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众花渐欲迷人眼——血流动力学监测:CO? CCO? PiCCO? NICO? Vigileo?

----------------------------------------------------------------------------
目前ICU临床常用的监测手段是Swan-Ganz漂浮导管、PiCCO(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技术和NICOR技术(见下表)。此外,目前还有一种微创CCO监测系统(Edwards公司Vigileo®/FloTrac系统),可以只利用“动脉波形分析”原理进行连续心排量监测并通过每搏量变异度指导容量治疗。与PiCCO相比虽然创伤更小而且不需要温度稀释法校正CO,但其计算公式中的“血管常数(χ)”是根据普通人群人口统计学资料得出的,目前还没有在小婴儿、心血管外科术后的大规模应用资料。这三种方法各有特点,但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结构复杂(各水平都可能存在体-肺分流)并且许多矫治手术的心内结构重建设计与常态不同,因此在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评估循环状态似乎PiCCO监测更为方便可靠,但对于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判断仍是超声心动图最为直观。需要注意的是无论M型超声还是二维Simpson法测量EF值的计算公式都是基于“左心室排空率”,但对于心室水平存在分流或者流出道重建、体肺分流等手术后的患者“左心室排空率”并不代表实际的体循环心排出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经M型超声或经食道超声(TEE)测量升主动脉窦管交界(或降主动脉)附近截面积以及收缩期平均动脉前向流速(1/2曲线下面积流速)也可以准确的获得心排血量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