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医学哲学和医学史

关注今日:0 | 主题:15609
论坛首页  >  医学哲学和医学史版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经络是巧遇和偏离了的周围神经系统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浙江人ss
浙江人ss
内科
铁杆站友

  • 16
    积分
  • 542
    得票
  • 871
    丁当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2年零41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经络是巧遇和偏离了的周围神经系统

倪孟进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一村卫生室, 325608)

祖国医学认为因风寒湿等邪侵犯经络,导致经络病变逐渐影响到内脏出现病症,通过整体的辩证施治,使许多病症得到缓解或治愈,其中推拿与针灸效果奇特,又能够避免药物带来的各种毒副作用,为世人所向往,这是千百年来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现代医学解剖和电生理现象,并没有发现经络相关证据,只有与其相类似分布和传导的周围神经系统以外,目前其他的各个方面比较相差又甚远,从科学角度来讲,经络没有实物存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作者根据本人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更直接的效果表明,中医的经络系统其实质极有可能就是周围神经系统。绝大多数中医人认为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无关,这个坚定的思想是因为目前对周围神经系统生理、病理、针刺现象以及一些中药对周围神经的调节作用等都没有深入研究有关。换个角度讲,现代西医从正面对周围神经系统了解还不够完整深入,而我们的祖先从侧面却了解了周围神经系统的一些坏脾气,并积累了丰富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神经医学的不足。作者从十四经脉和阿是穴以及相关资料分析得出,经络是部分巧遇和大部分偏离了的周围神经系统。

1.经络学说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布满全身各处,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根据脏腑阴阳属性将其归纳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称为十四经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人体通过这些经络,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经络学说为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经络学说中医可能便失去支撑。

2作者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

周围神经内部存在少量的微流动样液体,这些物质含有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是营养和支持神经正常生理的必需品,由神经外膜与邻近周围组织隔绝。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外膜容易发生病变水肿,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内部的营养物质外渗;同时邻近组织物质可通过外膜病变处进入神经内部,致使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两种病理结果导致系列复杂病症的陆续出现。病症发生一种是由于神经病变本身引起的如疼痛、麻木、痛性组织粘连、组织增生、痛性水肿、局部怕冷等病症;另外一种是周围神经病变以后对其所支配的靶组织器官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后所产生的病症。该理论是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规律性总结,完全属于个人的诊治设想。

3通过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来解释经络相关现象

中国古人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由于缺乏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病理等的认识,总结了无形的经络学说,采取模糊又积极的应对措施。作者个人认为,经络是巧遇了部分周围神经线路、相关征象、以及神经病变与内脏的某种联系。以下通过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来解释经络学说的常见相关现象:

3.1喜温厌寒:寒邪是引起经脉闭锁,脏腑病变的主要病机。作者认为周围神经有明显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神经容易受寒凉而损伤,病变以后的神经对温度更加敏感。

3.2药物归经:一些中药能够对经络产生影响,调节经络和脏腑相关病症。作者认为中医的药物归经现象,很相似与西医的激素神经作用原理一样,部分中药对周围神经有兴奋与抑制作用。

3.3针刺传导:针刺过程中,局部酸、麻、胀、重、凉、热、痛、水流感和触电感,沿经脉循行路线向远距离传导,在四肢和枕后部特别明显。这与神经传导原理是一致的。

3.4针刺得气:针刺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作者人为:毫针刺入体内时针柄旋转,此时针体与肌肉、筋膜等组织紧密纠缠一起,在提插捻转等手法时无意中在松解局部周围神经粘连,和刺激周围神经产生治疗作用。在行针时产生的酸、麻、胀、重等反应都是激惹周围神经所导致的结果,如果没有得气,说明没有刺激到周围神经,无任何治疗意义。在尸体上无法有这种现象发生,原因是没有神经的电生理现象。

3.5毫针作用:以刺激体表穴位的办法,发挥穴位的近治、远治、双向调节、特殊作用等,通过全身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作者认为:【1】局部治疗作用,即毫针主要是通过松解和刺激周围神经达到治疗效果;【2】调节神经系统:细小的毫针刺激周围神经通过传导到中枢,调节神经系统生理功能,达到进针部位以外其他脏器的防治作用。如足三里(腓深神经)胫前疼痛、腓神经麻痹等疾病以外,通过神经的传导作用,调节腹部区域疼痛,线路是腓深-→腓总-→坐骨神经-→腰骶中枢-→腰交感干、腹后壁神经。脊柱后面段的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等均是刺激相应神经,通过调节神经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3.6灸的作用:灸疗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功能。作者认为:【1】适当的温热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外渗神经营养因子尽快被代谢灭活,从而使症状缓解消失。【2】灸时温热渗透至深部组织,有促进周围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神经外膜的修复,有保护和支持周围神经的作用。

3.7阿是穴: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作者认为:阿是穴的核心敏感压痛点是神经干支病变所在地,它是十四筋脉偏离了的周围神经干支分布线路。

3.8通经活络: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药物治疗经络痹阻等证的治法。药物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间接影响神经达到治疗目的。

3.9推拿作用: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 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作者通过探索认为,推拿按摩不管采用何种叫法、何种理论、何种手法,其核心是因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周围神经,产生防治作用,主要体现在【1】解除神经粘连、【2】稀释外渗神经营养因子浓度、【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外渗神经营养因子灭活、【4】重新调整局部组织解剖位置、【5】刺激及调节神经系统。详细请参考《周围神经病变及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探讨》。

4毫针刺扎神经的现象分析

毫针刺中粗大神经如足三里附近的腓深神经,不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局部出现酸麻涨以及沿神经向远距离传导。从现代神经疼痛角度认为,针扎到神经上肯定以为会出现剧烈疼痛,其实不是,原因是由于毫针太细,扎透神经没有引起大量神经内部物质外渗,不会引起剧烈疼痛反应,这种现象让中医人有足够的侥幸心理认为毫针刺准是经络穴位而不是神经干支。

5经络分布与神经线路相巧合

在经络指导的推拿和针灸临床实践中,与神经重叠分布区域的相关病症效果显得尤为突出,当经络远离神经相关病症区域显效低甚至可能无效。十四经脉穴位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周围神经线路,作者个人认为,其真正的效能就体现在经络与部分周围神经线路的巧合上。

5.1头面:足阳明胃经(三叉神经)代表穴四白、下关;足少阳胆经(枕大神经)代表穴风池。

5.2上肢:臂丛神经与颈交感神经相联系:如手太阴肺经(桡神经)的代表穴尺泽;手厥阴心包经(正中神经)代表穴位内关、曲泽;手少阴心经(尺神经)代表穴位神门。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三焦、手太阳小肠经,作者个人认为应该属于虚设,对腹腔内脏调节意义不大。

5.3脊柱后:正中为督脉,督脉穴位在棘上韧带、项韧带上,没有粗大神经分布,无多大临床意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临床意义非常大,有大量的脊神经后支分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中的八髎穴。骶椎上分别排列着左右各四个骶神经孔称为八髎穴,神经从里面穿出;毫针刺进八髎穴(骶后孔)很显然是直接刺激相关神经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妇科、男科以及腰腿疼痛疾病,而且效果显著。

5.4脊柱前(腹):任脉与腹腔交感干、丛相联系,代表穴位中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腹部任脉区域深入治疗相当有临床意义。

5.5下肢:腰骶丛神经与腰交感神经相联系:足阳明胃经(股神经、腓深神经)代表穴位足三里、天枢;足少阳胆经(坐骨神经)代表穴位环跳;足太阳膀胱经代表穴位肾俞、胃俞、小肠俞、委中、承山;足太阴脾经(股神经、隐神经)代表穴位阴陵泉、三阴交;足厥阴肝经和足肾阴肾经也是如此(股神经、隐神经)。

6小结

 经络相关现象目前无法得到科学解释,作者认为主要归咎于目前缺乏对周围神经系统深入了解。作者根据本人创立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认为,经络纯属虚拟,是古人巧遇和偏离了的周围神经系统。作者把经络学说与现代的周围神经系统紧密联系分析,根据治疗目的从中得出三点结论,一是中药的归经即一些中药对周围神经的影响;二是治疗经络病变即周围神经病变本身出现的各种病症;三是通过经络治疗脏腑,即通过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达到治疗内脏病症目的。古人的十四经脉穴位分布部分覆盖了周围神经,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覆盖不了大部分可能存在悬念。我们作为中国古人的子孙后代,应该努力提取并发扬前人的治疗经验,要实事求是地去伪存真,积极科学探索周围神经系统,让我们的针灸推拿效果真正展示神奇。都说中医能够治本即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调理作用,作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很可能就在神经线路上,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作者简介:倪孟进,男,浙江籍,内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周围神经慢性损伤病变,脊柱相关疾病、颈肩腰腿病治疗

探索思路:周围神经外膜病变是机体大部分慢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创    立: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

地    址: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益寿路18-20号

----------------------------------------------------------------------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周围神经内部存在少量的微流动样液体,这些物质含有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即神经生长因子,是营养和支持神经正常生理的必需品,由神经外膜与邻近周围组织隔绝。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外膜容易发生病变水肿,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内部的营养物质外渗;同时邻近组织物质可通过外膜病变处进入神经内部,致使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两种病理结果导致系列复杂病症的陆续出现。病症发生一种是由于神经病变本身引起的如疼痛、麻木、痛性组织粘连、组织增生、痛性水肿、局部怕冷等;另外一种是周围神经病变以后对其所支配的靶组织器官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后所产生的病症。有周围神经分布的部位,都适合此理论套用。

【作者心语】

该理论涉及病症之多,远远超越我个人能力所想象,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通过此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并由此可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效果非常显著。也可对二千多年中华魁宝中医经络学说用现代医学科学进行阐明。该理论是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规律性总结,完全属于个人的诊治设想。本人在基层工作,因各方面条件限制,尽自己微薄能力,只为提供参考,错误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

敬请关注作者的相关文章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36831133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体系】

01 《人类常见慢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

01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

02 《疼痛的发生机制探讨与特殊意义》

03 《炎症反应与周围神经的特殊关系》(含无菌性炎症产生的机制探讨)

04 《痛性水肿的机制探讨和处理方法》

05 《周围神经病变诸多起因与原理》

06 《压痛的产生机制探讨和临床意义》

07 《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

08 《放射性疼痛的发生机理探讨》

09 《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针灸作用原理探讨》

10 《针刀的作用原理探讨》

11 《周围神经病变及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探讨》

12 《运动健身的主要作用原理探讨》

12 《气功八段锦的健身作用原理探讨》(运动健身的主要作用原理探讨)

13 《亚健康的罪魁祸首——周围神经病变》

14 《神经松解剥离手法的诸多优越性》

15 《过量摄入酒精对人体的严重危害性(特别是被忽视的周围神经系统)》

16 《周围神经松解手法及神奇的防治效果》

17 《针尖触碰神经干支时为何不会发生强烈疼痛》

18 《疼痛的总体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

19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体征的真正含义》

20 《半夜腰痛症状发生的机制探讨与治疗》

2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探讨及早期治疗》

22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进展》

23 《椎间盘退变与腰腿疼痛的临床分析》

24 《心绞痛不是因缺血而引起》

25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元凶——周围神经慢性病变》

26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

27 《臂丛神经病变与肩臂疼痛》

28 《脊椎椎间盘及下肢骨关节的退变机制探讨》

29 《网球肘的主要病因探讨及治疗》

30 《缺血并不是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

31 《慢性头痛的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进展》

32 《腹后壁神经病变与急慢性腹痛》

33 《痤疮新的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进展》

34 《腓肠肌痉挛机制探讨与特效治疗》

35 《颈椎病的病因病症分析》

36 《颈椎病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37 《梨状肌综合征机制探讨与治疗》

38 《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39 《颈肩背疼痛的机理探讨与治疗思路》

40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是错误的命题》

41 《腹后壁神经松解是治疗腰腿疼痛疾病最关键位置和方法》

42 《影响心电图(心传导系统)的三个主要因素》

4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因很可能是臀上皮神经病变》

44 《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何呈伸不直的“O”型腿》

45 《软组织痛性粘连的机制探讨与治疗分析》

46 《颈性眩晕的机制探讨与三步到位特效治疗》

47 《 致痛物质来源与未来的真正止痛剂》

48 《顽固性呃逆的机制探讨与特效治疗》

49 《妇女慢性盆腔疼痛的罪魁祸首——周围神经病变》

50 《人未老腿先老折射出来的是健康问题 》

51 《经络是巧遇和偏离了的周围神经系统 》

52 《实践效果证明整脊手法对脊神经、交感神经影响甚微》

53 《神经系统异常可能是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

54 《胸锁乳突肌综合征的命题成立与临床意义》

55 《推拿人颈肩臂职业劳损与防治》

56 《癌性疼痛分析与控制对策》

57 《婴幼儿的灵丹妙药——维生素D3》

58 《急性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原理探讨与治疗思路》

59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扭伤分析与治疗应对》

60 《颈椎病的分型探讨》

61 《神经根性水肿采用甘露醇脱水可能存在原则性错误》

62 《阴阳五行哲理充当医理是导致中医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63 《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要原因》

64 《打鼾产生原理可能为蝴蝶效应》

65 《睡眠瘫痪症(鬼压床)的机制探讨》

66 《偏身疼痛综合征》

67 《大脑皮层在睡眠状态时容易发生呼吸运动异常》

68 《做梦的基本原理与生理意义探讨》

69 《睡眠—呼吸运动意外性猝死》

70 《镇静催眠等中枢抑制性药物容易诱发猝死的可能性探讨》

71 《周围神经抽搐损伤性疼痛》

72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探讨拔罐的作用原理》

73 《骨科外固定后遗症主要原因分析与处理》

74 《急性髂腰肌扭伤原理探讨与治疗》

75 《肌肉、韧带劳损可能是个错误的概念》

76 《周围神经病变与常见皮肤疾病》

77 《周围神经病变粘连综合征》

78 《周围神经病变粘连综合征与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79 《神经松动术与周围神经病变粘连综合征》

80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规律性》

81 《周围神经-软组织的强力粘合剂》

82 《上眼皮与诱导睡眠的探讨》

83 《睡眠障碍的机制探讨》

84 《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探讨与防治》

85 《原发性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的同步关系》

86 《妊娠高血压的机制探讨》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9-01-20 10:45 浏览 : 3540 回复 : 0
  • 投票
  • 收藏 2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浙江人ss 编辑于 2019-01-20 12:17
  • • 考研初试成绩即将公布,你有什么想说的?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