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附睾炎证治论要
附睾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近年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常由尿道炎、前列腺炎、精索炎、膀胱炎、尿道内器械操作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引起,其细菌多从输精管逆行感染。早期为输精管炎蔓延至附睾尾部,呈蜂窝织炎表现,随着感染至尾部扩张到附睾头部,整个附睾肿大,切开附睾见小脓肿,有时引起脓肿性鞘膜积液,精索可增厚。继之炎症经间质蔓延至附睾尾、体、头部,有的发展形成小的脓肿,晚期形成瘢痕组织,可闭塞输精管管腔,故双侧附睾炎时常造成不育。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因病变部位局限和血液循环的缘故,临床上并没有特效抗生素,手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手术本身有痛苦,并易损伤睾丸并产生手术疤痕造成生育障碍和心理障碍,为数不少的患者术后还可造成性功能障碍,引起家庭生活的不和睦。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与非手术疗法,但其病程长并发症多,单纯应用抗生素常不理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子痈”范畴,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西医相比中医中药有不可比拟的治疗优势,也可避免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或手术切除的副作用。
一、病因病机论要
历代中医将睾丸称为肾子,附睾属睾系,是精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睾丸精子运输、储存、成熟的场所。附睾为奇恒之腑,中含精汁,藏精气而不泻,以通行畅达为用,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为血气交会之所,化精酿胎之处。具有化生和贮藏精子等功能,主司生育繁衍。附睾亦为血气充沛之所,气对附睾起着抵御外邪入侵,温煦精子,助气化以运行精子的作用,是附睾功能正常的保证和体现。血对附睾起着濡养作用,是附睾功能正常的物质基础,也是附睾中精子成熟化生之源。气与血密不可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紧密联系,共同保证附睾藏泌功能正常。
《外科真诠》划分外阴各部的脏腑归属时,认为肾子属肾,子之系属肝。由此看来,附睾疾病与肝肾的关系最密切。
附睾与肾:肾为藏精之脏,先天之本,主气化司津液,司尿与精液之排泄。肾为水火之宅,内寓元阴元阳,正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附睾所藏所泌之精汁,根于肾阴,发乎肾阳,与先天之本关系极大,肾阴不足则附睾所涵养的精汁减少,肾阳衰微则鼓动无力,附睾运精无力。临床上附睾炎患者多兼肾虚症状,如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
附睾与肝:肝为藏血之脏,与附睾所藏之精汁有“精血互生”之理,且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对附睾精汁的畅泻有着重要作用。且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肝主润宗筋。附睾炎患者常有阴囊,睾丸,阴茎,会阴,腹股沟,耻骨上区等部位的疼痛不适,或表现为精神抑郁,情志不舒。
附睾与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五脏六腑之海,润宗筋,养肾精,统摄精血。脾气主升,若脾虚中气下陷,可见尿后余沥,少腹,会阴等部位坠胀不适。若脾之失健运,则精微难以输布,附睾失养,其分泌功能必受影响。寒湿或湿热困脾致运化失司,津液凝聚为痰,痰瘀结聚成硬结。很多慢性附睾炎患者可扪及附睾硬结。
附睾炎常见的致病因素有:
1.毒 狭义之毒,系指患者不洁性生活,房事不洁,感染淫毒,湿热毒邪循肝经蕴结于附睾,郁滞化火成脓,脓腐肉溃而成。广义之毒,系指毒为六淫之极,当六淫邪气的毒力特别强盛,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抗病能力,各种邪气在体内蕴结积聚,对人体正常功能的影响破坏达到最大便成毒。邪毒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与正气相搏结,遂致附睾局部红肿热痛。毒为导致附睾炎的重要要因素。
2.湿 湿为重浊之邪,湿性下趋,湿性粘滞,着而难去,为阴邪,致病每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性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湿邪致病,常与风、寒、暑、热兼夹为患,易碍气机,多由饮食不节,嗜食醇酒肥甘,酿湿生热,注于下焦,蕴结于附睾,使得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气血壅阻,经络不畅,故见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热盛肉腐,则局部形成脓肿,按之应指。
3.火热 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易耗气伤津,易致肿疡,易与它邪相兼,有六气皆从火化,郁久化热,五志化火之说,火热之邪是附睾炎重要的发病因素,也是附睾炎主要的病理表现。附睾炎往往表现为患侧阴囊红肿、疼痛、附睾或睾丸肿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4.寒 寒性凝滞,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寒主收引,寒胜则痛,寒邪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流行失常,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寒邪客于肝经,凝滞附睾经络气血运行,则可见附睾处疼痛不适等症状。
5.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行,形成瘀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而不散而成瘀血。如《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瘀血阻于附睾,导致精道不通,局部气机郁滞,出现局部青紫、肿胀、疼痛等症,局部形成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
6.痰饮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易于兼邪致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痰饮流注于附睾,则致附睾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如感受火热之邪,炼津灼液成痰,致使精凝为瘀,形成肿块结节。
7.虚 附睾炎病程长,易反复,是正气虚的表现,乃因邪正相搏日久,正气亏耗太甚,无力驱邪外出,或因治疗不当,反耗正气,正不胜邪,是故久病必虚也。可表现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之虚,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病多虚”。
二、治则治法论要
附睾为精道之处,喜舒畅而恶抑郁,故附睾炎治法应以“通”为主。虽“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中并未列入“通法”,但八法之中却处处体现“通”的思想。正如《医学真传》中所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针对附睾炎七大发病特点,确立祛湿、清热、排毒解毒、温经散寒,行瘀、祛痰、补虚七大治法,强调不可以一种治法代替其他所有治法,应视七者轻重缓急,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使用相应的治法,以求附睾通泄藏泌功能正常,体用和谐。
三、分期证治论要
附睾炎病程有不同发展变化阶段,每个阶段病因病机不同,症状特点不同,相应的治疗重点也不一样。
初期 湿热(毒)下注期,在此期患者一般病程不长,多有长期嗜酒或辛辣食物,或剧烈运动,或极度疲劳,或有性生活不洁而感染(如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包皮龟头炎等引起的尿道感染的失治或误治,而致使逆行传播),致使热毒夹湿蕴蒸下注,扰乱精室,清浊混淆精离其位,离经之精便是瘀,邪阻附睾所成。此期致病因素以湿、热、毒、瘀为主,症状以红、肿、热、痛明显,治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为主,可选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方剂化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湿、热、毒、瘀的轻重,选用相应的药物,如:苍术苦温,燥湿健脾,《药品化义》称其曰:“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蒲公英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且苦泄不伤正,清热利湿不伤阴。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之力颇强,能清气分之邪热,解血中之热毒,为治外痈内痈的要药。《本经逢原》赞其曰:“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又“ 然而散邪之药,俱耗真阴,多用重用,皆能取败。惟金银花败毒而又不伤气,去火而又能补阴,故必须此品为主。此品性纯而正,不至愤事而召祸,所以必多加,始可取胜于眉睫”(《重订石室秘录•卷四•内治法》)。丹参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且行而不烈,破而不峻,不伤气血,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赞。此期用药,必选功专力猛之药,必达首战必胜之功,否则,病情迁延不愈。此期尚可配合西医西药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促使炎症消散。若经药物治疗无效,待时机成熟,便可脓成决以刀针。
中期 湿毒之邪持续郁阻,湿热蕴积,留恋不去,湿热毒邪交织,精室郁阻,郁浊阻滞。湿热久郁不去伤及脾肾,脾气下陷而不化湿,肾精不足而虚象始显。此期患者附睾炎症经积极治疗,红肿热痛的情况得以控制,痛减肿消,以附睾肿块结节为主,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治以祛瘀、化痰、温经、通络、解毒散结,可选海藻玉壶汤、桃红四物汤、天台乌药散、橘核丸、小金丹、阳和汤等加减。并可配伍虫类药物,以搜剔经络之毒,如地龙,为入血通络之良品,蜈蚣辛温入肝经,其走窜力最速,内至脏腑,外达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具有条达肝气、疏泄经络、运行气血之功效。水蛭味咸、苦,性平,功效破血、逐瘀通经,“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医学衷中参西录》)
后期 附睾炎如未经彻底治疗,则由急性转为慢性,余毒未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必然会导致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患处隐痛不适。湿热留恋日久,久病入络,痰瘀互结日重,脾肾渐虚,正气既虚,即无力驱邪,湿热痰瘀为标,虚为本,瘀阻贯穿病之全过程。此期论治,切不可见炎消炎,勿犯虚虚实实之戒,用药不可一派攻伐之品。此期应治以补肝肾,健脾气,可选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四物汤、逍遥散等加减。如可选用黄芪味甘,性温,为补气诸药之最,补中有通,补而不峻,而无滋腻之弊,且通过补气达到利尿、托毒排脓、生血行血等多种功效,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其特点正如《本经逢原》所说的:“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总之,附睾炎的中医治疗,要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一证,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特点,灵活选方用药,针对个体,辨证施治,这才是祖国医学精神实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