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Gruentzig进行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打破了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格局,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其手术创伤小、手术危险性小、即刻疗效明显、病人乐于接受等优势,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历经了单纯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到药物洗脱支架三次革命性飞跃。每一次技术或器械改进,都使心脏病治疗的即刻效果及远期效果显著改观。现在,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美国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接受血管成形术,我国2006年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也逾10万人次。如何综合疗效、安全、经济等因素来为病人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是每一位心血管医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 药 物 | 治疗冠心病有效或有益的几类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减慢心率、降低心耗氧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的药物,如硝酸酯类;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药物,如他汀类。除此之外,ADP受体拮抗剂及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溶栓类药物肝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都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金属裸支架(BMS) | 1987年Sigwart首次采用金属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后来相继有冠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疗效,如不锈钢支架、磷-32(32p)放射性支架、锶-90(90Sr)-钇-90(90y)链式源、铼-188(188Re)MAG3液体球囊源等。但金属裸支架植入主干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为15%~20%,而远端弯曲形、细小的弥散形再狭窄发生率达到30%~50%,也就是说,约l/3以上植入支架的患者还要进行第二次支架治疗。  | 药物涂层支架(DES) | 2001年9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议上公布的RAVEL试验结果开创了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新纪元。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涂层支架(DES)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雷帕霉素涂层支架(CYPHER, Cordis),另一种是以多聚物为基础的紫杉醇涂层支架(TAXUS,Boston Scientific),分别于2003年4月和2004年3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目前尚有多种新型支架处于推广和临床试验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