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影像核医学

关注今日:106 | 主题:1491320
论坛首页  >  影像医学和核医学讨论版   >  骨肌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骨肉瘤影像表现与诊断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 图片模式
楼主 全景张博士
全景张博士
核医学科
铁杆站友

  • 156
    积分
  • 3222
    得票
  • 4458
    丁当
  • 1楼

1.病理与临床

骨肉瘤是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恶性肿瘤。其恶性度高、发展快,是国内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骨恶性肿瘤的34%。

骨肉瘤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髓性骨肉瘤和表面骨肉瘤,前者发生于髓腔,约占全部骨肉瘤的3/4,后者发生于骨表面。本节主要讨论髓性骨肉瘤。

骨肉瘤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者是指在原先某种骨疾患的基础上所发生的骨肉瘤,如在畸形性骨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基础上和骨受放射线照射后所发生者。根据肿瘤中各种组织的多少以及血管腔的有无可将骨肉瘤分为五型:

①骨母细胞型;②软骨母细胞型;③纤维母细胞型;④混合型;⑤血管扩张型。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侵及骨髓腔产生不同程度的骨破坏和增生,病变向一侧或四周骨皮质浸润,可于一处或多处穿透骨皮质将骨膜掀起,并向周围软组织生长而形成肿块,产生不同程度的瘤骨。骨肉瘤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最常见的是肺转移,其次为骨转移。

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较多,20岁以内者占半数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疼痛初为间断性,以后为持续性,夜间尤甚。局部皮温增高、有压痛,并可见静脉扩张和水肿。

2.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骨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骨。国内统计资料显示最常发生于股骨、其次为胫骨,其余依次为肱骨、颌骨、腓骨及骨盆。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多见。

1)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或边缘部分,松质骨呈小斑片状骨破坏,皮质边缘示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区,在皮质内呈筛孔状破坏。以后骨破坏区融合扩大形成大片的骨缺损。

2)肿瘤骨:骨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的肿瘤骨是骨肉瘤本质的表现,也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骨的形态主要有:①云絮状:密度较低,边界模糊,是分化较差的瘤骨;②斑块状:密度较高,边界清楚,多见于髓腔内或肿瘤的中心部,为分化较好的瘤骨;③针状:为多数细长骨化影,大小不一,边界清楚或模糊,彼此平行或呈辐射状,位于骨外软组织肿块内。

3)肿瘤软骨钙化:表现为小点状、弧形或环形高密度影。一般多位于肿瘤的外围。

4)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骨肉瘤可引起各种形态的骨膜新生骨和Codman三角,两者虽是骨肉瘤常见的重要征象,但并非特异,也可见于其它骨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

5)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境界多不清楚。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瘤骨。

在X线片上,据骨破坏和肿瘤骨的多寡,骨肉瘤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成骨型 :有大量的肿瘤新生骨形成。X线见骨内大量云絮状、斑块状瘤骨,密度较高,明显时呈大片象牙质改变。软组织肿块内也有较多的瘤骨。骨破坏一般并不显著。骨膜增生较明显(图7-37a)。②溶骨型:以骨质破坏为主。早期常表现为筛孔样骨质破坏,以后进展为虫蚀状、大片状骨破坏。广泛的溶骨性破坏易引起病理性骨折。一般仍可见少量瘤骨及骨膜增生,如瘤骨显示不明确,X线确诊就较困难。③混合型:即成骨型与溶骨型的X线征象并存。

骨肉瘤X线图像

a. 成骨型表现为股骨下段骨质增生、硬化,呈象牙质改变,软组织内亦见云絮状、斑块状瘤骨,一侧见骨膜三角征(↑),局部见软组织肿块 b. 溶骨型表现为股骨下段一侧骨质破坏,并见骨膜三角征(↑)及软组织肿块 c. 混合性表现为股骨下段虫蚀状骨质破坏和不规则瘤骨并存

(2)CT表现:CT上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有时可侵犯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而与之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CT发现肿瘤骨较平片敏感,瘤骨分布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形态与平片所见相似,CT更易显示。CT能很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血管神经等结构受侵表现为肿瘤组织直接侵犯或包绕,两者之间无脂肪层相隔。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在髓腔的蔓延范围,表现为低密度的含脂肪的骨髓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瘤所取代。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非骨化的部分)可有较明显的强化,使肿瘤与瘤内坏死灶和周围组织的区分变得较为清楚。


骨肉瘤CT图像

平扫(a)表现为右侧股骨下段骨皮质增厚,髓腔缩小,周围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后(b)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见坏死区(O)

(3)MRI表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软组织肿块在可较好显示,其形态与CT所见相似,但MRI显示细小、轻度的骨化或钙化的能力远不及CT。大多数骨肉瘤在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肿块外形不规则,边缘多不清楚。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MRI的多平面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结构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的关系,并可清楚显示肿瘤在髓腔内以及向骨骺和关节腔的蔓延,是发现跳跃病灶的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骨肉瘤MRI图像

股骨下段MRI显示 骨质破坏,骨膜增生(↑),前侧方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与骨髓相连,局部骨皮质破坏中断(△)。T1WI(a、d)示骨髓信号降低,软组织肿块呈等、低信号;T2WI(b、e)骨髓及软组织肿块呈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c、f)示骨髓及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3.鉴别诊断

  (1)化脓性骨髓炎:骨肉瘤与化脓性骨髓炎的征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有弥漫性骨质破坏、较明显的新生骨和广泛的骨膜反应。以下几点有助于鉴别:①骨髓炎的骨破坏、新生骨和骨膜反应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骨肉瘤的新生骨质又可被破坏,骨膜反应不是趋向修复而是继续破坏。②骨髓炎的骨增生和骨破坏是联系在一起的,即骨破坏的周围有骨增生,而增生的骨中有破坏。骨肉瘤的骨增生和破坏不一定具有这种联系。③骨髓炎早期有较广泛的软组织肿胀,当骨破坏出现后肿胀反而消退;而骨肉瘤在穿破骨皮质后往往形成明显的软组织肿块。④.动态观察,骨肉瘤是稳定进展;骨髓炎急性期进展迅速,而在慢性期发展缓慢,经治疗后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骨纤维肉瘤:发病年龄较大(25~45岁),好发于骨干,呈溶骨性破坏。少见骨质增生,骨膜反应一般较少,破坏区内无肿瘤骨形成。

此外,骨肉瘤还应与转移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鉴别。


注:本文内容为转载,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20-08-05 17:40 浏览 : 1787 回复 : 2
  • 投票 7
  • 收藏 20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误诊病例,等你来参与
开心的想笑十戒少年
开心的想笑十戒少年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2
    得票
  • 27
    丁当
  • 2楼
感觉讲的不错 我这个什么也不懂的人 也可以大致了解
2020-08-05 17:51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投票 2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误诊病例,等你来参与
云上月圆
云上月圆
放射科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48
    得票
  • 75
    丁当
  • 3楼
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是重点
2020-08-05 22:03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投票 2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可以瞒着医院偷偷考研吗?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