,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接种 ZF2001 三剂次后,该疫苗对 18 周岁及以上人群预防任何严重程度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 81.43%,其中对于重症及以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 92.87%。该疫苗于 2021 年 3 月获得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批准紧急使用,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之后在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也获批进行紧急使用,此外,ZF2001 于今年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及作为新冠灭活疫苗的序贯加强针。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选择之一。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很严峻,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流行,其中有些会逃逸现有疫苗的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突破性感染。特别是 Delta 和 Omicron 变异株依次席卷全球,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研发一款对包括 Omicron 在内的变异株具有广谱预防效果的疫苗十分关键。

研究者们基于已经上市的原型毒株同源 RBD 二聚体蛋白疫苗(ZF2001)的设计基础,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流行变异株的异源 RBD 二聚体蛋白疫苗设计方法,以此首先设计了 prototype-Beta 嵌合蛋白疫苗,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诱导比 prototype 和 Beta 的同源 RBD 二聚体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和保护效果,且 prototype-Beta 嵌合蛋白疫苗免疫恒河猴可提供对多种新冠毒株的保护作用。之后,研究者们设计了 Delta-Omicron 嵌合蛋白疫苗,与 prototype 同源 RBD 二聚体疫苗相比,其免疫小鼠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对 Delta 和 Omicron 变异株的攻毒均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效果,这些研究数据支持开发适应变异株的多价疫苗以预防流行变异株,该研究在当前 Omicron 变异株流行的背景下给疫情防控提供极大的支持。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及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王培毅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戴连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及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BSL-3 实验室主任武桂珍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坤、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高萍、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博士后刘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鲁帅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雷雯雯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郑天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促进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卓越博士后等经费支持。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527-X

参考文献:

1. Dai, L., Zheng, T., Xu, K., Han, Y., Xu, L., Huang, E., An, Y., Cheng, Y., Li, S., Liu, M., et al. (2020). 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 Cell 182, 722-733 e711.

2. Yang, S., Li, Y., Dai, L., Wang, J., He, P., Li, C., Fang, X., Wang, C., Zhao, X., Huang, E., et al. (2021).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tandem-repeat dimeric RBD-based protein subunit vaccine (ZF2001) against COVID-19 in adults: two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1 and 2 trials. Lancet Infect Dis 21, 1107-1119.


]]>
<![CDATA[让互联网医院更有温度——黄进宇教授分享互联网医院的「杭市一」模式]]> 2022-04-18 17:09:03.0 新冠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院呈井喷式发展,不少医院纷纷把实体医院搬上互联网,力求突破诊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医院发展大潮中,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杭市一」)互联网医院以其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特色,稳稳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良好的群众口碑。「杭市一」党委书记 黄进宇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中,分享了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杭市一」模式。希望这些经验的分享能够促进中国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和完善,让更多群众享有更方便、更实用、更有温度的互联网诊疗服务。

图片1.png

互联网医院的「杭市一」模式

杭州,是一座刻着互联网基因的城市。阿里巴巴、云栖小镇、智慧 e 谷……已成长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标杆。在这片互联网的热土上,还有一块属于互联网医院的试验田,正在率先探索中国互联网医院的新模式。

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杭市一」,明年将迎来建院一百周年。这是杭州市属最大的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是浙江省首批通过三甲评审的四家医院之一。医院承担着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周边省市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工作,每年的门急诊量达 250 万左右。近年来,这所百年老院焕发生机,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了浙江省前列。作为省内第一家通过六级电子病例评审的医院、首批通过 2020 版互联互通测评的「五乙」单位,浙江省的许多信息化建设工作都是从「杭市一」试点开始的,包括「预约挂号」、「分时段诊疗」、「舒心就医」等一系列举措。黄进宇教授表示,很多的医院信息化手段在「杭市一」试点成功后,再推向全市、全省,有了可复制的模式,其他医院实施起来难度就会小一点。

图片2.png

△「杭市一」湖滨院区(图源:见水印)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把实体医院搬上互联网,将进一步突破患者就医的时空限制。黄进宇教授认为,「杭市一」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

首先,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上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例如,2018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20 年 3 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再者,杭州市是一座互联网产业非常活跃、成熟的城市,有众多先进企业为「杭市一」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其次,「杭市一」全院干部职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真的执行和配合,希望能够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

2019 年,「杭市一」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黄进宇教授介绍到,该互联网医院在「B to C」模式下,以实体医院为主体,以安全医疗为抓手,打造了一所集 咨询、复诊、配药、检验、检查等全流程闭环管理,具备统一的平台、认证、监管的网上放心医院。自上线以来,「杭市一」互联网医院已经有 43 个专科、386 名医生、83 名护士和 31 名药师入驻,线上可配药品从刚开始的寥寥数种增加到现在的 750 余种,线上开具的处方已累计达 11563 张。近一年来,「杭市一」互联网医院的用户数量已超过 121 万,月平均浏览次数大约是 600 万,流量最高的月份可达 1110 万。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杭市一」互联网医院发挥巨大作用,开展了援鄂新冠肺炎的义诊,而且有不少海外侨胞也通过该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咨询,多家媒体向全国各地推广「杭市一」模式。

互联网医院赋能慢病管理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指出,到 2030 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如何加快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的两会上,互联网医院成为代表委员频频点名的热词,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了「互联网+医疗健康」。

黄进宇教授指出,互联网医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一些急重症疾病并不适合在线上完成诊疗,但大多数病情稳定的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的。他认为 互联网医院在赋能慢病管理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慢病患者在线上进行复诊、随访,无需往返医院,可以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二是面对庞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问诊,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在为慢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照护的过程中,互联网医院积累的数据也可以转化为临床研究的资源,有助于推动临床经验的改进。

在「杭市一」互联网医院上,慢病患者可以怎样轻松获得「一站式」的诊疗服务呢?黄进宇教授进一步介绍到,比如一名复诊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线上提供其自测血糖、体重指数(BMI)、饮食记录等,临床医生、护士、药师都可以提供相应的诊疗建议,开具处方后,患者可以在线上支付药费,药品配送到家。对于需要检查化验的患者,则可以在线上开单预约检查,精准到时约检。

黄教授还表示,未来他们可能还会将一些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引入互联网医院,包括病人在家自测的血糖、血压、心律、体温等数据,可以同步上传到线上,将进一步提高线上就诊的便利性和精准性。

得益于互联网医院,「杭市一」正在织汇一张科学、高效的慢病管理系统网络。地处中心城区的「杭市一」院本部,服务群众的老龄人口多,慢病群体庞大,互联网医院大大方便了慢病管理。此外,「杭市一」集团有 11 个院区、8 个分院、14 个紧密型合作社区分院、8 个医养联合单位,专家也很难频繁往下面的医院跑,而互联网医院可以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诊疗服务,提高慢病管理的覆盖和效率。

图片3.png

△「杭市一」互联网医院在线咨询(图源:CHIMA)

互联网医院的痛点和难点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医院建设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涌现了一大批互联网医院。据统计,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增加了 17 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 20 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 10 倍。

然而,互联网医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根据《2021 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在全国超过 1.3 万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建成互联网医院的大约有 1700 家,这表明体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中,有超九成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许多由医院独立自建的互联网医院,基本上沦为了「挂号工具」

黄进宇教授指出,「杭市一」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它具备咨询、复诊、配药、检验、检查等全流程闭环管理,群众可以实实在在地在线上完成诊疗过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杭市一」起步早,并且进驻了「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可以实现「服务+监管」一体化,以及数据共享、互认等。

针对当前国内互联网医院的痛点和难点,黄进宇教授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一要构建完整的价值链,打通医院、云药房、物流配送方、患者等多个环节。只有通过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让群众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才能避免互联网医院只是作为「挂号工具」和科室或医生的「名片介绍」。二要打破数据壁垒,各医院之间的检查、化验和部分数据可以共享、互认,「杭市一」是省内、市内率先开展检查化验互认的试点医院,打破了「数据孤岛」的形成。三要充分调动医生资源,除了多点执业以外,「杭市一」鼓励「以新带老」,通过一些年轻医生的带动,吸引更多副高或高级职称的专家。四要加强监管力度,当前互联网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杭市一」为此专门成立了互联网医院办公室、聘请法律顾问,为互联网医院的规范诊疗提供保障。

让互联网医院更有「温度」

马云曾经说过:「医院不改变,我们就改变医院。」他希望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让「未来医院」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黄进宇教授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实体医院仍难以被互联网医院所替代;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医生的助手,但无法取代医生。

黄教授指出,医学是一门由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后者是机器所不具备的。但未来的互联网医院,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诊疗服务、更满意的诊疗体验。希望在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院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早日实现「健康中国 2030」的伟大蓝图。

图片4.png

]]>
<![CDATA[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与华润商业集团代煎合作启动仪式圆满成功]]> 2022-04-03 09:43:05.0 春风送暖,绿意盎然。在这阳光和煦的日子里,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熙熙攘攘。上午 11 时 18 分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代煎合作项目剪彩仪式正式开始。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生产、研发、销售、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综合服务性企业。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是我国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华润医药以信息化支撑全部业务流程和管理,建有全国首家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仓储管理系统。

出席此次仪式的领导有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北京大区总经理郎涛,副总经理石子矛;普仁鸿商业郑子豪总经理;战略投资部张坤峰经理,大健康中医药事业部禹屹非经理、玄莉经理;数字化创新事业部陆鹏经理、彦妮经理;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助理张沙沙;厂长王新;销售部总经理顾海坤;代煎项目部经理代燕春;代煎中心主任崔献芳及公司员工。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北京大区总经理郎涛剪彩

image005.jpg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北京大区总经理郎涛致辞

image006.jpg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致辞

参观博物馆,董事长周海利亲迎接待讲解,交流学习中医药文化

image010.jpg

煎药中心

此次代煎项目的签约,预示着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互利合作,互利共赢,一起将中药饮片代煎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征程。服务人民,服务老百姓,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服务、享受到实惠。同时将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
<![CDATA[晋级项目名单公布!北大医学首届创新转化大赛初赛圆满结束]]> 2022-03-15 16:39:05.0 3 月 10 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的北大医学首届创新转化大赛初赛隆重举行。

进入初赛的 66 个项目被分为生物医药组(24 个)和医疗器械组(42 个),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生物医药组有 13 个项目晋级决赛;医疗器械组有 27 个项目晋级半决赛,并将经过半决赛后再角逐决赛。

用创新献礼北大医学办学 110 周年

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在线上对参加本次大赛初赛项目评审工作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欢迎和谢意,表示举行创新转化大赛的目的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响应国家医学创新转化政策,搭建北大医学产学研合作平台,挖掘医学部及附属医院具有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促进国家医学创新事业发展,献礼北大医学办学 110 周年。

12 位评审专家分组会评

根据医学部产业办副主任兼技术转移办主任沈娟的介绍,自 2021 年 10 月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医学部各学院和附属医院积极参与,共征集优质创新项目 67 个,通过形式审查后最终有 66 个项目成功进入初赛。并根据项目的类别和数量设计了赛制。

本次初赛以专家会评的形式进行,12 位来自医学、工程、产业、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及投融资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分为两组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审。


两组专家会评现场

全方位评审,两组共 40 个项目晋级

评审会议上,两组专家根据每个项目的申报资料,分别集中讨论了各个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可验证性、技术问题、市场规模、转化落地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等,并从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打分。

根据各位评审专家的评分,综合统计每个项目的最终得分,以分数高低排序,最终医疗器械组 27 个项目晋级半决赛,生物医药组 13 个项目晋级决赛,于 2022 年 3 月 14 日——20 日进行公示。公示名单如下,晋级项目名单以公示后结果为准。

晋级项目公示名单-生物医药组

3.png

晋级项目公示名单-医疗器械组

4.png

]]>
<![CDATA[拜耳推动医疗创新,助力处方药业务转型]]> 2022-02-22 10:40:32.0 2022 年 2 月 21 日,德国柏林 – 拜耳在 2022 年处方药全球媒体日活动中展示了其处方药业务持续转型的最新进展,公司旨在通过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业务增长。

「我们正向药物开发的未来大胆迈进,大力投入生物医学与技术革命的前沿领域。拜耳在心脏病学、影像诊断以及女性健康领域的领先地位一直备受全球认可,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在肿瘤领域的业务,不懈努力为患者带来新型治疗手段,改进当前的治疗模式,」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 Stefan Oelrich 说。「非常高兴看到我们的工作已经从最新上市的产品中取得收获。这其中包括两款潜在的重磅药物,在晚期研 发阶段产品组合中至少还有一款有可能成为重磅药物。」

拜耳在现有优势竞争力 (例如小分子治疗领域专长) 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扩展进入新治疗 模式 (包括细胞与基因疗法),因此公司研发产品线在持续得到增强。拜耳目前正在进行约 50 项临床试验项目,覆盖不同潜在治疗模式以及多种适应症,重点关注肿瘤、心血管与 女性健康领域。

强大的研发产品线包含多个晚期阶段开发项目,具有跨不同适应症的潜力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拜耳正积极推进晚期阶段研发产品线实现关键进展,包括已在中国提 交上市申请的非奈利酮以及维立西呱。

心脏和肾脏在健康和疾病方面紧密相关。慢性肾病伴 2 型糖尿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许多晚期患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才能维持生命。与仅患 2 型糖尿病的患者相比,慢性肾病伴 2 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也高出 3 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缓慢性肾病进展和防止患者预后不良至关重要。据估计,全球有超过 1.6 亿 2 型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病。在处方药全球媒体日活动中,拜耳介绍了为非奈利酮构筑的强大科学与临床基础,包括一项最大规模以心肾获益为终点的 III 期临床试验项目,旨在 1.3 万慢性肾病伴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该药物在延缓肾病进展,以及降低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的效果。除这两个适应症外,拜耳还在评估非奈利酮在心衰与非糖尿病肾病等其他疾病领域 的疗效。非奈利酮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并于近日得到了在欧盟的上市许可。非奈利酮已在中国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上市申请,目前正在审批当中。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影响着全球超过 6000 万名患者,他们需要更多治疗选择。拜耳用于治疗症状性慢性心衰的药物维立西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管理近期曾发生过失代偿事件 (也称为加重事件) 的慢性心衰患者。心衰加重事件可能标志着疾病进入螺旋式下 降的恶性循环,患者开始反复住院。实际上,56% 的患者会在 30 天内再次住院。维立西呱将不同的作用机制与现有方法相结合发挥作用。它恢复了受损的 NO-sGC-cGMP 通路,该通路在心力衰竭的进展及其症状加重中起到关键作用。维立西呱由拜耳和默沙东联合开发, 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欧盟委员会 (EC) 和日本厚生劳动省 (MHLW) 等国家监管机构的批准。维立西呱也已在中国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上市申请。

「我们目前处于优势地位,有实力同时推出多款重磅新药,同时正通过系统数据生成、多适应症获批以及建立新型数字化商业模式,来释放我们产品的全部潜力,」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兼全球研发负责人 Christian Rommel 说。「拜耳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 专业学术领导地位,持续激励我们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

在肿瘤领域,拜耳的工作聚焦在具有潜力颠覆癌症治疗方式的差异化方法。拜耳在过去 5 年推出了 3 款产品,大力拓宽肿瘤领域实践,应用多种治疗模式,专注于那些医疗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领域。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确诊的第二大常见癌症,这也是拜耳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拜耳相关业务包括两款已上市产品诺倍戈®(活性成分为达罗他胺) 以及多菲戈®(氯化镭 [223Ra]), 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分别为 nmCRPC 和 mCRPC)。基于目前达罗他胺相关的积极临床数据,拜耳正在通过一个广泛的开发项目研究该化合物,其中包括另外 3 项正在进行中或计划进行的大型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其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广阔潜力。基于 III 期临床试验 ARASENS 的积极数据结果,拜耳近期已将诺倍戈®的潜在最高销售额提升至 30 亿欧元。另外 3 项大型 III 期研究则用于评估氯化镭 [223Ra] 在治疗 mCRPC 中的应用前景。通过这些产品以及正在开发中的其他化合物,拜耳致力于提供能够延长身患不同阶段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命,让他们能够正常生活,享受更长久、更高生活质量的人生。

与此同时,拜耳还在继续投资有潜力能解决其他未满足需求的癌症治疗领域,包括靶向放射性药物 (特别是靶向 α 疗法)、下一代免疫肿瘤学 (包括肿瘤细胞疗法),以及精准分 子肿瘤学疗法。拜耳将自身在小分子领域的专长与近期收购 Vividion 所获得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相结合,能解锁以往无法成药的肿瘤靶点,从而为公司研发产品线提供未来动力。外部创新则将会继续在拜耳研发产品线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使拜耳成为肿瘤市场重 点领域的未来领导者。

「达罗他胺在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 2 项大型 III 期研究中显示出强大的临床获益,同时还在针对前列腺癌各不同阶段开展广泛的开发项目。凭借着这款差异化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我们正为肿瘤业务的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争取到 2030 年跻身全球前 10 位,」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兼肿瘤战略业务部负责人 Robert LaCaze 说。「此外, 我们还通过多个新平台拓宽了我们的业务领域,并推出了精准肿瘤治疗药物 larotrectinib。 凭借 6 款产品及 10 项适应症,拜耳如今已经为需要更多、更佳治疗选择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疗手段。我们相信,凭借在创新肿瘤产品开发与上市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公司丰富的研发产品线,拜耳已具备了实现长期成功的全部要素。」

放眼展望影像诊断

拜耳在快速发展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凭借自身长期以来在放射学领域的专长,结合对患者与医生面对从肿瘤到心血管等不同疾病需求的深刻理解,拜耳能够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全面技术与解决方案。

当前医疗卫生系统资源有限,人口持续增长及持续老龄化,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些都在导致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等慢性疾病日益高发。因此,社会对能够提供更优的诊断信息,同时有助于节省成本和时间的工具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影像诊断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与 产品来应对这一挑战,从而成为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扩大个体化医疗服务并改善患者诊疗效果的关键推动因素。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推进影像诊断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拜耳正在开发一个平台,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该平台集中管理由人工智能提供支持 的医学影像及影像工作流程应用程序。相关解决方案由拜耳与第三方共同开发,旨在支持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在复杂的诊疗过程中进行决策,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明确指导。

「医学影像领域如今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是影像数据的指数级增长及其高度复杂性,这是由于放射学检查数量增加,以及缺乏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所导致,」拜耳影像诊断业务医学事务和临床开发负责人 Zuzana Jirakova Trnkova 博士说。「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项有价值的工具,它能在补充放射科医生与临床医师专长的同时,为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放射学领域带来巨大的潜力。正因如此,拜耳致力于成为该领域重要的数字化创新者,旨在最终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

引领改变女性从月经初潮到更年期的健康

长期以来,拜耳一直致力于提供解决方案以满足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拜耳不仅通过研究发现新型治疗方案,用于妇科疾病领域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还致力于解决更年期女性的健康需求。Elinzanetant 是一种用于非激素治疗、正在开发中的化合物。目前正在进行的 III 期临床开发项目 OASIS 研究,旨在评估 Elinzanetant 治疗更年期血管舒缩症状的 疗效与安全性。

「每年有 4700 万女性进入更年期,这是女性个人生活及职业生涯的人生巅峰期。随着寿命的延长,无论从医疗卫生还是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保持正常的身体活动机能以及良好的 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然而不幸的是,更年期目前依旧是一个禁忌话题,这让许多女性无 法得到治疗,」拜耳更年期医学事务负责人 Cecilia Caetano 博士说。「凭借拜耳在女性健康领域的悠久传统以及深厚专业优势,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提供创新科学成果、解决方案以及教育支持,用于支持女性个体的健康需求。」

提升现代避孕手段的可及性

过去 50 多年来,拜耳在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教育项目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通过提升现代化避孕方式的可及性。2019 年,拜耳承诺到 2030 年为中低收入国家的 1 亿女性提供计划生育方式。该计划是拜耳全面可持续发展措施和承诺的一部分,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相信,每位女性都应该有机会决定自己的未来。因此,拜耳与包括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内的地方及国际组织合作,让女性能够在计划生育方面做出知情的决定。」 拜耳处方药全球医疗项目及中非地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 Mildred Nadah Pita 说。 「拜耳承诺到 2030 年为中低收入国家的 1 亿女性提供现代化避孕手段,我们正通过改善全世界女性的健康、权利与经济地位,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平等、教育与繁荣的基本前提。」

作为该承诺的一部分,拜耳最近宣布投资超过 4 亿欧元,用于新型长效避孕药的生产,包括在哥斯达黎加阿拉胡埃拉新建一个生产基地,以及在芬兰图尔库扩大生产能力。

]]>
<![CDATA[首个基层防疫作战平台亮相浙江乐清「大数据+智能引擎」助力疫情精密智控]]> 2022-02-21 15:11:39.0 连日来, 浙江各地运用「大数据+网格化」, 加强精密智控。在基层一线, 不少有效利用新科技手段提升一线防疫成效的案例涌现在浙江省各地区。

比如, 浙江省乐清市通过建设防疫数智化平台, 实现了多跨场景的「一图布防、一脑智查、一码统管、一屏协同、一网贯通」, 有效支撑常态化防疫和应急防控, 筑牢精密智控坚固防线, 应对冬季疫情反弹与春运人员流动的双重风险。自 2021 年 12 月起, 浙江省乐清市聚焦基层防疫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 在平安智慧城市的助力下快速建设防疫数智化平台, 部分功能开始试运行。

今年 1 月, 按照浙江省加快构建疫情防控六大机制的部署要求, 以指挥决策、快响激活、联动协同为核心, 不断拓展数智化平台功能, 打通乐清市各条块数据壁垒, 防控到人, 智能预警, 即时响应, 实现「来乐必知、来乐必查、来乐必管」。

打通数据壁垒, 打造防疫驾驶舱

平台纵向对接省市防疫办、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 横向协调政法委、公安、交通运输、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 归集了行政区划、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在外乐清人、卡口扫码、排查管控、视频监控、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等数据源, 建立 8 大类主体库, 构筑了超过 240 个监测指标的数据体系, 实现市、乡镇 (街道)、村 (社区) 三级防疫情况「一图布防」, 确保「溯、隔、检、封、治、清」等各环节数据实时准确共享。

例如, 查看乡镇、村 (社区) 疫苗接种情况, 原来做一次数据统计, 人工操作需要 1 天时间, 现在可随时快速查看 25 个乡镇 (街道)、514 个村 (社区) 全年龄人员段接种情况。例如, 原本查阅某地疫情情况需要层层上报, 系统对接公安 1.8 万路雪亮工程, 实时视频监控, 可根据需要点对点实时调阅疫情处置各项数据。

微网格精细化, 防控到人

依托防疫数智化平台, 乐清市充分发挥微网格功能, 推动快监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有序循环, 做到找人、送人、控人层层精细落实。

乐清市以 1 名微网格长联系 50 户左右居民为基准推进微网格建设, 全市划定 7977 个微网格, 构建「村 (社区)—微网格—居民」基层治理架构, 迭代升级「微网智控」系统平台, 与数智化防疫平台进行无缝连接, 实现排查管控一步到位。2021 年 12 月以来, 针对省内国内疫情多点暴发的实际, 发动微网格员全面开展上门排查, 共排查掌握在外乐清籍人员 32.5 万人、在乐新居民 67.65 万人, 为精准劝导就地过年、构筑「外防输入」坚固防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 年, 乐清市通过数智化平台已累计转运防控对象数千趟次, 联动部门确保送人途中闭环管理、风险不外溢。共完成防控对象转运近万人, 标本转运 40 多万份。累计对近万名居家硬管控对象落实安全管控, 微网格完成上万名日常健康监测对象的核酸检测。

「大数据+智能引擎」, 智能预警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乐清市数智化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就诊次数、购药记录等个人行为, 及时排查出应检未检、异常购药等异常行为, 迅速发出预警信息。结合微网格功能, 预警信息迅速转发至网格员, 由网格员排查锁定位置并联动部门落实管控。

2022 年 1 月天津发生疫情时, 防疫平台于第一时间筛查在天津乐清籍人员 2632 人, 并将其与已录入的 1000 多万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指令送达微网格后, 网格员迅速精准排查出已返乐、拟返乐人员 559 人, 仍在天津 2073 人, 及时开展落地管控和主动劝导工作。

沙盘演练、平战结合, 即时响应

当前, 乐清市已通过数智化平台, 实现了平战结合, 做到事前无急有备, 事中有急能应, 事后应后能进。针对紧急情况, 卫健 (疾控) 部门第一时间吹哨, 卫健、公安等部门联合启动医学流调, 平台同步将重点人员信息及管控指令精准下发到乡镇、村社、微网格, 指令直达末端组织。

例如, 在 2021 年 12 月开展的演练中, 市疾控中心接到市人民医院报告发现一例新冠核酸检测初筛阳性结果,15 分钟内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到达指挥部, 第一时间启动「公安数据流调+疾控现场流调」机制, 及时封控疫点。

演练过程中, 各部门联动快速高效:30 分钟内完成第一梯队 535 名工作人员的快速集结以及防疫物资和隔离点准备;40 分钟内将封控区卡口管理封闭到位;60 分钟内完成 18 个交通卡口警戒设置;2 小时内完成 4 个核酸检测点、40 个操作台设置, 并完成 711 名师生核酸采集;4 个小时内完成 66 名密接人员、389 名次密接人员的排查管控, 消杀面积 1140 平方米, 采集疫点外环境标本 125 份。

当前, 全国各地市、区、县进入常态化防疫状态, 如何以「更精细的防疫主题数据, 更快的同步频率, 更细的防控闭环任务」更好落实「平时开展疫情防控, 战时快速指挥调度」, 做到平战结合、闭环管控, 也是各地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而浙江省乐清市这一基层防疫作战平台, 为探索如何更快、更优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
<![CDATA[联拓生物宣布 Mavacamten 在中国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证]]> 2022-02-17 18:31:33.0 联拓生物 (纳斯达克:LIAN) 是一家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 致力于为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市场的广大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药物。联拓生物于 2022 年 2 月 15 日正式宣布, 用于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oHCM) 的 mavacamten 在中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证。

此次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证是基于一项全球 3 期临床试验 EXPLORER-HCM 的数据结果, 该临床试验是用 mavacamten 治疗纽约心脏协会 NYHA 评级为 II-III 级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 EXPLORER-HCM 临床试验中,mavacamten 达到了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并证明其在功能状态、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在全球 3 期临床试验中,mavacamten 显示出改变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程和恢复其心脏功能的潜力,」 联拓生物首席执行官王轶喆博士说,「联拓生物就 mavacamten 用于治疗中国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 3 期临床试验仍在推进中, 我们相信此次获得 『突破性治疗药物』认证, 能够帮助我们加速推进 mavacamten 在中国的开发。我们期待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合作, 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药物。」

目前, 中国估计约有 110 万 1 至 280 万 2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除有限的症状缓解治疗方法外,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选择。

中国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证旨在加速用于治疗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 且有初步证据支持相比现有治疗手段有明显临床优势的研究性药物的开发和审评。除潜在的加速审批途径外, 获得认证的药物还将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额外沟通渠道和技术指导。

联拓生物目前正在开展的 EXPLORER-CN 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 3 期临床注册研究, 旨在评估 mavacamten 在用于治疗有症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EXPLORER-CN 将招募约 81 位患者。其主要终点是用 Valsalva 左心室流出道 (LVOT) 梯度从基线到第 30 周的变化。符合条件的患者将继续接受长期延长治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 (HCM)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由心肌过度收缩和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可导致衰弱症状和心脏功能障碍。据估算, 全球每 500 人中就有 1 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肌节蛋白的突变。在梗阻性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 劳力可导致疲劳或呼吸困难,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肥厚型心肌病还与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增加有关。

关于 Mavacamten

Mavacamten 是一种潜在的首创、口服、心肌肌球蛋白别构调节剂, 用于治疗以心脏过度收缩和心脏舒张充盈受损为内在原因的疾病。Mavacamten 通过抑制过度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横桥的形成来降低心肌收缩力, 而过度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横桥的形成可导致心肌收缩过度、左心室肥厚和顺应性降低。在临床和临床前研究中,mavacamten 持续表现出降低心壁应力的生物标志物, 减轻过度的心肌收缩、增加舒张顺应性。

联拓生物获得了百时美施贵宝旗下全资子公司 MyoKardia 的许可授权, 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泰国和新加坡对 mavacamten 进行开发和商业化。

关于联拓生物

联拓生物 (LianBio) 是一家跨国生物技术公司, 其使命是为中国和亚洲患者带来颠覆性药物, 改变长期以来本地区缺少创新药物的状况。通过与全球高度创新的生物制药公司合作, 联拓生物正在推进其多样化的临床候选药物产品管线, 有可能推动心血管、肿瘤、眼科、炎症疾病和呼吸系统不同适应症的新治疗标准。联拓生物正在建立国际化的基础设施, 从而将公司定位为首选的合作对象, 并为合作伙伴提供进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平台。

1. Zou Y, et al. Prevalence of idiopathic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echocardiographic analysis of 8080 adults. Am J Med. 2004 Jan 1;116(1):14-8.

2. Maron BJ. Clinical Course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N Engl J Med. 2018 Aug 16;379(7):655-668.

]]>
<![CDATA[院士领衔,明宇发力生物健康产业 川宇健维生物科技产业基地落户眉山西部药谷]]> 2022-01-25 11:03:36.0 1.png

1 月 23 日上午,成都川宇健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政府就川宇健维生物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在眉山举行签约仪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翟刚、四川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宁、眉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河、眉山市副市长戴林莉、邹汝林、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总裁游文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副书记、成都川宇健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谢永美、成都川宇健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徐玥等领导出席并见证签约。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主持签约仪式。

川宇健维是明宇集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主任魏于全院士及其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合作创立的生物科技企业,致力于生物健康产品及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及销售,将着力打造具有显著核心竞争力的前沿科技企业。川宇健维生物科技产业基地,位于眉山市经开区新区(西部药谷),项目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 110 亩,总投资逾 10 亿元,主要进行生物健康产品及创新药物研发及成果转化。

2.png

签约仪式上,对于川宇健维为何选择在眉山投资发展,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表示,一是看中了西部药谷的专业素养,产业配套完善,人才保障充足,园区专注医药产业的发展定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信心。二是看好眉山的发展。眉山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地方政府工作务实高效,发展后劲十足。在眉山投资,跟着眉山的发展步子,我们感觉很安心,也很舒心。

3.jpeg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表示,抗衰老领域是当前世界前沿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该项目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生物前沿技术,持续推出一系列的抗衰老产品,为实现人的生物年龄逆转而努力。眉山人杰地灵,是投资创业的热土,让我们共同将眉山建成健康之乡、长寿之乡。

4.jpeg

四川省经信厅副厅长翟刚对项目的成功签约表示热烈祝贺,他说,生物医药产业是四川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先导产业。川宇健维生物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是四川省医药产业领域的又一重点项目,必将为园区乃至眉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集聚更大的平台资源优势。

5.png

眉山市市长黄河对投资眉山、融入眉山的企业家表示感谢,他说,生物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优质项目,也是东坡区落户的首个院士项目,科技力量雄厚,产业特色突出,契合眉山产业定位,将为成眉同城化发展增添新动能,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提供坚实保障。

6.jpeg
眉山市东坡区区长杨翔宇与明宇集团总裁游文洲共同签约

新年将至,万物更新。苏东坡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科技创新是生物科技的核心密码,川宇健维将努力把科学家的论文写在东坡故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将诞生于领先的、突破性的生物科技之上的产品奉献给人类健康。

项目投资方介绍

川宇健维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由成都川宇健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川宇健维由明宇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及其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合作创立。

魏于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负责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明宇集团:川宇健维控股股东。是四川省民营企业 100 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中国饭店集团 60 强」,2021 年名列第 21 位、中国民族全服务酒店集团前 10 强;同时也是国内领先的商务不动产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四川天府银行最大的创始股东之一。产业版图涉及中国大陆及美国、新加坡、安哥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管理资产规模逾 1000 亿元。生物健康板块是明宇集团近年来重点谋划的转型赛道,自 2018 年起,明宇集团开始介入生物健康领域,与美国前沿生物科技企业 Norvoc Bioscience, Inc.、Herbalmax、SENNOXCorp. 的战略合作中累积了经验、资源优势,2022 年将首个生物科技产业基地落户眉山。

7.jpeg
明宇集团奢华酒店品牌--成都瑯珀·凯悦臻选酒店

]]>
<![CDATA[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新医保,新征程,中国朗沐 伴您前行]]> 2022-01-21 14:35:51.0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
——新医保,新征程,中国朗沐 伴您前行

岁末年初,为慰问一线的西安眼科医护人员,推动西安的眼科专业能力建设,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于 2022 月 1 月 16 日召开了「西」望长「安」,共度时「艰」2022 年眼科高峰论坛。在这个特殊时刻为西安的眼科医护人员送去最温暖的关怀和最热切的学术交流活动,此次会议大咖云集,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院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赵岚教授、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严宏教授、陕西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马波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刘武教授等多名眼科领域知名专家展开了线上学术交流。

同心「战」疫     「朗视界 沐光明」基金定向捐赠陕西

「西安不但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我们西安的眼科医生非常棒,我们西安的医务人员非常棒,我们西安的老百姓非常伟大,相信疫情很快就会得到控制,我们会迎来一个伟大的防疫的胜利。」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王宁利教授向西安的眼科医务人员致以敬意,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十四五΄眼健康发展规划的核心的关键词΄高质量΄,今天的会议,我们不仅是用一个特殊的形式来和西安的同道们共同抗疫,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具体的行动。虽然我们面临着疫情的考验,但是我们要不忘初心,要苦练内功,在疫情过去以后,我们还要为我们广大的医生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服务于我们的患者。」

1.jpg

「这次疫情对陕西医疗界来说是巨大的考验,而此次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眼科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眼科医院院长严宏对时刻关心疫情的眼科同仁们表示了感谢,「中国医师协会、国内顶级的专家、全国眼科同行、民族医药企业来做我们的后盾,支持我们抗疫,让我们非常感动。尤其在疫情趋于平缓的阶段举办这样学术活动,让我们备受激励,也让我们大家更有信心。」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会议的开场环节,康弘药业携手「朗视界 沐光明」基金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向陕西省眼科分会定向捐赠 10 万元爱心款,支持陕西医护人员抗疫以及眼科发展。

2.jpg

对于此次捐赠,康弘药业集团副总裁殷劲群表示,「岁末年初,千年古都西安遭受了千年一遇的疫情,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及时送来了关爱和关怀,康弘药业也不能落后,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回报我们的祖国,回报中国眼科的支持与帮助,与西安眼科界医生同心「战」疫。」作为中国民族创新医药企业的代表,康弘一直以推动中国眼科发展为己任,始终不渝,坚持不懈。

3.jpg

面对疫情大考,康弘药业集团 2020 年第一时间携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朗视界 沐光明」基金,定向捐赠爱心款 400 万元用于推动眼科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关爱眼科医护人员。基金启动以来,无论是首笔 20 万元捐赠湖北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还是在 2021 年援助福建东南眼科医院受伤的吴蔚林医生 8 万元、张帅医生 5 万元关爱基金帮助其度过难关,以及今天对西安眼科建设的支持,康弘药业一直秉承着「康健世人,弘济众生」的企业宗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医护关爱长效关爱机制,支持中国眼科事业发展。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对于康弘药业的善举,王宁利教授给予了高度赞扬,康弘药业作为一家民族企业,无论是伤医事件发生,还是疫情来临,每当眼科界遭遇到困难,康弘药业总是第一时间以实际行动伸出援手,其爱国之心和民族情怀在眼科界有目共睹,此次定向捐赠西安眼科,是对西安医生的关心,对西安防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代表了民族企业和西安人民的心连心。

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眼科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眼科医院严宏教授表示,康弘药业是一家非常具有民族道义和家国情怀的公司,非常感谢康弘药业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陕西省眼科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学术年会,还是知识竞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康弘药业挺身而出,用爱心和行动挺起了中国眼科医师的脊梁。

4.jpg

「此次疫情中医务工作者以及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和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陕西省眼科医院将近 500 位眼科医务工作者几乎倾巢出动,在最艰难的时刻,眼科只留下 19 人坚守岗位,为全市的眼科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保驾护航」,作为西安疫情的亲历者,陕西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陕西省眼科医院马波教授十分激动,「我们的民族企业,在危难时能伸出爱心之手,支持医师协会举办学术活动,可以帮助大家舒缓一下紧张的思维,同时做一下总结,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

药物经济学是朗沐的责任,为国家医保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康弘药业不仅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在核心产品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眼科界,康弘药业研发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朗沐)被称为新时代中国创新药的一面旗帜。作为高价值的创新药,其药物经济学价值关乎国家,关乎中国眼科,关乎患者,一直备受关注。

药物经济学是国家医保谈判的重要评价工具之一,正是因为其优秀的成本效益,在 2017 年新医保谈判中,朗沐以 18.4% 的降幅顺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并达成超出市场预期的优秀结果。2019 年,再次以同类药物中最低降幅通过国家谈判,其 wAMD、DME、pmCNV 三大适应证均被顺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医保支付价唯一高于国际一线品牌的中国创新药,充分展现了「世界制造第一大国」风采和实力。

在 2021 年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中,朗沐更是再次承担起了国家基药的责任,为国家节约医疗支出,为医院较低药占比,为中国患者最大获益的使命,在进口产品联手以各种理由、坚持不愿降价的僵持局面下,朗沐挺身而出,唯一承诺在中国市场降价,以「单支价格最低、注射支数更少、疗效安全性更优」的最佳药物经济学优势助力国家医保。

新医保,新征程,从 2022 年 1 月 1 日,朗沐以每支 3452.80 元的最美风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对于朗沐新医保的价格,王宁利教授是这样评价的,「朗沐新的医保价格比同类进口产品降低了将近 15%,比刚进入国内市场的同类产品降幅更大,给我们带来了利好消息,它的降价并不代表药物质量不行,在同等质量甚至略优的质量水平上,有一个价格优势的话,就非常符合药品药物经济学的要求,成本效益大幅度提高。」

创新为民    让朗沐之光照亮未来

新冠疫情全球形势下,医药、医疗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愈加显著,医药创新能力更加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强国要素。

「´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中国人的手里´,粮食问题如此,关乎国民健康的医药领域更应如此。」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学科带头人颜华教授表示,「朗沐对于中国眼底病药物治疗具有两个重要的推动价值。第一个价值,就在于朗沐的横空出世,解决了国人眼底病变被国外药企´卡脖子´的问题,而且药效丝毫不输进口药,尤其是在疫情严重时期给中国医生和患者增添了一个能够自我控制来源的有力武器,填补了我国眼底病药物治疗领域的空白,意义十分重大。第二个价值,就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科学研究,推动了中国眼底病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

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朗沐深受中国眼科医生和患者的好评,并先后荣获了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专利金奖,是中国生物创新药的标杆之一。2020 年,朗沐纳入《中国药典》,成为唯一纳入全球 5 大药典的眼科抗 VEGF 产品。

历经 8 年岁月,承载「国之重器」之责,如何稳固中国医药创新的良好成绩,如何使医药产业更好的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康弘药业未来的规划怎样,此次会议中给出了答案。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今后,康弘药业将继续持续投入研发新药物,赶超世界水平,在眼科领域继续生根。」殷劲群总介绍,「目前康弘药业已经布局多个基因药物,包括干眼症、近视防控等领域都有新的药物在研发,希望 3~5 年以后会给中国患者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对于康弘药业未来的发展,专家们充满了信心并寄语了厚望。

王宁利教授:「康弘药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给我们的民族企业做了表率,希望康弘药业继续努力,「过去是表率,现在是表率,将来还是表率」。    

颜华教授:「中国人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企业必须要在新药研发上具有担当作为的精神,希望康弘药业在拓展药物研发领域大有作为,展现国之重器的担当和责任。」

严宏教授:「康弘药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希望康弘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利用国内的病例数据,多做一些具有原创价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马波教授:「朗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中国的医疗技术已经跟国际接轨,在这样的一个强大的后盾下,我坚信朗沐一定会走向世界,也会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公认。」

]]>
<![CDATA[拜耳与 Mammoth Biosciences 将合作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2022-01-11 18:34:49.0 拜耳集团与  Mammoth Biosciences 公司(简称 Mammoth)今日宣布一项战略合作与选择权协议,旨在利用 Mammoth  的  CRISPR  系统开发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目前 Mammoth 公司正在利用自然多样性驱动下一代 CRISPR 产品。

Mammoth 公司开创性的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同时也是单独的治疗方法。它将极大地增强拜耳的创新能力,更快地开发能为患者带来显著影响的疗法,并进一步强化公司近期建立的细胞和基因治疗平台。根据协议条款,两家公司即将开展的合作,将以肝脏靶向疾病为重点。

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  Stefan Oelrich 说:「Mammoth  的新型  CRISPR  系统与公司现有的基因增强及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平台相结合,将释放我们细胞和基因治疗策略的全部潜力。与 Mammoth  顶尖科研团队合作是一个重要支柱,将支持我们改善那些身患目前难治型疾病患者的生活。」

Mammoth 公司首席商务官兼治疗战略负责人  Peter Nell  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与拜耳合作。基于我们新型 CRISPR  系统技术飞跃,这项合作结合了拜耳在药物开发领域的优势专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有可能通过开发基于  CRISPR  的方法以满足临床所面临的适当紧迫性,使患者受益,同时确保学术的卓越性与安全性。」

细胞和基因疗法是药物开发领域发展的下一阶段。通过解决疾病的根本成因,这些新型疗法具有通过一次性治疗永久逆转疾病的潜力。当在活体外(体外)使用时,基因编辑是细胞疗法的关键推动力,当在活体内(体内)使用时,可以针对具有高度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多种遗传疾病实现靶向治疗。

Mammoth  公司包括  Cas14  和  Casɸ在内的超小型  Cas  酶专有工具包,允许将扩展的高保真基因编辑与靶向系统递送相结合。根据协议,拜耳有权使用这一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基于这些新型  CRISPR  系统的超紧凑尺寸,该技术具有优越的体内应用潜力。 

根据协议条款,Mammoth 公司将获得  4,0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目标期权行权费用以及超过  10  亿美元的未来潜在里程碑付款,这些付款基于成功完成特定研究、开发以及商业等里程碑事件,涉及五个预先选择的体内适应症,其中首先关注肝脏靶向疾病。此外,拜耳将支付研究经费以及分层特许权使用费,最高可达净销售额的两位数百分比。与此同时,两家公司还正在非排他性基础上探索体外项目相关工作。

]]>
<![CDATA[LEC 实验室效率大会圆满收官,「百舸联赢」计划正式启航!]]> 2021-12-20 17:27:26.0 图片1.png

2021 年 12 月 16 日,首届 LEC 实验室效率大会圆满收官。本次大会由全球实验室数智化服务引领者 iLabService 释普科技倾力发起,来自生命科学、医药研发、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释放实验室效率」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大会期间,iLabService 释普科技 CEO 李康作为和「百舸联赢计划」的发起人宣布该计划正式启动,共 7 家企业作为首轮成员加入该计划。

国策的支持和资本的流入,生命科学、检验检测、学术研究等领域迎来最好的时代,随着这些领域的科研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效率驱动的实验室运营成为科学家与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理念之一。由于实验室所处的行业特性,合规、风险、成本和效率,这之间的平衡是释放实验室效率的前提。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效率工具,通过自动化和数智化手段赋能科学家和实验操作员。通过不断加强对资源的感知能力,以基于流程的实时数据分析做为决策基础,逐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演讲嘉宾也呼吁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真正更懂科学家,更懂实验室运营,开发出真正「in Labs for Labs」的高效工具,能够让科学家更专注于科研,让实验室运营更简单,才能够释放效率,减少隐形损耗。

图片2.png

在本次大会上,各位嘉宾也表达了其观点

跨国药企创新中心资深运营专家吴国平 Roger 表示:「效率的根本是达到结果与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即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效率几乎等同于与「时间成本」,让科研人员把时间花得更加有价值,真正交付价值到客户身上是关键。合规是效率的核心,规避风险是效率提升的方式。把实验室的效率、风险、合规都做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将价值最终体现在整体运营的效率和成本上。」

九天生物 (Skyline Therapeutic) IT 总监蔡瀛捷 Stephen 认为:「实验室数字化的变革很重要,只有做到无感化数据采集,才能让这一变革受欢迎。 通过灵活配置的数字化管理,才能够真正赋能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此外,对科学家来说,不做重复的低价值劳动,去做真的需要人去研究、思考、改进的科学实验。让科学家解放,赋能管理。」

中检集团理化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劲海说:「实验室的效率几乎决定了其未来的生存。面对高重复性和突发性的工作特点,就要求实验室做到敏捷管理,以应对资源的有限性,其核心包含对资源有效的感知与配置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化和定制化是不矛盾的,当接到一些定制化需求时,对资源的感知来自于以用户信息作为底层数据基础的数据模块,通过设计流程逐渐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保证资源的灵活配置利用。」

鼎岳生物 CEO 包元武博士认为:「随着中国制药行业发展水平逐渐与国际对标,可参考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小,我们需要自己去实现创新和创造。面对运营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来说,提高合规效率、提高创新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赢得胜利。而创新与合规不是矛盾的,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因而不断从管理中提炼出效率的提升。」

王国盛博士表示:「在我个人看来,实验室效率就等同于科研效率。将同样的重复性劳动简单化是最直接的「效率科研」场景,形成逆向思维,任何重复性劳动都应该想到「效率科研」的意识。同时,树立逆向思维意识、代码可视化意识、批量分析意识、自动化意识、简化流程意识与综合效率提升意识,最大化利用效率工具,优化复杂的工作场景,实现效率提升。总的来说,不仅要提高实验室的效率,还要提高科研的效率。同时,降低科研的门槛,创新科研的教育模式,相信中国的科研一定会越来越好。」

经纬中国创始人熊飞在大会上分享了他从资本角度对效率的解读,他说:「任何一个经济体,从规模驱动到效率驱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追求效率。从对内效率的角度来说,商业软件包含软件行业、云计算行业、SaaS 行业等是一个巨大的行业,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的资源需要合理计划,从人员到设备的效率都需要有提升和发展。从对外角度而言,解决方案的效率至关重要的,而服务则是核心竞争力。任何行业都是早期拼需求,后期拼供给。如何利用第三方的服务,划定服务的动态边界使其协助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更高,利用效率驱动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运作发展,将效率最大化。」

图片3.png

iLabService 释普科技创始人&CEO 李康在大会上给出了关于实验室效率的三个承诺:「第一,对客户,无论多渺小、多不起眼的需求,只要影响到实验效率,都可以在 LEC 这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上去讨论,去解决;第二,LEC 将始终成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业内人士团结在一起,不断生长,去探索未来更大的可能性;第三,对合作伙伴,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百舸联赢打造成一个去中心化的、中立的、平等的组织,开放、共享、联手共创,为更多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会上,李康还分享了他对 LEC 实验室效率大会的信心与展望,他说:「将有价值的难而正确的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带来对应的回报,相信 LEC 实验室效率大会就是这样的事。我们会像做产品一样打造 LEC 实验室效率大会,不断迭代,让它成为真正的自由、开放的价值平台。」

他说:「iLabService 释普科技始终以客户实验室发展需求为发展动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实验室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协助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发展,推翻实验室行业内的思维定式,让数智科技赋能实验室效率发展。我们要真正的做到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服务好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场景中,很多的细小的问题也许就在极大的干扰着科学家的工作效率。所以,也许很多外界看来并太被理解的创新,是我们在与客户一起的长期共创后被充分验证可以真正落地到实验室日常工作之中的。」此外,李康还表示:「实验室数智化转型离不开科研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与整合,高效信息传递与共享,灵活的进行资源配置对实验室的运营管理至关重要。iLabService 释普科技将从科研人员实际需求出发,解决真实场景中所面临的痛点问题,为实验室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助力实验室长久运营发展。真正的做到保护科学家,用技术手段赋能科学家。」

图片4.png

在本届大会上,由 iLabService 释普科技、Azenta、检测家、玄刃科技、少卿白鞘医疗科技、易质谱与慕尼黑展览等公司联合发起实验室行业的百舸联赢计划正式宣布启动。

百舸联赢计划着眼于打造一个中立、平等、开放的去中心化组织,成员之间利用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针对解决用户在实验室效率方面的痛点与需求,精诚合作,一起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解决方案,与客户一起赢。百舸联赢计划将面向实验室行业整体,以解决实验室行业真实场景中的痛点为己任,将通用类与行业垂直场景的产品集结起来,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计划之中,共同推动实验室行业的效率创新与变革!

图片5.png

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当时。数智化时代已经到来,实验室行业正面临着新挑战、新发展、新机遇。我们共同的客户,他们需要的不是一艘舰艇,而是一支舰队!这样我们携手能提供给行业客户的实验室数智化转型方案将更加完善与丰富!实验室效率提升势在必行,数智化、自动化、服务化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加入!

]]>
<![CDATA[Supernine 为广大消费者建立高标准健康生活方式新社区]]> 2021-12-20 15:26:08.0 1.jpg

关于我们

Supernine 于 1993 年成立于香港,是一家专注于膳食补充剂和营养品研发的科技型企业。透过尖端的生物科技研发, 核心开发和生产一系列产品,并已通过科学研究支持, 传播抗衰老的力量。我们相信,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结合我们的补充剂, 可以为人体带来巨大的健康益处。透过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可以树立一个高标准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

生产研发能力

Supernine 的产品结合了科学与营养, 以天然可靠的方式让您有看得见的健康活力。我们所有的生产设施都在美国, 产品皆经 NSF(美国全国卫生认证)、HACCP、ISO 国际标准化认证的工厂制造,并符合 FDA 规定的 cGMP 法规。我们的品牌经过多项国际权威品质认证,让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多一份信赖,多一份安心。

购买 Supernine 的产品, 您可以放心并相信您所买到的是经过大量科研测试的优质产品, 所有配方都经由第三方实验室作测试, 以确保所有产品的安全性。我们了解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我们的产品 100% 不含麸质、坚果及乳制品, 不含人工香料或防腐剂, 带给您百分百安心的健康补充剂。

我们是用绿色生物酶催化技术生产,这工艺产出的补充剂原料纯度高,生产方式也相对温和,更重要的是大幅减低有机污染和重金属含量,更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而且,Supernine 在产品含量上远胜同行的竞争对手,产品的纯度比起市面绝大部份的产品高出接近一倍,我们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助你启动年轻因子,修复 DNA 基因,延续生命健康。

我们的愿景

我们的愿景是通过尖端的合成生物科技,实现和达到人类抗衰老目的。我们非常重视 Supernine 的客户, 并时刻将您放在第一位。我们承诺提供专业支持和营养建议, 并且保证所有的原材料, 产品和服务都保持着高标准。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保健品牌。我们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社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热衷于从内而外地照顾自己,让自己更健康,并将有同样热情和兴趣的人联系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并着手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

]]>
<![CDATA[昂凯携底层核心技术,赋能肿瘤精准防治]]> 2021-12-17 17:13:13.0 近日,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肿瘤标志物临床转化产业发展论坛在云端召开,总经理赵辉博士受邀参加并做了《基于 DNA 甲基化超敏联检平台新型肿瘤标记物体系研发与应用》的主题分享。

我国肿瘤防控形势严峻

赵辉博士在报告中首先对我国肿瘤防控的形势作了简短介绍,癌症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仅 2020 年一年新发病例数就高达 457 万例,平均每天确诊人数达 1.25 万例,2020 年因癌症死亡人数高达 300 万例。我国的肿瘤防控形势已非常严峻,这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数字的背后也是一个个被毁掉的家庭。

在癌症的治疗端,早期发现,是治愈的关键。

国外的经验早已证明,采取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等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从左侧的统计图可以看到肿瘤Ⅰ/Ⅱ期患者生存期远远高于Ⅲ/Ⅳ期患者,像乳腺癌、肠癌等,如果早诊早治几乎是可以治愈的。在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癌症患者 5 年总体生存率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也反应我们整体肿瘤防控的问题,晚期发现率远高于发达国家近二三十个百分点。

液体活检对于肿瘤防控意义重大

近年兴起的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可以说对于肿瘤防控意义非常大,肿瘤在进展过程中会释放或分泌肿瘤特有的信号,比如 ctDNA、外泌体、miRNA 等物质,一方面这些信号出现的相对比较早,另一方面液体活检具有取样方便、创伤小等优点,因此可以大大增加肿瘤机会性检出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液体活检技术对于肿瘤防控意义重大。

美国肿瘤早检公司 Grail 利用五年的时间,花费了近 20 亿美元,通过多组学探索,最终证明 DNA 甲基化是肿瘤早检最佳标记物。

赵辉博士从主要功能、促癌机制、诊断优点、变化因素这四个方面对 DNA 甲基化的特性进行了介绍。

DNA 甲基化检测面临的挑战

尽管 DNA 甲基化检测技术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仍面临不少技术挑战。

首先,肿瘤的发现存在一定的窗口期,而任何技术手段对于疾病检测都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实践证明 ctDNA 检测技术要比传统影像学技术能更早的发现肿瘤信号,让肿瘤可检出窗口逐渐前移是医学进步的目标,因此早期发现肿瘤就是在追求检测极限,这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其次,血液中 ctDNA 浓度极低,每毫升血浆低至一个拷贝甚至没有 ctDNA 释放,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肿瘤的分期进展 ctDNA 浓度逐渐升高,所以Ⅲ/Ⅳ期患者检出率会更高,这点也是和直观认知一致的。

此外,从每个分期数据单独来看,检测敏感性是存在天花板的,因为各肿瘤分期均有一定比例患者无法检出 ctDNA 信号,或者说这些患者根本就没有释放 ctDNA 入血,那么也就说释放 ctDNA 的人群比例就是 ctDNA 甲基化检测的极限。

再者,ctDNA 和 cfDNA 的片段长短存在差异, ctDNA 比来自正常细胞的 cfDNA(~166bp)更短,为(132~145bp)。这也就是说 ctDNA 碎片化程度更高,在加上实验过程中需要 C 到 T 的转化,目前主流方法是采用重亚硫酸盐方法,这将进一步损失 DNA 和降低 DNA 质量,增加检测难度。

最后,不同类型肿瘤 ctDNA 释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直接导致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癌型检出率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在相同肿瘤类型的不同患者之间 ctDNA 含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DNA 甲基化检测技术平台有很多,但大部分技术受制于灵敏度不高,不适用于低起始量 DNA 检测,比如基因芯片技术,一代测序技术等。目前,应用于 ctDNA 甲基化检测产业化技术主要有两大平台:qPCR 和 NGS。

qPCR

ctDNA 丰度极低,一次采血(5 ml)无法支撑 qPCR 技术多标记检测。此外,虽然 qPCR 技术非常成熟,灵敏度甚至可以达 2-3 个拷贝,但同反应孔多基因检测难度非常大,限制了 ctDNA 甲基化在这个平台的临床应用。

NGS

NGS 具有超高通量和发现或检测未知序列信息的能力,但 NGS 应用于 DNA 甲基化检测对痕量 ctDNA 定向富集也是有很大挑战的,此外还需要平衡检测成本、计算资源、计算时间等问题。

昂凯生命独家解决方案

ONCOCARE

传统的 PCR 技术每一次分子扩增释放一个荧光信号,我们结合 CpG 甲基化特征提出了「叠瓦放大」原理,结合荧光微球,实现 DNA 甲基化超敏联检技术。MeMore 技术叠瓦式把连续的 CpG 位点的 C 全部标记荧光信号,右图是我们连续三倍梯度稀释样本检测,MeMore 技术检测极限在第 6-7 次之间,qPCR 技术检测极限应该是在第 4-5 次之间,显示出 MeMore 技术极佳的检测性能。

昂凯生命自主研发的 MeMore 技术可以实现多个标记位点同反应孔,并且同步实现检测靶标,纵向和横向信号放大,可以显著的提升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该说 MeMore 技术在灵敏度、成本、通量、检测时间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平衡。

综上,DNA 甲基化超敏联检技术(MeMore),突破了传统核酸检测技术的瓶颈,实现多靶点联合信号叠瓦式放大,并已在多种癌症样本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基于 MeMore 技术的多标记联检产品队列验证性研究结果敬请期待。

昂凯生命希望与国内同道携手为降低肿瘤死亡率做出贡献,实现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跨越!

]]>
<![CDATA[康弘药业「守护光明 奔向未来」系列公益活动荣获 2021 健康中国创新实践大奖]]> 2021-12-17 15:22:02.0 1.jpeg

12 月 15 日,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下,由人民网主办、人民健康承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学术支持的首届人民健康大会暨 2021 健康中国行动创新实践案例总结大会在京举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主席、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长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等来自大健康领域的各方领导、嘉宾汇聚一堂,分享、探索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的优秀经验和推进方向。

由国务院推动成立并由国家卫健委直属管理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对本次大会进行了专项支持,大会还围绕「健康中国专项行动」,评选出了符合「健康中国 2030」目标方向的最佳实践案例。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联合人民网·人民健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守护光明 奔向未来」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调研暨近视防控科普系列公益活动,从 357 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 健康中国行动创新实践(健康责任)优秀案例」。

2.jpeg

会上,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自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多部门协作、跨领域推动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社会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近视防控形式严峻 合理分工汇聚各方力量

健康中国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多方力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健康共治格局。此次 2021 健康中国行动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是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人心的助推器。

作为中国医药创新的代表企业,康弘药业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阶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在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和助力人民群众健康的各项创新惠民之举都备受行业关注和赞扬。本次大会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包括「守护光明 奔向未来」等 10 大项目在内的优秀案例进行了现场颁奖与案例分享。项目的联合发起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分享中表示,近视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情况尤为突出,我国初次诊断近视后 5.5 年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最高达 58%,12 岁以下既有近视的患者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较高。而高度近视将增加病理性近视及其他眼病风险,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国家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指导中,都对近视防控屡有提及。

3.jpeg

该系列公益活动的实施,就是为进一步评估我国高度近视患者的自我认知、医务人员的患教情况等,为近视防控治疗提供实实在在的科学支撑,在近视防治与科普上闯出一条新路,做好近视防、控、治,还近视患者清晰明亮的世界。故在项目起始,项目组就进行了明确工作分工。全国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眼科学组、全国民族卫生协会眼科学屈光学组、国家卫健委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光学研究中心进行学术支持。

4.jpeg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则制定科学的项目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制定项目推进细节,发挥医院专业号召力,助力项目在行业内的作用和影响。人民网·人民健康与「近视小飞侠」志愿团队,则为项目在线上线下推进提供强有力的通路保障,提升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康弘药业则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联合各方搭建平台,配合各方在各领域各阶段落实项目推进计划。

调研打头科学调研 创新形式全方位覆盖

为了让该系列活动更据科学依据,从今年 2 月 14 日起,项目组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为期 4 个月的调研收集、数据分析。本次调查特意分为医护群体和患者群体,医护群体收集到有效问卷 306 例,覆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部门覆盖视光科、眼底科、眼科和医技检查部门;患者群体收集到有效问卷 6669 例,覆盖全国各地眼病患者。

5.jpeg

最终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患者对于病理性近视认知不足不系统,在对于医护群体的调研中,80% 以上的医生认为并发症危害的知识普及以及「定期诊疗与随访重要性」很重要,且这两方面的教育形式最需要加强。

基于此,该系列公益活动分别针对大众科普和医护教育,初期通过调研、健康跑和学术会议的形式,在两个群体中先进行宣传推广,使项目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并在此过程中,初步进行认知提升、知识科普和理念宣扬。在形成一定影响力和关注度后,邀请大咖专家进行系统认知提升,并在重要节点进行科普推广,不断加深补全大众对于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认知。针对医护,则着重通过全国眼科首个 MDT 平台——高度近视联合诊疗中心建设,一是提升医护群体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他们的系统知识储备、规范诊疗流程,三是通过他们影响更多患者和大众,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服务。不同群体、不同策略、持续加强和多种形式创新互补,让项目实现全方位覆盖。

6.jpeg

目前,项目仍在持续推进当中,前期,共计 3 位眼科大咖专家进行持续科普图文输出;学术「云」会议吸引近 250 万人的观看和互动;全国首批 30 家医院授牌成为「高度近视联合诊疗中心」……

该系列公益活动创新性的通过区分大众和眼科医护,并根据科学数据的调研研判,创新采用线下线上结合、学术与运动匹配的多种活动形式,配合大咖专家的科普,联合诊疗中心挂牌等连贯、系统的创新实施方案,持续提高、补全社会对于近视的认知,充分认识近视的危害,优化眼健康的诊疗流程,完善眼健康早筛早治工作。

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眼健康事业一直同卫生健康事业一道,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跟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康弘药业参与的该系列公益项目助力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贴合社会情况及地方和行业特点,在提升各界关注眼健康之余,也为眼健康对于不同人群的教育工作和诊疗落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示范作用,并让社会各界共同多关注孩子眼睛的未来,多关注关系国家重大命运的眼健康问题。该系列公益活动的获奖,也是社会对于康弘药业作为民族医药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实,持续践行「康健世人 弘济众生」企业宗旨的最好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