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车保帅,心脏颤给你看!

患者性别:女性
患者年龄:74岁
简要病史:患者主因胸闷、胸痛5年,加重3天入院。患者缘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为阵发性胸骨后疼痛,放射到肩背部,伴气短,无头疼、头晕,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持续约10余分钟缓解不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相关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1年前患者症状再次发作,性质同前,发作持续时间较前延长,发作次较前增加,就诊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左主干短小,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多发钙化斑块,可见70-80%狭窄;回旋支多发钙化斑块,可见70-80%狭窄;右冠脉多发钙化斑块,可见50-90%狭窄;并于右冠脉近段病变植入一枚支架,术后继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坎地沙坦酯片、盐酸曲美他嗪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口服上述药物,3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口服“速效救心丸、消心痛”等药物后缓解,现为行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既往20余年前因左侧股骨头坏死行股骨头置换术;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血压达160/90mmHg,口服坎地沙坦酯片降压,自诉血压控制可。其余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6.5℃,P87次/分,R18次/分,BP122/75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克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尿便、生化全项、凝血常规、术前四项未见明显异常,其余检查如下图所示。




初步诊断:1.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冠心病 2.高血压2级 很高危 3.左侧股骨头置换术后。
诊疗经过:1.入院后给予内科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2.继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扩血管,雷贝拉唑抑酸保护胃粘膜等综合治疗。3.完善相关术前检查,于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脉造影结果:

前降支支架植入对角支闭塞:

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多导监护示室颤,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电除颤、胺碘酮及硫酸镁抗心律失常、补液支持治疗,立即行导丝穿支架网眼开通对角支血流。
室颤前多导监护:

室颤时多导监护:

导丝穿支架网眼对角支再通:

患者转危为安,安返病房!术后第六天好转出院,出院心电图如下!

学习内容:冠脉介入之边支保护策略
1.边支保护的目的与意义
在分叉病变的处理中,所有边支受累或边支丢失都必然会造成心肌损伤,尤其是边支丢失会造成心肌梗死,而心肌梗死的范围则与丢失边支的大小程度相关。即使丢失边支细小,于患者而言也是发生了心肌梗死或心肌细胞的坏死,临床医师不希望有任何一个心肌细胞因为行PCI而受到损伤,但我们同时也需要考虑性价比。对于供血范围很小的边支,有时我们也不能苛求完美,然而对于供血范围较大的边支,我们必须使用各种策略去保护边支,避免发生围手术期的心梗。
2.边支血管术后狭窄闭塞高危因素
总体来说,发生边支闭塞的高危因素主要与血管病变的解剖结构相关。
2.1高危因素中最重要的为边支的狭窄程度,而边支狭窄程度又分为狭窄率与狭窄延伸范围,狭窄率越高,闭塞风险越高。狭窄的延伸范围越长,边支闭塞的风险也越高。
2.2边支与主支之间的角度,角度越小,其闭塞的风险越高;若为锐角,容易发生斑块移位或血管嵴移位,往往会导致边支开口受累甚至闭塞,但也有研究发现分叉角度大的边支更容易受累,所以分叉角度对于边支受累程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2.3考虑斑块的分布,斑块的分布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偏心性,斑块越接近边支开口,主支处理时就越容易发生位移,造成边支受累或者边支闭塞的风险就越大。
2.4需要注意的则是血管本身大小,若主支血管直径大,并且存在严重狭窄时,提示血管内的斑块也就越大,在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时,被挤压出的内容物就会越多,从而堵塞边支开口的风险就越大。
3.边支保护与不保护的情况


4.常用的边支保护技术:导丝保护和球囊保护
4.1导丝保护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方式,但其临床效果并不是很好。由于导丝的直径非常小,在主支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时,导丝在边支里所产生的保护性空间非常有限,一旦撤出导丝后,边支丢失或边支受累的机率很大。然而,在边支丢失后发生不显影的情况下,导丝能作为丢失边支的标记,可以指引我们去进行rewire等补救性操作。
4.2球囊保护技术有多种亚型,与导丝保护技术相比,不管边支球囊是否进行充盈扩张,都能产生明显大于单纯导丝所产生的空间,在主支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时,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更优。而且,大部分球囊保护技术需要对边支进行球囊扩张,相当于在边支开口主动进行了一次PTCA,使边支开口的斑块重新再分布,也有助于维持边支血管的通畅。
5.主支支架之后边支闭塞的挽救策略
5.1掏:是指通过掏主支支架网眼到达边支的技术。此项技术特别体现一个冠脉介入医生水平的基本功。
5.1.1“掏”网眼的导丝选择。
一般介入医生使用工作导丝,如果掏不出来可以用Pilot50、150,再不行就Conquest Pro或者M系列。至于到底掏网眼应该用更硬的还是更滑的,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临床数据支持。M系列等硬导丝的优势就是不易进内膜下,但是需要的技巧比较高超;亲水涂层导丝的优势可能是更容易进入分支,但是劣势就是更容易进入内膜下。这方面我想还要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导丝。
5.1.2“掏”网眼的导丝塑形。
掏网眼导丝塑形有以下三种。总的来说要弯大一点,导丝头要能“刮(scratch)”到支架。

图1. 第一种弯是单弯,头端做一个3-4mm的弯;第二种弯是平滑弯,头端做一个4mm左右的平滑弧形弯;第三种弯是双弯,头端做一个1-2mm的小弯,接着3-4mm做一个第二弯。
有时由于双支架术的导丝网眼不仅要能掏的过,还要能够掏远端网眼,所以掏网眼的另外一个技术就是回撤法。

图2. 导丝U形通过支架,回撤导丝,将导丝对准分支方向后,轻轻回撤和旋转使导丝进入分支。
5.2“扩”:是指通过球囊扩张主支支架或者扩张边支。
5.2.1扩的第一种就是扩支架。有的时候分支网眼不容易过的原因是支架膨胀不良,网眼没有完全打开,导丝不易进入。因此扩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将网眼打开,可以用比支架大半号的高压球囊在支架近端进行扩张,又称为近段优化技术(proxim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POT)。

5.2.2扩的第二种就是扩边支。首先是所谓掘进球囊技术,沿拘禁导丝送入小球囊,将分支扩张,恢复血流,改善症状。球囊扩张后卸压时采用硬导丝扎入球囊扩张区域,即为边支真腔(如下图)。此技术特点类似于CART技术,不同的是此技术采用球囊扩张真腔挤压假腔,从而将导丝送入真腔,而CART技术是扩张假腔,操纵导丝进入假腔。当然此技术的前提是采用了拘禁导丝保护。

5.3“挤”:是指用球囊挤压主支支架的技术。延拘禁导丝向分支依次送入小球囊,大球囊,挤压主支支架,最后分支送入支架,完成逆向CRUSH技术。当然这种技术将主支当成了CRUSH的分支,远期主支再狭窄的几率会大一些,不推荐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