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临床扑翼样震颤一例心得
患者,女,63岁,结肠癌多发转移(肝转移、肺转移)。入院前,于上级医院即确诊。曾行化疗,未行手术治疗。查体: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粘膜黄染,全身无出血点、蜘蛛痣,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高度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液波震颤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入院4天,发生昏迷,呼之不应,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球向上斜视,偶有眼球自主运动,心脏听诊无异常,呼吸节律正常,18-20次/分,无吸气三凹征,肺部偶有干啰音,腹查体同前。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以双足面为著。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出现扑翼样震颤。
临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扑翼样震颤的病患。扑翼样震颤是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腕关节时,腕关节突然屈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鸟的翅膀在扇动,故称扑翼样震颤。多见于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昏迷以及尿毒症等;也见于呼吸衰竭时肺性脑病。
鉴别诊断:本体征常与抽搐鉴别: 抽搐是不随意运动的表现,是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现象,表现为横纹肌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惊厥,强直性痉挛,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动,扭转痉挛, 肌束颤动, 习惯性抽搐。
入院查体患者精神差,但智力、记忆力、定向力均正常。结肠癌在本病人死亡中,是根本原因。但是有原发恶性肿瘤导致的转移灶严重功能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而导致了肝性脑病。本病人入院4天即死亡,肝性脑病从前驱期、昏迷前期、昏迷期迅速进展至第4期——昏睡期,而进入3-4期,病人的存活率即为约30%.很多青年医师总是错误的认为,肝病多为慢性进展,治疗无非是保肝、营养支持、防止自发性腹膜炎等等。由本病人的病情迅速发展,进而死亡,我们可以看到,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是爆发性肝衰竭是十分凶险的。应及时给予积极全面治疗。
关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方案,大家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也都是烂熟于心。具体到这个病人,我有几点感触很深和大家分享一下:
(1)关于确认并去除肝性脑病诱因: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后可发展成肝性脑病,积极止血、纠正贫血、清除肠道积他如积极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消除便秘、限制蛋白饮食、改善肾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控制肝性脑病的发展。在病人入院第3天夜里,及第4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多种止血药物联合应用,是合理的。
(2)关于营养支持:控血等可以制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控制总热能和蛋白质摄入,减少体内代谢氨的产生。一般给予高糖、富维生素、低蛋白、适量热能少渣半流食或鼻饲流食。并根据临床症状、血氨水平、氨基酸检测等及时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我院有乳果糖,可给病人口服,减少NH3的形成并抑制氨的吸收。
(3)关于医学人文:我国现代外科医学的创始人裘法祖,早年留学德国。他第一次获得行医资格时,十分激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位中年妇女进行了开腹手术。但手术后没几天,那位中年妇女就去世了。医院在进行解剖后发现,患者的死因是感染所致,与裘法祖的手术没有任何关系,裘法祖的手术还是很成功的。但裘法祖的德国老师,碰到裘法祖后,对他轻轻说了一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就这么一句话,却让裘法祖振聋发聩,直到今天,已经92岁高龄的裘老仍不能忘怀。正是简单的一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让裘法祖领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高学历、高风险的投入,换来的是高强度工作的回报,我们也能理解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医生确实有自己的困难。但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成为漠视患者生命的借口。希望每位刚步入医学殿堂的青年医师在为患者开刀时,在为患者开处方时,在为患者开检查单时,能想起裘老一生铭记的那句话:“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空空的病床,那曾是一个鲜活生命最后的栖所。当生命离去,等待她的是真正的“冰火两重天”。但愿她还记得,这群年轻的医生、护士们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坚守,和对生命无条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