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言语治疗师岗位资质认定考核专家论证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燕铁斌教授、承办方领导黄昭鸣教授、ST学组组长汪洁主任分别为本次会议致辞。之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分别介绍了美国、香港以及台湾ST认证情况,以供借鉴。美国北卡中央大学终身教授、ASHA(美国言语听力协会)国际事务理事郝建萍与各位专家分享了ASHA的认证程序与标准,并结合中国大陆实际情况,建议目前ST最低学历要求为大专,五年后可提高为大学本科,十年之后则要求为ST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月裳教授介绍了香港地区ST/SLP认证情况,并表示与国际接轨是势在必行,但是短期而言,结合大陆实际情况,应该敞开胸怀,ST的岗位资质认证应向各领域从事ST工作的言语治疗师全面开放,岗位资质审查应侧重临床技能,即实际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教授则紧密围绕着大陆目前言语障碍患者的需求及现状、从事言语治疗工作者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非医疗系统ST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中必要性体现:(1)我国目前言语障碍患者人群庞大,而言语治疗师人均配比缺口巨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但是目前开设言语治疗师培养工作的大部分机构在高等教育院校;(2)目前我国有近2000多家非医疗机构,在提供专业的言语治疗服务,为言语障碍患者的康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T的认证应该注重能力,而非限定医疗机构,以免将大量能够提供言语康复服务的人员排除在外。
可行性则体现在:(1)根据2012年国家部委发布的文件精神,要在全国100所高等院校中开设双师型人才培养,其中包括教育康复人才的培养;(2)华东师范大学作为第一个开设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专业的学科,2013年又首创教育康复专业,同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目前人才培养的课程已经实现与国际接轨,学科基础深厚扎实。因此,建议在ST岗位资质认证对象问题上,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紧密围绕患者的需求,对非医疗系统从事言语治疗工作者敞开胸怀,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国家人人享有康复的梦想。
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孙喜斌教授结合助听器验配师职业申报的过程畅谈制定言语治疗师认证标准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岗位培训教材的编写、以及题库的建立上。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言语语言病理学及脑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立群教授介绍了台湾言语治疗师认证的情况,同样给大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孙喜斌教授结合助听器验配师职业申报的过程畅谈制定言语治疗师认证标准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岗位培训教材的编写、以及题库的建立上。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言语语言病理学及脑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立群教授介绍了台湾言语治疗师认证的情况,同样给大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各位专家的汇报结束后,与会代表紧密地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1)谁来认定ST?(2)ST岗位资质认定对象是谁?。会议最后经过投票的方式,达成共识:(1)言语语言治疗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言语治疗师岗位资质认证专家应包括来自各个与言语治疗相关行业的专家代表。(2)言语治疗师岗位资质认证对象应该“英雄不论出身”,应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残联、民政等系统从事言语治疗工作的所有人员。目前学历可以放低至大专毕业及以上,同时本次大会也提出,虽不论出身,但是资质审查必须严格把关、统一标准培训,以期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44位专家,投票结果如下:
1. ST岗位资质认证对象所来自的领域应包括(可多项选择):
A. 卫生系统(44,100%)
B. 高校系统(44,100%)
C. 残联系统(44,100%)
D. 民政系统(44,100%)
E. 特教系统(44,100%)
2. ST考核专家委员会成员所来自的领域应包括(可多项选择):
A. 卫生系统(44,100%)
B. 高校系统(43,97.7%)
C. 残联系统(40,90.9%)
D. 民政系统(38,86.4%)
E. 特教系统(39,88.6%)
会议最后,言语治疗师学组组长汪洁主任对大会调查报告进行总结,她表示各专家意见基本统一,希望燕铁斌教授向上级领导反映相关情况。最后,燕铁斌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共达成三个共识,其一,ST认证一定要做;其二,结合国际发展趋势,ST不能仅由一个专业领域来承担,必须将大门向相关体系敞开,但各自的权重需要进行审慎配比;第三,全国各领域ST相关专家热情投入、紧密团结,发展势头很好,将尽快将此次会议讨论结果向总会汇报,力争得到总会的进一步指导,使ST岗位资质认证能顺利进行。总的来说,ST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有中国特色。
中国ST岗位资质认证是中国言语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次会议将对我国的言语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