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转载)从三甲到药企,分享下我的转行经历吧


看了园子里很多前辈分享的转行经历,也想开个帖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人生真的是一次次选择的后果,回过头来看不好说对错,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可能就有不一样的人生吧。
可以说2020年之前lz就是一个标准的医学生履历。
lz家在沿海18线小城市,出身普通家庭。高考时发挥不错,我当时想学金融,奈何父母觉得医生职位稳定有社会地位,让我学医,真是学了才知道是个坑。我家中亲戚也没人学医,对医生的了解只限于医院门诊的了解。所以这次以后我就不再听父母的意见了。
最后我去了省内非211,985的医科学校,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去个省外的985。天真的lz当时连什么是985都不知道。。总的来说大学期间还是挺开心的,临毕业时我面临几个选择,一是回老家县医院当医生,二甲有编,工作轻松待遇也不错,二是考研,考名校或者本校。最后我选择了报考上海的研究生。选择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前一届有个师兄考上fd,回来给我们分享考研经验,当时觉得他好牛逼羡慕的不行,另外我女朋友也早我一年跑去上海工作了。如果回老家县医院要先送出去规培三年不太乐意。所以最后我安心准备考研,可惜结果有点事与愿违,虽然考上了,因为某些拼爹原因我虽然考的很好却被调剂到其他医院的导师了。这算是社会给我上的第一课,虽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能去上海读研我还是挺高兴的。
这里已经暴露了lz的性格弱点,缺乏主见容易受人影响。当时一心想着考研,却没有未来规划,考上怎么办,考不上怎么办,毕业后也该如何,感情又怎么处理。最后结果是等我去上海报道时,女朋友也已经跟人跑了,异地恋不靠谱啊。现在回过头看,当时考研的选择没有错,但更好的选择应该是考母校,毕业后直接留下来工作。就算到上海读研也应该报四证合一的硕士,当年是第一年出的政策,可惜自己没有好好了解,后悔已晚。这里跟后面找工作有关系。
硕士毕业后lz又面临了继续读博,留上海规培或者回家找个三甲医院的选择。这里又要说到研究生时谈的女朋友,因为lz当时不想跟她继续谈了,所以有意无意的放弃了考博和留下来规培的机会,就想着回家找个三甲。当时我拿的出手就是名校和sci,临床可以说一窍不通。我现在还记得去市三甲面试,科主任问了我一个常见病的分级,我一脸窘迫。最后我进了某三甲的新分院,原本以为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了。没想到是进了一个坑。
先吃饭,晚点来更
继续。
因为是在郊区新开的分院,附近除了两个大学就是写农村了,根本没多少病源,离市区远交通也不方便。没有病人就代表没有多少收入。而且医院拉客的办法就是不停的派我们下乡或者学校普查义诊,然后再搞互联网医疗。我一直觉得问诊式的互联网医疗不靠谱,网上看病照样是花那么多时间看一个病人,你的边际成本其实没有区别,有限的时间内照样会饱和。不像直播可以同时几万人看。因为学不到东西,待遇差,我没多久就毁约走人了,当时还跟父母吵了很久。医院都是一年一招,然后我中间差不多休息了半年,准备第二年的招聘。期间一次杭州市级医院的招聘,科主任对我非常满意,几乎都确定了,结果被人事科老师说卫计委计划必须是应届生为由,不让我进。这家医院应该是硕士能进最好的医院了,可就是偏偏在我毕业那年不招人,晚一年才招,对公立医院的这种招人的体制也无力吐槽。最后是硕士老板帮我打了招呼,我进了上海某三甲开始规培。兜兜转转又回上海了,上海是一线大城市,但也只是相对公平。特别是医院这种地方,跟小城市没什么两样,招生招人照样是讲关系。
规培期间我临床成长很快,虽然这边工作很忙,但的确能学到东西,慢慢自己门诊急诊都能独当一面了。工作虽然累,但是没特别大压力,不像读研时老板整天盯着你写文章发sci。因为自己科室考博压力大,虽然科室待遇不错,但工作太忙我也不是特别想留,所以我规培最后半年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吃了前面几次亏,我这次找工作特别慎重,后来我找了浙大某附属医院,当时特别想去,但因为我上海女朋友的关系,被逼无奈放弃。其实我理想的工作就是回省内找个市级医院带编,当条咸鱼混混日子。魔都的生活压力实在太大了。
没有办法我现在走也走不掉了,只能再上海找工作。一个硕士在上海能进什么好医院,最后我找了个烂三甲。虽然不怎么样,水平可能还不如二级区中心医院但我想着怎么也是三甲,长远发展更好。接下来规培顺利结束,入职新医院。想想自己总算熬到头了,读了8年书+规培,成为上海三甲的正式医生,总该到了收获的时间了吧。结果社会也给了我一顿毒打,因为科室重建管理层整个换血,整个科室的管理非常混乱,奖金分配也不合理,待遇竟然还不如我规培时好。唯一的优点就是工作非常清闲了,这要归功于医院的行政大爷们,办个执业医更换地点办了三个月,这样大概混了三个月,我感觉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现在临床东西学不到,升主治一堆条条框框想升完再跳感觉也熬不住。愁的我压力太大了,我想到了两条路,要么去高端私立诊所,要么去药企。期间我就开始在各种招聘app上投简历,找猎头。因为我的背景比较好,工作机会可以说非常多,几乎天天都有猎头找我。因为之前不太了解私立诊所情况,我找了一家上海连锁的儿童私立诊所周末去多点执业,先试试水。我一般周六去一天,8小时,底薪给800。私立诊所环境的确不错,但病人很少,一天也就两三个。因为接待的客人都是买商业保险的,素质普遍比较高,比公立医院病人好搞多了。因为收入主要看诊费,普通诊费600,检查和药不算提成。所以该做的检查全部完善,也不用想着几块钱的提成多开药,完全是出于病情考虑做最合适的治疗,病人依从性也很好。原本我还担心私立的病人会不会对医生不信任特别难搞,没想到比公立医院好多了。然后我就想思考是否来这边全职,好处是工作轻松没太大压力,人际关系简单,待遇也不错。缺点是临床技能很难继续提高,而且病人量上不去,长期待遇也很难有提高了。之后我开始找猎头帮我面外企,一开始我面的都是医学部msl这些职位,都是上市后的。因为没有企业经验,所以被拒了几家,后来找了几个比我早出来的同学,有些在药企,有些在cro,给我分析了下,结合目前zf医改的大方向,国产创新药和仿制药肯定是发展 趋势么,原因么就是医保没钱要降低成本了,加上4+7带量采购,以后医生的日子估计越来越难了。然后我就转向去找上市前的药企,现在这块国内市场很乱,创新小药企,大厂还有外资创新药企都在抢这个市场,就我现在负责的产品国内就有至少七八家在做,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都联系过我。因为我这个专业出来的医生愿意去企业的太少了,如果有医生想出来,现在去做上市前应该能赶上这波行业快速发展期的红利。
然后谈下我现在找的这家药企的感受吧。我现在入职半个多月了,对工作也大概有了了解。因为是个老牌上市企业,规模和公立架构体系都很完整。企业这两年加大了研发投入,医学部也在不停的扩招,但这行流动性很大,据说在公司呆三年就是老人了。毕竟现在职位缺口大,跳次槽工资就涨一大截,换谁都想跳吧。我的职位是经理级别,总算不是底层了。工作状态就是朝九晚五,但弹性工作制不打卡,晚来早走都没什么事,只要把自己事情做好,说白了领导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像我有个同学还是home base的,嫌公司远从来不去。做上市前也没有想象的轻松,特别是临床医生出来没经验的,法规不熟悉也没有实践经验,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几乎天天都有各种培训会议,任务的进度也比较赶,出差的话频率大概一个月一次,后面跑中心多点,目前还不需要。因为我们是甲方,相对工作强度还行,跟做医生比的话有不一样的压力吧,唯一好的是生活作息有规律了不用上夜班,也不用早起了。我现在工作日快8点才起床,一点不用赶时间。想想以前7点就要出门赶着去医院交班,这一点可以说最幸福了。另外待遇也比医院差不多多了一倍吧,具体不说了。
未来计划:打算过两三年两个人一起存好首付就在上海买房结婚,说实话当医生的时候那点工资养活自己差不多了,一直被女朋友嫌弃,买房根本不敢想,现在也觉得可以实现了。一个人的收入资产真的可以影响想法。继续好好工作提升自己,在体制内可以摸鱼过日子,在体制外不好混了,干不好得丟饭碗。但既然做了还是得好好做,我相信医学生都是聪明的人,能当好医生没理由干不好其他事情。万一哪天真干不下去了,我给自己留的退路就是去私立诊所看看常见病,或者有点本钱了再做点小生意。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30岁的想法,也许过几年想的东西又不一样了。人都是随着自己的阅历成长的。其实回过头看要说完全不后悔是不可能的,毕竟我就是个懒惰的人,理想的生活就是没有压力当条咸鱼,毕业后和规培后我有两次机会可以回省内找个市医院过安稳的日子,但因为各种原因我都没有实现。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却被生活一直逼着往前走。写的也比较乱,就说这么多吧。
2021.03.12 更新
距离上次发帖差不多一年了,再跟大家分享下近况吧。我还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年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带我的领导比较nice,能学到东西,临床试验医学这块独立做没什么问题了。这有点像做医生的时候上夜班,刚开始也心慌慌的没底,上个一年就老油条了。
计划的话打算再做个一年,到时候再看看。这行的机会太多了,三天两头有猎头来挖你跳槽。定力差的为了钱可能半年一跳了,我还是想沉下心来多积累积累。接下来让我离开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因为钱,而是学不到东西了就去个更好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从医院出来没有后悔,还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国内生物医药发展的高速期,毕竟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服务临床,让更多患者获益。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打听转行的事情,有刚毕业不想当医生的,也有规培完好不容易进了上海某大三甲的,结果来跟我吐槽说工资还不如我们规培时多,太坑了,在上海当小医生真苦逼。我跟他说你现在就跟一年前的我一模一样,走的就是我的老路。
当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大三甲,跟你竞争的人自然越来越多,大家互相内卷,以前弄几篇sci就挺厉害了,现在搞个国自然都成常规操作了。有话语权的人不会在乎下面人的死活的,饿不死就行了,想走自然还会有一波波的人来接替你的位置。想想毕业后见过的师兄师姐同学,明显还是二三线城市做医生的幸福感更高,也给那些找工作纠结的同学一个参考吧。当然我也见过好多外地的到副高正高了,还来上海打拼的,搞个人才引进落户,为了小孩能在上海高考。当然人家积累了半辈子财富人脉,有这个底气和能力在上海安家落户。那家庭出身一般的小医生又有什么呢,人么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是最重要的么。
2021.12.23 更新
又半年多过去了,最近又有点感悟,跟大家分享下。最近我换了工作,去了一家初创的biotech。算起来在上家公司呆了将近2年,说实话日子过的很舒服,工作不忙,领导人nice,但我逐渐的感觉自己学不到太多东西了,想出去积累更多经验,怕安逸让自己失去竞争力。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离开,当然我还是非常感谢我的第一家公司,在这里我基本是从零开始学习,也遇到了很好的团队,所以心里还是挺感恩的。
然后新公司的节奏快了很多,整个人从很松散的状态又进入忙碌,一开始的适应的确有点痛苦。但负责的项目还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希望自己能在这边进一步成长。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还每天坚持学习专业学习英语,大家一起进步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新药研发经过这两年资本进入的爆发期后,就会进入存量竞争,以后必定有一批企业倒下,留下的都是龙头,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competent。顺便说下现在的收入,又涨了一截,算是魔都高级打工人了吧哈哈,特别期待公司上市后的股权。
说完自己,再说说身边的几个朋友的现状吧。之前去二线的同学,人很灵活,跟领导关系混的好,已经在申请出国读博了,读完回来就能晋升副高了。然后说下混的比较悲催的,我的一个研究生哥们,这家伙经历各种曲折,简直一手好牌打烂了。现在在上海一家二级医院,然后跟科里领导关系没搞好,被流放到行政科室,我看离滚蛋不远了。我建议他去私立医院,这家伙就听不进去,也是比较无语。另一个皮肤科的同学,今年去了私立高端诊所做医美,钱真是别太好赚了。所以在一线城市,如果是搞整形牙科眼科儿科的,学点本事出来去私立,还是挺舒服的,当然我觉得这个工作适合女生,男生还是需要拼一拼。
2024.12.30
在2024年年底前更新下。。回看了自己3年前的帖子,感慨颇多。
自身情况:目前在一家专业对口的biotech,title在今年也升到了associate director级别,薪资在同龄人中算是高的,个税来到30%那档了,具体不透露了。从2020年入行,4年多做到现在,个人还是满意自己的发展了。 也是入行刚好赶上创新药的资本爆发阶段,但现在整体经济不好,你要非说工作不稳定,现在医院裁员也不是新鲜的事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不怕没有机会的,当然机遇和运气也很重要。
同学情况: 看下来还是那些去二线省会城市的同学发展最好,基本能自己主刀一些常规手术了,快的也差不多赶在35岁前评副高了。 去小地方医院的同学联系的少,不清楚具体情况。留在一线大三甲的最苦逼,干最累的活,拿更少的钱。有上海的医生朋友已经跟我吐槽说今年开始学三明医改了,工作量不跟奖金挂钩,每月奖金比之前少了30%。 让我帮忙看看有没有出来的机会,我和他说要跟着国家鼓励的政策方向走。 公立待几年积累了一定程度,可以考虑去私立干了,国家也鼓励外资来开私立医院,照这个趋势,以后公立医院有能力的医生都会跳槽到高端私立或者把病人资源带过去多点执业。蛋糕虽然没变大,但财富和资源可以转移。
最后编辑于 2024-12-30 · 浏览 11.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