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影像讨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CT影象学表现(结合具体病例和标注的CT影像片进行讲解),望其他战友继续补充

发布于 2008-08-01 · 浏览 3.4 万 · IP 山东山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6 年零 29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CT扫描是常规、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性检查手段。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CT表现大家肯定很熟练了,但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影像学表现,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呵呵!这也恰是可以体现出水平来的地方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在局部血流完全阻断后10min即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元坏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缺血区持续性缺血缺氧,十几分钟后即可导致细胞离子泵衰竭,而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如供血得不到恢复又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但脑组织的水分每增加1%,CT值才降低2.5~2.6HU,所以在脑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梗死病灶才能在CT上显示。因此,对24h内的脑梗死患者,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特别是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超早期脑梗死可以出现以下几种CT征象:

( 1)早期低密度:是脑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可发生在血流阻断后细胞毒性脑水肿期,临床伴有病变同侧Horner征,双眼凝视麻痹和早期意识状态的改变。

( 2)皮质、白质分界不清: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最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使皮层与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

( 3)豆状核和脑岛带征:CT早期表现为豆状核境界、整岛叶结构界面不清。

( 4)脑沟回、脑室和脑池的改变:压迫脑沟、蛛网膜下腔池、甚至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出现相对较晚,出现率比上述CT改变低,主要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5)大血管闭塞后,血管的密度增加(“大脑中动脉[MCA]高密度征”,也可发生在基底动脉闭塞)等。











熟练正确的认识和掌握急性脑缺血早期在CT上的征象对神经科医生和急诊科医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对没有MRI等高级影像设备的基层医院神经科医生更是意义重大。现整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和初学者战友一起共同学习一下和高年资前辈一起共同复习一下。呵呵!同时也作为自己晋入中级后的一个纪念活动吧!:)





最后编辑于 2008-08-02 · 浏览 3.4 万

133 403 3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3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