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关注今日:6 | 主题:31201
论坛首页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00问|完整干货版上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dxy_l706ry58
dxy_l706ry58
宣传科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3
    得票
  • 66
    丁当
  • 1楼

近日,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00问》指南。指南从五个方面(病毒与流行病学、预防方法、新冠肺炎临床特征与诊断、新冠肺炎治疗、新冠肺炎预后)对此次新冠病毒的爆发、传播、治疗与防控做了最为科学体系全面的解释,总计共100个常见与专业问题。

一、病毒与流行病学

1. 什么是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类具有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病毒基因组5′端具有甲基化的帽状结构,3′端具有poly(A)尾,基因组全长27~32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

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传染给人类。在此之前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共有六种。其中两种冠状病毒传染率高、病死率高,分别是导致2003年在广东暴发SARS的SARS冠状病毒,和导致2012年于沙特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的MERS病毒,它们均属于β冠状病毒属,此次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2019-nCoV也属于β冠状病毒属。

2. 肺炎怎么命名的?

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官网发布消息,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3. 什么是COVID-19?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2月11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意思是由于冠状病毒(Corona VIrus)感染导致的疾病(Disease),这一疾病在2019年爆发。这一名称可以反映疾病的致病原因,同时可以涵盖疾病的不同临床症状。

而且由于冠状病毒包含多种不同类型,未来可能有新型的冠状病毒出现,使用疾病出现的年份可以帮助区分。统一正式名称有助于整理和比较与COVID-19相关的数据和科学文献,防止其他不准确或污名化名称的使用。

4. 新型冠状病毒是来源于动物吗?

几乎肯定是。一般认为近十余年来相继出现的,对人类危害较大的3种新冠状病毒,最初都起源于蝙蝠,后来分别经果子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骆驼(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穿山甲等(新型冠状病毒),传给人。

食用野生动物是不文明的生活习俗,已造成SARS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应尽早立法严格禁止。

5. 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特点?哪些措施可以抵抗病毒?

病毒本身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56摄氏度30分钟,冠状病毒就死亡了。按照对于既往冠状病毒的研究经验,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还有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溶剂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

天气好的时候,市民对家里的衣物经常晒晒太阳也好的,保持通风、通气、空气流通。这个病毒的本身的抵抗力不是太强,容易被消灭。

6. 病毒是由实验室中泄露出来的?

根本不可能。

人类即使真的出于某种目的要制造这一新病毒,在技术上也是极其困难的。国外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人类将几个艾滋病毒基因“插”到固有冠状病毒上制造了新病毒,用来影射中国某实验室的做法是荒唐的,用心不良,已遭广泛批评。也不可能由美国实验室释放出来的。这些都是谣言。

7.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目前已经确定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导致感染)和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镜等粘膜导致感染。现在也提到可能还有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需要证据。

8.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可能吗?是否威胁很大?

气溶胶是一些在空气中悬浮的超小颗粒,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的更小颗粒。由于对空气传播认识的加深,科学家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广义概念: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 微米)。气溶胶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

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 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是戴好口罩非常重要。

9. 新冠病毒会母婴传播吗?

2月5日,武汉儿童医院确诊了两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最小的确诊宝宝出生仅30小时,该新生儿母亲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这引起了很多孕期和待产的妈妈们的恐慌,大家质疑孕期要是感染了孩子还能不能要?会不会被感染?

2月12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母婴垂直传播研究最新进展,“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妊娠晚期发生新冠肺炎的妇女会因垂直传播而引起宫内感染”。

10. 会不会粪口传染?

目前为止支持粪口感染的主要证据仍局限于少数患者粪便中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病例分别来自美国、中国武汉与深圳第三人民医院。此发现离最终证实有粪口传染距离尚远,还需要密切关注,调查研究,目前尚没有证据,粪口传染不大可能成为该病毒主要传播途径,当年SARS患者也曾在肺外多器官中检出过SARS病毒的“痕迹”。

11. 病毒在液体和空气中感染力能保持多久?

病毒在液体中的存活时间与温度和湿度有关,温度越高,湿度越高,病毒失活更快。在前期针对SARS冠状病毒的研究中,SARS病毒可以在室温液态环境中至少存活3周,但持续加热15分钟到56℃,病毒很快就被杀死。

目前,针对冠状病毒在气溶胶中存活时间的研究有限,有研究表明,在空气中病毒的失活速度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失活时间约短。但是在气溶胶中,病毒的存活率和湿度并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

12.什么是潜伏期?新冠病毒潜伏期多久?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吗?

潜伏期是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指病原体从侵入人体至人体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进入机体的病原体数量、毒力、繁殖能力以及不同机体的抵抗力强弱等因素有关,但是同一种传染病往往具有固定的潜伏期。

此次武汉肺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李兰娟院士解释,据她掌握的情况,一些病人自己没有发烧,但早期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发烧了。

对于潜伏期的长短,李兰娟指出这次病患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患者两三天,有的则比较长,据她观察这次病人最长的到10天,而在SARS时期,曾有14天潜伏期的情况出现,由此预计得稍微长一点,按14天来执行防控。潜伏期是具有传染性的。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指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13. 钟南山院士如何回应潜伏期最长24天?

钟南山团队在预印版杂志中发文“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最长可达24天。”该文中潜伏期是根据患者讲述过接触传染源时间以及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进行计算,钟院士指出,事实上真正叙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也就是说1099例中只有1例,以这仅有的1例患者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是不够科学,还要寻找更多证据,而文章报道的四分位间距,分别是2天与7天(即差距为5天),其更加科学地反映人群的总体情况。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论潜伏期长短,在未解除疫情警报之前都应该做好个人防护。

14. 哪些人是可疑暴露者?

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野生动物、物品和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加工、售卖、搬运、配送或管理等人员。

15.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力如何?

无症状感染者是感染性疾病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也被称为隐形感染(silentinfection),或者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本次疫情中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第三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即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基于现有的数据,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现症状的患者传播,无症状患者可能不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而且现在各大城市和地区都采取了返程人员14天医学隔离的措施,因此,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对于非疫源地之外的城市而言,其危险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在武汉,这一点很重要,甚至可能遇到新的挑战。

钟南山院士2月2日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首先,绝大多数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人接触过,或有武汉接触史才去做检测。也就是说,如果你和身边的人不具备这两方面的问题,也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过度担忧。其次,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还是那些出现症状的患者。

16.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我们能做什么?

重视防护和隔离非常重要。有报道称,个别无症状感染者可以自己治愈,也有个别可以传染别人,所以只要核酸检测阳性,就一定要隔离。对一般人群而言,通过完善的现有防护措施,就是预防无症状感染者或疑似/确诊患者传染最有效的手段。

在高发地区,应该居家隔离,减少外出活动接触。根据目前采取的防控措施,足以把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病毒的风险降到最低,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心。而对于医护人员需要接诊大量陌生位置患者,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的风险大,需要有意识地加强防护。

17. 会不会二次染病?

患病后免疫能力的长短,取决于特异性抗体存在时间与效价,个别传染病一次患病终生免疫。但已知引起普通感冒的四种冠状病毒感染,免疫时间短,可反复感染。但SARS的免疫能力可持续时间相当长。

刘又宁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二次染病可能性较低,在确认是二次感染以前要小心与其他病因相鉴别。

18. .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二版)》,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19. 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是?

(1)老年人:机体随年龄增长会出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等的结构和功能性衰退,这个过程被称为免疫衰老。免疫系统的衰老会导致老年人抗感染能力降低,成为病毒的易感人群,也更容易“被新冠病毒击败”。

(2)心、肺、脑、等有重要器官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一般情况下,心、肺、脑、等有重要器官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器官功能不足以应对机体逐渐加重的免疫应答机制,容易出现病情恶化,出现重症肺炎甚至死亡。

(3)肿瘤患者:肿瘤患者成为高危人群的因素很多:肿瘤的发生与T细胞的耗竭、失能与衰老有关,因此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感染能力下降;手术、放化疗,会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造成损伤,加重感染风险;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各种营养不良,同时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而一项《柳叶刀》的研究也提示,感染确诊病例中2%伴有肿瘤基础疾病。

(4)免疫功能异常人群:对于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缺陷(系统性红斑狼疮、AIDS等)的患者来说,其免疫功能异常,会加重病毒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应答,造成比正常人更严重的器官损伤。而有些感染患者因为免疫力不足也难以抵抗疾病的攻击。

(5)肥胖人群:肥胖患者除了本身可能合并呼吸系统的疾病,由于肥胖,气道也会比较狭窄,血液中氧分压可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感染后容易恶化成重症肺炎,危及生命。

20. 季节变化对疫情有什么影响?

目前各方面的证据都表明病毒在高温下的存活时间明显低于低温环境。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10-15℃的空气环境下能存活约4小时,而在25℃空气环境仅能存活2~30分钟。

季节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以及日照时间增长有助于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减少病毒的传染机会。

21. 宠物会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尽量不要携带宠物去人口密集处,在接触宠物或处理其粪便后,一定要正确洗手。

请勿弃养宠物甚至杀死,与宠物共同陪伴,做好心理建设,一同度过难挨的时光。

22. 新型冠状病毒,易感人群是哪些人?

所有人都易感,老年人、免疫功能比较低下的、有慢性病的这些人,更容易感染,或者发展成重症。所以免疫功能比较差的、老年人等等,要更加注意防护。

23. 何时会出现“拐点”?

现在的问题是,疫情的底数并不清楚,判断根据是不足的。此外,现在社区和社会上未能进行隔离的病人,在家庭和社会的传播威胁性还是很大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控,这个“拐点”无法预测。

此外,病毒还有可能不断变异。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加在人体上的,它还有不断变异的可能,具体体现在传播性和致病性上,这也无法预期。此外,人员流动、天气变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二.预防方法

24.何选择口罩?医用口罩、N95口罩和KN95口罩有何不同?

国家推荐此次疫情防护中,可选用口罩,包括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和KN95口罩。其中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KN95口罩防护等级基本一致,均对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同样≥95%。

(1) 一次性医用口罩主要适用于较低风险暴露人员:如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室内环境办公人员;医疗机构就诊(非发热门诊)的患者和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

(2) 医用外科口罩主要用于中等风险暴露人员:如普通门诊,病房工作医务人员等;人群密集场所的的工作人员(机场、汽车站、火车站、公交,超市等);从事疫情相关的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人员以及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的人员。

(3) N95口罩、KN95口罩主要适用于较高风险暴露人员:包括疫情相关的环境和生物样本检测人员;急诊科工作人员和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图片

25.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首先分清口罩的外面和里面;上面和下面;戴口罩前先把手洗干净。

(1)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

(2)带上口罩后,上下拉开褶皱,将口罩下端向下拉至下巴处,把整个下巴都包裹住。

(3)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金属软条鼻夹,让鼻夹与鼻梁贴合。

(4)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公共场合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图片

26. 摘口罩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摘口罩时,要注意几点:

(1)不要触碰口罩的外表面,因为可能会感染自己。

(2)不要触碰口罩的内表面(如果自己是病人),因为可能会感染别人。

(3)不要触碰别人使用过的口罩,因为可能会交叉感染。

(4)不要直接放到包里、兜里等处,因为可能存在持续感染风险。

(5)摘口罩后,要清洗双手。

27. 如何处理用完的口罩?

(1)在医疗机构时,可把口罩直接投入黄色的医疗废物垃圾袋内,会有专业处理机构进行集中处置;

(2)对于普通人,因风险较低,使用过的口罩可直接丢入垃圾桶;

(3)对于疑似患有传染病的群众,应在就诊或接受调查处置时,将使用过的口罩交给相应工作人员,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4)对于存在发热、咳嗽、咳痰、打喷嚏等症状的人,或接触过此类人群的人,推荐将口罩先放入垃圾袋,再使用5%的84消毒液按照1:99配比后,撒至口罩上进行处理,或用75%酒精喷洒。如无消毒液,也可使用密封袋将口罩密封后丢入垃圾桶。

在处理完口罩后,记得洗手。

28. 一次性口罩那种情况下可以重复?,能用医用酒精喷洒消毒后再使用吗?

(1) 普通居民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包括商场、会议室、公交车、电梯等,或前往普通医疗机构(除了发热门诊),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即一次性医用口罩)。这种情况下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还可以重复使用。

(2) 对于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快递人员等,佩戴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每四小时更换,但是如果出现了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要及时更换。

(3) 喷洒消毒剂或医用酒精、蒸煮、水洗都会造成口罩变形或者破坏过滤网,导致口罩的防护性能降低,所以不宜采用这些方式去给口罩消毒。可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保鲜袋包裹,用家用电热吹风处理3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但此方法只适用于普通人群,不适用于医护人员和患者。

29. 在家里也要戴口罩吗?

如果一个人在家、或家里人从来也没有外出过,那在家里没有必要戴口罩。哪些地方需要呢?

一个是到人员集中的地方去,比如坐地铁、乘公交,这些场所需要戴口罩,戴一般的医用普通口罩就可以了;

第二,对于在人员集中的地方从事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以及为这些人服务的人员,需要戴医用防护口罩。

30. 戴多层口罩才能防住病毒吗?

就医用口罩而言,只要正确佩戴合格产品,只需一个就能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多个叠戴也不能增加防护效果,口罩防护的关键指标还有气密性,就好比:如果门关不严,再厚的门也不防盗。

31.如何正确洗手?

(1)在流水下,淋湿双手。

(2)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

(4)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5)洗完手后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干。

32. 保持手干净的方法有哪些?

(1)快速手消毒法:取适量快速手消毒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干燥,约30秒左右。

(2)流动水洗手方法: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整个手掌,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15秒,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双手,用一次性纸巾擦干。

33. 出门是不是必须戴手套?

如果戴手套的目的是减少手的污染,戴棉纱手套、布手套都能起到作用,没有必要戴医用乳胶手套。但戴手套不能取代洗手,洗手还是非常重要的卫生问题。无论是否戴都要坚持洗手,减少手污染造成的接触传播。

34. 衣物可以用酒精喷洒消毒吗?

医用酒精的有效成分是乙醇,属于甲类火灾危险品。对于衣物不建议使用酒精喷洒,化纤衣物穿着中易产生静电,喷洒酒精后容易引起危险。

35.普通民众在对待新冠肺炎预防的环境因素上需要考虑哪些?

(1) 佩戴防护装备、勤洗手、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

(2) 关闭中央空调,特殊需要开启时,入风口避免出现污染源,出风口增加消毒装置。

(3) 尽量减少使用公厕,冲厕所盖上马桶 。

(4) 无必要不前往医院发热门诊、急诊室及呼吸病房。

36. 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于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情况,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3 7. 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请记得采用以下措施:

(1) 保持手卫生

(2)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或手肘部遮盖口鼻,并洗手

(3) 将肉蛋彻底做熟

(4) 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5) 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家禽

(6) 不要随地吐痰

38.有几种室内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①通风换气。经常开窗通风,促进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或消灭室内病原体。夏季通风时间可长些,冬天每天也要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②紫外线消毒法。将需消毒的物品在阳光下直接曝晒,日光越强,照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曝晒时要经常将物品翻动,使物品的各面都能直接与阳光接触,4~6小时可达消毒目的。或用紫外线灯照射,对表面光滑的物体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消毒前室内要清洁,照射时人必须离开,消毒时间30分钟以上。

③焚烧消毒法。将无保留价值、已带病菌又易燃烧的物品用火烧掉。如便纸、棉球、擦嘴纸等。焚烧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烧伤或火灾。

④煮沸消毒法。将不怕煮的物品如衣服、碗筷刷洗干净,用开水煮沸15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⑤蒸气消毒法。将消毒物品放在蒸笼或蒸气锅内消毒,水沸腾后再煮15分钟即可。

(2)化学消毒法:

①擦拭法。用化学药液擦拭被污染的物体,常用于地面、陈列物品等的消毒。可用0.5~3%漂白粉澄清液,2%新消净剂等。

②浸泡法。将被消毒物品浸泡于消毒液中,多用于不能或不便蒸煮的生活用具,浸泡时间的长短因物品及溶液的性质而定,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③熏蒸法。利用消毒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常用于传染病人居住过的房间及室内表面消毒。

④喷雾法。将消毒品装入普通喷雾器对空间喷洒,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喷雾,喷后关闭门窗1小时,人暂时离开。

39. 可用白酒替代医用酒精消毒吗?

白酒并不能作为消毒剂使用。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介绍,75%酒精可有效灭活该病毒。因此,在一般的消杀要求下,比如对于普通的日用品,可以使用医用酒精消毒。酒精可以让蛋白质变性,因此具备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然而,低浓度酒精的杀灭作用差,而高浓度酒精会让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过快凝固,酒精无法深入其中,效果较差。实际研究发现,浓度在75%附近的酒精,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

细菌和病毒是两类不同的生物,医用酒精对于细菌的杀灭作用很强,对病毒却未必,甚至对很多病毒无效。2019-nCov由于病毒外有蛋白质包膜,因此可被酒精杀灭。

40. 食醋或熏醋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吗?

不能。食用醋中醋酸浓度很低,不能达到消毒的效果。相反,醋酸挥发后,可能对人体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作用。

对呼吸道敏感的儿童、老人以及有哮喘病史的人而言,熏醋很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41. 用消毒剂喷壶往空中喷,能消毒空气吗?

不能。传统喷雾器喷雾雾滴颗粒粗,且不均匀,雾粒在空气中漂浮时间很短,较难达到应有的消毒效果。最好选用超低容量喷雾器,雾滴漂浮时间久,可达到类似于熏蒸的效果。

应该注意的是,在室内环境喷洒时,应该避免人员滞留并及时通风。

42. 大规模室外环境喷洒消毒有无必要?

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但是,对于人群聚集处的高频接触部位,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水龙头开关等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并清洁消毒的部位。

此外,病毒从手接触而入体内,时刻做好手卫生,勤洗手很重要。

43.酒精、紫外线灭菌灯、臭氧消毒剂的使用注意点

酒精是易燃物,喷洒会加大其与空气的接触,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或静电易引起爆炸,使用时应注意不能与明火或静电源共存。用紫外线灯光直接照射人的皮肤或眼睛,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利用紫外线消毒其他物品时应保证紫外线可照射到污染面,照射时间至少在半小时以上,否则无法达到消毒目的。

臭氧对人体特别是呼吸道有损伤,消毒时人应该离开,空间灌注抽样后应封闭一小时以上以达到消毒目的。

44. 新冠肺炎期间,家庭应该如何消毒?

普通市民家庭应保持桌椅等物体表面清洁,注意室内通风,避免接触生家禽及野生动物等,不主张常规使用消毒剂作为日常家居消毒,若有必要,根据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75%乙醇(医用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同时需要注意消毒存在腐蚀性,消毒后需要用清水再擦一遍或冲洗一遍。

45. 打过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是否对新冠肺炎有免疫力?

不能。这两种疫苗不是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打过后不能产生针对新冠肺炎的特异免疫。但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后继发的流感或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有一定益处。 疫情过后建议加强打疫苗预防疾病的观念,在合适的时间打相关疫苗。

46. 吸烟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吗?

不可以。有传言烟油可以阻挡病毒进入肺细胞,但事实是,吸烟损害呼吸道粘膜。因此,吸烟非但不能预防病毒感染,反而会给病毒带来更多的感染机会。

此外,由于长期吸烟,吸烟者的呼吸道及肺脏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损害,病毒感染后更不利于病情控制。

47. 喝酒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吗?

不可以。能够有效杀灭病毒的是“75%医用酒精”。酒精杀灭病毒,需要酒精直接作用于病毒上,也就是擦拭或喷洒可能存在病毒的物体表面。

此外,新型冠状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而喝酒是通过消化道进入,喝进身体里的酒,即使是高度白酒,里面的酒精也只能被代谢掉,并不能作用于病毒。

48. 返程路上如何保护自己?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保护自身免疫力;全程佩戴口罩,不用手摸脸;随身物品尽量不接触公共物品;到达目的地住所后,首先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自己做好洗头、洗澡等个人清洁,及时清洗衣物,整理行李并将出行随身物品及时用酒精喷洒消毒,如钥匙、手机等。

49. 怎么科学安全地取快递、外卖?

疫情期间,网上购物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物资的首选方式,虽然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快递包裹在运输过程中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可能性小,目前尚未有因接快递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报道,但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护,除了必须物资以外,应该尽可能减少疫情期间网购和外卖等活动,并首选“无接触配送”。

取货时,正确佩戴好口罩,有条件者可戴一次性手套或携带小瓶消毒液并适量喷洒消毒,也可以用纸巾包裹后拿取包裹、外卖。快递袋不要带入家中,扔到指定地点。 处理好快递后,应该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快递包装内的物品用酒精喷洒或放在通风处30分钟。

50. 为什么是传染病乙类管理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要纳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1月20日发布公告,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但考虑新型冠状病毒为新发现的病原,其传播力和毒力还需进一步观察,且该疾病是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因此采取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有利于迅速有效控制疫情。

51. 若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现有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在密切接触时更易传播。若上下班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风险:

①佩戴口罩,乘客之间尽量保持至少一米以上的距离,不要用手触碰脸部;

②用免水洗手液洗手,尤其是触摸过售票机、门、扶手和其他共用物体表面后;

③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臂肘遮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

④纸巾用后立即扔掉并洗手。

52. 在电梯里如何有效防护?

由于电梯是多人共处的拥挤空间,感染风险较高,因此若目的楼层较低,建议使用楼梯。

不得不乘坐电梯时,应采用常规的防护措施,如避免触碰物体表面、不要用手触摸脸部。乘坐电梯后立即用肥皂、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洗手。

53. 家里的中央空调可以使用吗?

家里的中央空调一般是多联机,即大型分体空调,由一台室外机加多个室内机组成,每个房间设有一个室内机,空气在本房间内循环流动,不会与其他房间的空气交叉污染,因此可以使用。

如果家里有居家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应将密接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且宜关闭隔离房间的新风,同时增大其他房间的新风,减少隔离房间的空气外溢至其他区域;家中如已出现确诊病例,应关闭所有通风中央空调系统及其他电气设备,并按相关要求对居家环境和所有用品(包括空调)进行彻底消毒。

但无论空调是否开启,开窗是必须的,建议每日通风不少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54. 办公室的中央空调可以使用吗?

办公室所用中央空调多为风机盘管空调和多联机空调,空气在本房间循环,不会造成房间之间的交叉污染,而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会造成房间之间交叉污染,这类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专家指出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仅限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或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且能保证有效运行的,或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以继续运行,运行时应加大新风量,以增加室内换气次数,同时应做好风口和滤网等部件的清洗消毒。如公司/单位出现确认病例,应关闭中央空调,对工作场所和空调系统进行彻底消毒,当重新使用中央空调时,应再次对空调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在无人状态下运行一段时间再进入办公。

55. 空调通风系统应如何消毒?

根据《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建议:空调通风系统的常规清洗消毒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T 396-2012)的要求,可使用250mg/L~500mg/L含氯(溴)或二氧化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浸泡或擦拭,作用10min~30min。对需要消毒的金属部件建议优先选择季铵盐类消毒剂。当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和清洗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56. 普通家庭如何做好居家消毒

在疾病流行期间,外出回家后,应及时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或用含醇洗手液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桌椅等物体表面每天做好清洁,并定期消毒;有客人(身体健康状况不明)来访后,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室内做好通风换气,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冬天开窗通风时,需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大而引起感冒。

物体表面可选择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5 7. 医护人员工作在医院,身上可能更易携带病毒,要与他们保持距离吗?

医护人员即使在隔离病房接触患者,会严格按要求,经科学防护才进入病房开展工作,会经过正确的消毒防护措施和院感防护措施。他们离开病房和医院时,不会携带病毒。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被尊重被善待。

58. 病毒在哪种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更久?

病毒在无孔表面上的存活时间要比多孔表面存活时间更久。病毒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保持其基本的结构。在光滑无孔的表面,水分可以更好地保持。多孔表面有类似于“吸湿”的效果,会把病毒“抽干”,使病毒较难维持较长时间的活性。因此,病毒在毛质衣物上存活时间较短,但是要注意门把手、电梯按钮、键盘等经常触摸的无孔坚硬表面,是风险较高的,因此要注意勤洗手。

同时,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病毒,在清水洗手的同时使用肥皂、洗手液等带表面活性剂的物品一起,可以破坏病毒脂质的囊膜,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

此外,对易擦拭、无漏电危险的光滑物体表面经常用84消毒液、酒精或肥皂水擦拭,可以有效预防病毒传播。

59. 接触动物有何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野生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接触活禽和野生动物;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场所。

必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避免食用野生动物。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口;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20-06-08 14:46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浏览 : 3528 回复 : 0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2020年广东高级评审结果已出!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