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blog

关注今日:0 | 主题:199749
论坛首页  >  丁香园BLOG   >  BLOG生活
  • 发帖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无可奈何花落去(回忆录)

  • 查看全部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报福音的人
报福音的人
常驻站友

  • 1
    积分
  • 0
    得票
  • 25
    丁当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10年零173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想了许久,决定在此开一贴,记录我的过去。

所谓回忆录,不过是生命中的点滴。人活这一辈子,实在短暂,欢乐也好,悲伤也好,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比起浩瀚的宇宙,人显得是那样的渺小。

即然如此,开此贴,尽量多记录些我生命中重要的一些人,一些事。

一 童年最好的水果--杏

我对童年的记忆很是模糊。我出生在东北辽宁的老哈河边。我的出生地,我至今也没有去过。因为,那个地方,并不是我的老家,只是父亲当时在那里工作,母亲随父亲一起生活。所以,那个小镇(当时是一个公社)并没有我的直系亲属。在我大约三岁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政治运动,名字叫“号召家属还乡”。于是,我的母亲就带着四个孩子,回到了我的老家,也就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我爷爷奶奶,叔叔们生活的地方(我简称为SJ)。后来,我一直把这里当成我的老家。

我在这里生活,直到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关于童年的记忆很少。母亲总是说我小时候很“民”,在东北我的家乡,说这个孩子“民”,含义就是比较笨,记事比较晚,发育较晚。我从小就胆小。在我之前,母亲先后生了大姐,大哥,二姐。我在家排老四,是父母的宝贝。所以,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大姐还总是背着我出去,不让我自己走路。

关于我的童年,我记忆较深的就是奶奶家杏树。从春天杏树开花的那天起,我就跟二叔家的同年出生的弟弟,天天望着那杏树流口水。小的时候,因为我们家是从外地搬回老家,无意中,多分走了爷爷奶奶家的地来盖房子,所以,在家族里,我们家是不太受欢迎的。这一点从我懂事的时候,我就深有体会。

于是,妈妈不太充许我们到奶奶家去玩。因为,那个时候,爷爷奶奶家的生活要远远好过我们,二叔家的生活在我们当地最红火的,二叔是个栽缝,七里八乡,做衣服远近闻名。所以,二叔家的生活早早就比多数人家要好很多。

从小,我从母亲那里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可穷,但志不可短”的道理。

于是,小时候,在奶奶家杏熟的时候,基本上我是一棵都吃不到的。反倒是我家东院的一个我叫姑姥姥的邻居家,每年到了杏熟的时候,都会给我们送一些让我和哥姐们解解馋。

童年里,每年的水果就是几个杏,所以,多年以来,不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见到有杏,我一般都要买上一些。

遗憾的是,我大学毕业以后,来到了南方,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几年。南方的水果虽然很多,可是,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杏,永远是最好吃的水果。

不光我爱吃杏,哥姐们也一样爱吃。那是我们小时候唯一的水果。我家院子不大,妈妈为了多种些菜和玉米,舍不得栽杏树。还有,种一杏树,要几年才能结果。并且,在杏树的周围,基本就不能种菜了。

在我的记忆里,每次我们到山上去挖野菜,经常见到在田里长出来的小杏树。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小杏树移到家里后院,偷偷地栽到菜地里。夏天的时候,小杏树刚长大一点点,就会被母亲除掉。我们当时无法理解,现在才知,那个时候,人吃饭都是问题,妈妈哪能计划找块空地给我们栽杏树呢。

后来,有一年,妈妈恨恨心,终于同意在自家院子的最东北角栽两棵杏树。姐姐和哥哥,还有我,我们高兴极了,好象终于在小伙伴面前,可以跟人家平起平坐了,于是就开始精心给它浇水,盼望它能早日结杏。可是,就在它开始结杏的那一年,我家又搬走了。于是,在小朋友面前,随便地吃自己家的杏那种可以炫耀的生活,我一直没有体验过。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记得那年秋天,二姐的班里有一个叫潘文莉的同学,她家里有一棵村里有名的“秋白杏”杏树。这种杏树属于晚熟品种,别的杏树都没有杏的时候,它结的杏才熟。二姐的这个同学,有一次从家里给二姐拿了几个杏,二姐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舍不得吃,拿回家给我。这个记忆,在我的大脑深处一直保留到今天。所以,在后来,当我们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以后,二姐的生活几次遇到突发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二姐那个时候自己舍不得自己吃、一定要留给我的那几个杏。

几天前,二姐突然给我电话,说想我了。放下电话,内心很难受。现在,谁也不会缺吃少渴。可是,人与人之间,却经常觉得少了些什么?

倒底少了些什么呢?少了童年的杏了。这种兄弟姐妹之间的“悌”,现在的80后,90后,不知能否体会。

多年以后,我跟姐姐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接受的教育不同,接受的信息不同,对一些事情的世界观可能也略有差异。可是,永远不变是,是那份亲人间的爱,那流动在彼此心灵的浓浓的有着共同基因的血液。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0-08-07 22:47 浏览 : 4263 回复 : 42
  • 收藏 4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报福音的人 编辑于 2011-04-15 20:33
  • • 一个难遇合的小伤口,阻碍伤口愈合原因您看到了吗?(已出答案)
楼主 报福音的人
报福音的人
常驻站友

  • 1
    积分
  • 0
    得票
  • 25
    丁当
  • 2楼
二、我的爷爷

爷爷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不停地劳作。
妈妈年轻的时候,因在村中美貌,被爷爷选为儿媳,所以妈妈刚过门的时候,爷爷对我母亲跟女儿差不多。在老一代的爷奶辈人的口中,听到不少爷爷奶奶如何疼爱我母亲的事情。可是,后来,因为一些家庭锁事,我母亲与爷奶的关系并不太好。

从我记事开始,爷奶对我总是很冷淡。我的爸爸有三个兄弟,我爸爸是老大,我还有两个叔叔。本来还有一个姑姑,可是,姑姑还未出嫁就离开了人世。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在生产队做豆腐,他不去田里跟一般的农民去劳作。后来,听我父亲讲,我爷爷从年轻时起就不是一个很本份的农民。在土改以前,他是全村的财梁,那时的村相当于现在的几个乡大。爷爷的珠算打得相当好。爷爷的哥哥,听说是会用珠算开方的。后来,解放后,爷爷不能到处贩卖东西,就在生产队做豆腐,也算是在农村生产队里,有点点技术含量的上等活计。

我上小学一年级以前,生活在爷爷家的后院。那时,爷爷家在我们前院,据说是我太爷留给我爷的五间大草房。西面的两间住着二叔一家,东面三间是老叔和爷奶住对面屋。因母亲不太让我去爷奶家玩,所以,我极少到爷爷跟前。

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二叔家的弟弟LG是同一年上小学,我和LG弟弟上学前,爷爷给了我和他每人一个文具盒,一支圆珠笔。这是我记事以来,唯一从爷爷那里得到的礼物。一年级,我只是在老家上了半年,秋天的时候,我家就搬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离爷爷家(三家)约16华里。

从那以后,我只是个别寒暑假回去,多数是住在二叔家,因二叔家有和我同年出生的弟弟。也比较少在爷奶家吃饭。但是,后来,随着我慢慢懂事,我还是能体会到爷爷对我的疼爱。再后来,就是分田单干了,爷爷和奶奶分的地,由二叔和老叔两家分担,收成也是分成的关系。所以,晚年的时候,爷爷自己在家做豆腐,补贴自己的家用,日子也算是过得去。

我一生对爷爷的感情,是随着我长大以后。记得在外面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每到过年过节,父亲都会强行带着我回老家见爷奶,给爷奶带去小小的过年过节的礼物。在孝敬老人这方面,我的父亲做得很好。这给我儿时很深的印象。

后来,当我的姐姐和哥哥结婚的时候,爷爷都会为姐姐和哥哥的婚事准备干豆腐和大豆腐,以表长辈的一点意思。我这个时候,才慢慢有了发自内心的对爷爷的敬重和爱。

遗憾的是,我93年大学毕业后来南方工作。工作第一年,没有钱,回不了家。第二年,爷爷就离开了人世。我带着我新婚的太太回老家的时候,竟然是给老人烧周年。那种心情,无法形容。

关于我的爷爷,我的记忆就是勤劳,聪明,能干。但是,在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方面,爷爷处理得并不好。他跟三个儿媳,个个关系都不好。搞得三个儿媳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团结起来对付他。

爷爷去世的时候,按我们东北的习俗,要由死者的女儿怀抱一个小瓷罐,这是孝女的向征,也是死者儿女双全的象征。可是,爷爷没有女儿,这个小瓷罐是由我母亲来完成的。我也从我母亲的身上,学到了对老人的宽容。
2010-08-11 10:3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突发!传闻浙一有人投炸弹了,4人受伤
楼主 报福音的人
报福音的人
常驻站友

  • 1
    积分
  • 0
    得票
  • 25
    丁当
  • 3楼
三、我的奶奶

奶奶出生在农村里一个殷实的小康家庭。奶奶的父母开各种手工作坊,自家开私塾,所以,我奶奶是读过私塾的。

奶奶读过一些古书。在我小学前在老家生活的时候,我的记忆里,就是奶奶跟一般的农村老太太不一样,她不太爱跟其它的老太太唠家常,不爱跟人扯东扯西。只要把家务做完,她就会戴上眼镜,哼哼呀呀地诵读古书,象唱歌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我第一次是从奶奶的口中听到的。

奶奶在她生活的环境中的同龄人中,一定是很孤独的。我上小学前一年,姑姑因家务锁事,喝了农药,离开了人世。姑姑出殡的那天中午,家里人几乎没有一个有心思吃饭,可是,奶奶却独自坐在炕上,安安静静地吃饭。别人问她,你独生女儿死了,你哪有心思吃饭呢?奶奶的回答是:“活人想死人,傻狗撵飞禽”。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暂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对与错,但是,奶奶能在70年代初的东北农村,有这样不同寻常的举动,把生与死看得这样开,足以让我刮目相看。

总之,奶奶在我看来,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奶奶跟爷爷不同,奶奶一生没有什么仇敌,凡事都不太记在心上。豁达,宽厚,没有哪一个儿媳对她有什么出格的意见。我小的时候,也常常和二叔家的弟弟一起跟在奶奶的身后,跟奶奶一起到自家的菜园子里摘菜,除草,有时,我和弟弟也经常捉弄奶奶。比如偷偷地往奶奶的头上插一朵窝瓜花。奶奶从不去拿下来,有时,她明明知道我们给她戴上了窝瓜花,她只是笑笑,自得其乐。

在我们的家族中,奶奶跟爷爷不同。奶奶跟任何人都没有什么过节。爷爷去世后的第二年,奶奶也离开了我们。爷奶都是近九十岁才离开我们的。
2010-08-11 10:47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2021年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病例讨论(东方医院提供,1.27线上讨论揭秘)
楼主 报福音的人
报福音的人
常驻站友

  • 1
    积分
  • 0
    得票
  • 25
    丁当
  • 4楼
四、我的姥姥

姥姥十七岁结婚,十八岁生下舅舅,二十岁,刚怀上我母亲的时候,姥爷就去世了。后来,姥姥一直守寡。姥姥在农村妇女里,是非常能干的。解放后,姥姥一直是生产队里的队长。在村里是红人。姥姥的性格很刚烈,为人直爽。姥姥跟奶奶大不一样。奶奶是天天沉浸在书里,姥姥说奶奶是书呆子,懂书上的多,现实中会做的少。而姥姥就大不一样。她率领全生产队的社员,经常在左右村子里,把生产搞得有声有色。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姥姥家离我爷爷家虽然只有两华里,但是,姥姥所在的生产队是很富有的。那个时候,是记工分,叫分值多少多少。爷爷所在的生产队也是分值七分钱的话,姥姥的生产队,差不多是一块钱。差距就有这么大。

所以,没有上小学以前,我都是极愿意去姥姥家的。因为一来姥姥疼爱我们,二来,姥姥在那个生产队威望极高,我们来到姥姥家,前院后院,不管哪家做点啥好吃的,都会把我叫去。姥姥在她的生产队,当队长,一直当到六十岁。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姥姥的性格外向,轻意不服输。

对于农村里的家庭矛盾,姥姥极少管,但是,只是她出面,基本上,打架的双方,或炒嘴的双方都会立刻停下来。

姥姥在分田单干前就离开了人世。在生产队集体生产的那个年代,姥姥是村里很多人眼里的近乎英雄的人物。只是,姥姥在六十岁那年,去了一趟黑龙江,回来后,身体就不行了,哮喘,再也不能下田劳动了,没过几年,姥姥在六十多就离开了人世。
2010-08-11 11:00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快问快答:为什么哮喘控制维持至少3个月才可考虑降级治疗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