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消化内科

关注今日:6 | 主题:388886
论坛首页  >  消化内科讨论版   >  消化内镜/介入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原创】单人肠镜:一场精细的肉搏!

  • 查看全部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穿鞋的赤脚医生
穿鞋的赤脚医生
急诊科
铁杆站友

  • 23
    积分
  • 1144
    得票
  • 798
    丁当
  • +1 积分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6年零263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右旋,上翘,拉镜”,循着固定的套路,胃镜就这样轻松地将十二指肠降部搞掂,且屡试不爽,要是肠镜也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就好了,有吗?带着这个问题,我看了很多的书,从陈星的《结肠镜单人操作与技巧》,到工藤的《结肠镜插入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然而,没有一本书是我想要的《葵花宝典》,这些书高深莫测,大道理充斥其中,更象是武艺超群的高手在切磋技艺,全然不顾入门弟子的困惑与茫然。
一边做,一边细心体会,发现肠镜与胃镜有很大的不同,并不能共通,在肠镜做得很溜的时候,窃以为胃镜变得更小儿科,尝试在做胃镜时运用一些肠镜操作的理念,却发现采用“循腔进镜”的方法并不能顺利到达降部,胃镜还是按套路来得爽快。
如果说,做胃镜象是打一场全面战争,高瞻远瞩,运畴帷幄,按套路排兵布阵是取胜的关键,那么,单人肠镜则象是一场近距离肉搏,你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与怎样的敌人不期而遇,永远无法按套路出拳。
其实不然,它同样有它的套路,只不过在更细的细部,我想说,单人肠镜其实是一场精细的肉搏!下面谈谈个人拙见。
*《寻腔篇》
先说一说几乎所有的参考书都提到的大道理:循腔进镜。
要循腔先得寻腔,肠镜最大的难点在于时刻保持舒适的镜头感,或者说视感,想要通过一个弯道,首先得靠近它,又不能靠得太近,太近视野就糊了,糊了千万别幻想通过操作部糊乱折腾腔会自动跳出来,这样做往往无济于事,还有穿孔的风险,退镜寻腔才是明智的选择,有时过一道弯,我们要反复靠近、糊了、退镜寻腔、靠近…总之,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寻腔,寻腔贯穿于操作的始末,所以,学会怎样又快又准地寻找到腔,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豁然开朗,寻腔的第一步是退镜,肠壁就在镜头附近,我们只需将镜头轻轻拉离肠壁,达到镜头能清晰成像的焦距,腔就出来了。
道理似乎很简单,然而实际操作中我们都曾有这样的经历,一直在退镜,屏幕上的糊影一直在朝一个方向滑行,腔却一直出不来。
一台显微镜要观察一块玻片,通过不断上下调整镜头位置,一定能清晰地聚焦,前提是作为参照物的玻片必须不动,手握一台单反,要对前方不断移动的物体成功聚焦,谈何容易!
所以,要想尽快地找到腔,必须保持屏幕中模糊的影像不动,当发现影像向一侧滑行,必须通过操作部或左右旋镜的方法阻止它的滑动,基本保持固定,再退镜,慢慢的,一根血管将显影,别让这根血管逃离你的视线,继续退镜,腔就出来了。
要保持屏幕影像不动,就必须有随时将屏幕边上的任意一点移动至屏幕正中央的能力,且不容半秒迟疑,正因如此,如果说胃镜的难度系数是1.0,那肠镜的难度系数应该是2.5左右。要达到自由控制镜身前端的境界,无它,唯手熟尔。
肠镜操作中,别因为它是一张糊了的影像,或是一根小小的血管,就忽略了它,当我们反复进退,摸清了腔的大致方向,此时我们正需要腔附近的这些模糊的影像或者细小的血管来作为参照物,不论镜身如何旋转或进退,腔始终了然于心,从而控制镜身行进于正确的方向。
所以说,这是一场精细的肉搏。
(未完待续)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4-05-10 17:16 浏览 : 99319 回复 : 278
  • 投票 219
  • 收藏 1149
  • 打赏 17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lq66240 编辑于 2018-02-05 20:31
  • • 2021年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病例讨论(上海市东方医院提供,1.27揭秘)
楼主 穿鞋的赤脚医生
穿鞋的赤脚医生
急诊科
铁杆站友

  • 23
    积分
  • 1144
    得票
  • 798
    丁当
    热
  • 5楼
*《拉镜篇》
开篇之前,总感觉有点辞不达意,遂在此对上一篇作一个补充说明,掌握正确的寻腔方法只是为了:用最短的退镜距离和最短的时间找到腔的方向。设想一下,在一个又暗又弯的隧道中,你好不容易走到了它的中点,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又碰壁了,你尝试撤退以求辨明行进的方向,如果没有掌握上述所说的寻腔技巧,你需要退出很长一段路方才辨明进一步的方向,结果腔是出现了,发现自已也退回到了隧道口,之前的努力统统白废,遂进了出,出了进,如此反复,上级医师有点看不下去,开始戴手套准备接手…掌握正确的寻腔技巧,可让我们仍然逗留在隧道中心附近,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前行的方向。
接下来说一说另一个几乎所有的参考书都提到的大道理:取直镜身。取直镜身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拉镜。
与寻腔一样,最悲催的拉镜莫过于:好不容易过了脾曲,一拉却拉回到了肛门口!解放前啊,此时如果患者再弱弱地问一句:大哥,做完了是吗?绝对会让你崩溃。
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到了什么地方拉镜才是合适的?
首先得从概念说起,取直镜身的精髓在于:尽可能用最短的镜身达到最深的纵深,尽量避免肠管被延伸。这一点也是单操与双操最大的区别,双操是直筒筒的插入,无视肠管是否被延展,而单操则更多是运用镜身的摆动与旋转前行,尽量不直入。
基于此,当你向高手打探关于拉镜时机的问题时,他们常常很玄乎告诉你:拉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当初老师也是这么对我说的,当时我觉得他特装B),做多了之后就发现确实如此,镜身是如此的宝贵,每进一点,都得想方设法退出一点镜身,退一点,再退一点,如果屏幕上画面没有后退,说明自己成功地节省了镜身,哪怕是一点点,尤其是每过一道弯之后最好都得尝试拉镜,因为此时的拉镜更为奏效,慢慢的将会发现,到了后半程,拉镜不但不退,反而前进。
有时乙状结肠过得异常的顺利,脾曲之后却越走越艰难,大多是因为前半段没有时刻想到要取直镜身而成袢。补救的方法是:上翘镜头+边右旋+边退镜,上翘镜头是为形成勾拉住肠管的支点,此时镜面是糊的,象前面所说的寻腔退镜一样,仔细观察糊像的移动情况,如果糊像不怎么移动而可镜身不断地退出,说明自已成功了,边旋边退,会感觉镜身稍紧之后突然松解,镜身自行挤出,而画面丝毫不退或只退出少许,此时镜身常会在体外形成一袢,则拉镜成功。拉镜时如画面挂不住,随镜身退而退,则拉镜容易失败,退回原点。拉镜是时右旋还是左旋并无定论(将横结肠拉直有时就需要左旋),朝何方边旋边退又能挂住画面是关键,而镜身越拉越紧,丝毫没有松解的趋势,病人嗷嗷大叫,也提示拉镜方向不对,需立即终止,切不可用蛮力。拉镜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个人拙见,请高手指正。
(未完待续)
2014-05-10 21:21
  • 投票 24
  • 收藏 24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浙一咋了??爆炸了???
楼主 穿鞋的赤脚医生
穿鞋的赤脚医生
急诊科
铁杆站友

  • 23
    积分
  • 1144
    得票
  • 798
    丁当
    热
  • 8楼
*《握持篇》
开篇之前先来说一说我们初学者与熟练者的差距到底在哪,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总是将精力停留在当前的画面上(注:屏幕显示的影像,暂且称之谓画面),努力尝试通过,通过之后迎来另一幅全新的画面,继续在新的画面上寻腔以求到达下一个画面,这样做使得行进非常缓慢,不够连贯。为什么高手就能做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呢,因为他们并不关注当前的画面,他们关注的是画面的深后,就象一台单反,聚集于更深的景深之时,眼前的景物即被虚化。画面的深后才是值得关注的,因为那里隐藏着腔的走向,所谓腔在心中,其实就是他们早已在上一幅画面中牢牢记住了下一步腔的走向。
这就好比开车,新手的精力总是停留在车内,满脑子的刹车、油门、档位、方向盘,而熟手早已抽身于车外,关注的是前方路面的状况和前行的方向,何时加油、何时刹车已浑然不觉。
作为初学者,当我们连当前的画面都应付不过来,就别幻想能分心于画面的深后,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烦恼,熟练之后一切水到渠成,但在操练过程中时刻保持这样的意识将有助于提高。
既然不能大跃进,那就脚踏实地,做我们该做的事吧,当务之急是应付好当前的画面。
从画面的稳定性可以判断一个人肠镜水平的高低,新手做镜子画面非常的晃,做一例下来除了手酸,还把自已给晃晕了,而高手的画面则十分的干净,一例漂亮的肠镜是多一个动作,少一个动作不少,所以得沉住气,全神贯注,减少无谓的动作,保持画面的稳定性,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取悦于坐在显示器前的上级医师,这样做的目的是逼迫自已尽快的掌握正确的握持,因为轻松进镜离不开正确的握持。
如果你经常使出吃奶的力气旋镜,甚至身体都跟着扭曲,却达不到自已想要的旋转弧度,如果你经常因手酸而中止操作,好好反思一下你的握持,因为问题就出在这。
正确的握持可以让我们用最小的手劲及旋转弧度达到自已想要的角度,讲究一巧劲,四两拨千斤,而非蛮力,正因如此,经常可见娇小柔弱的女同胞将单操玩得虎虎生风,如果握持不当,纵然你有最邪恶、最粗壮的右手也无济于事!
握持的位置大家都可能在参考书上看到过,最佳的握持点在距离肛门20-30cm左右的地方,从此处发力,以肛门为支点,可很好地将力量传递到镜身前端。
握持的姿势或者说手形最为重要,要点是镜身不能因握持而形成角度(握持前镜身+握持段+握持后镜身=一条直线),尤其在用力旋转时,将镜身握得最牢的方式是平握拳,但平握拳与旋转轴近乎垂直,在旋转时一定会将镜身扭成S形角度,手上大部分的力量因这个角度被切变分解,只剩极少的力量被传递至前端,这就是为什么使出吃奶的劲也旋不了多少角度的原因。
(赶回医院抢救病人,待续)
2014-05-11 22:51
  • 投票 26
  • 收藏 23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新冠疫苗十问十答,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楼主 穿鞋的赤脚医生
穿鞋的赤脚医生
急诊科
铁杆站友

  • 23
    积分
  • 1144
    得票
  • 798
    丁当
    热
  • 10楼
? 上一次提到握持的手形,只可惜无图无真相,这么说吧,正确的手形就象在撑一把伞,将前臂与伞柄基本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手部旋转180度,雨伞也会跟着旋转180度,不打半点折扣,此时的手形就是正确的,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不象平拳时成一平面,而是呈阶梯状。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持撑伞手形,没有绝对正确的手形,全在于个人习惯,原则是:一、这种手形可以让自己更容易握牢镜身。二、能保证旋转的中轴与镜身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只有这样旋转的幅度才不会衰减。
如果从一开始就维持一种错误的手形,因为轴己偏移,此后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再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操作中,我们的右手经常要大力右旋,除了要持续对抗来自镜身的回旋力,还要负责向前推进(在此也建议初学时务必注意充分润滑镜身以尽量缓解右手进镜的压力,专心应付旋镜),为保证画面不晃还要求力道持续、均衡和稳定,这就对握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正确的握持事关全局,重要性胜过寻腔与拉镜,在平日操作中时刻注意保持画面的稳定性,有助于尽快地找到正确的握持手法,不久你会发现自己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待续)
2014-05-12 21:47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投票 22
  • 收藏 24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综合医院全科门诊中乏力患者特征及就诊原因分析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