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基金申报与开题互助

关注今日:5 | 主题:169302
论坛首页  >  基金申报与开题互助版   >  专家板块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公告】征集标书中的立题依据,并欢迎点评 [精华]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overdark
overdark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

  • 101
    积分
  • 21
    得票
  • 112
    丁当
  • +1 积分
  • 183楼
赞同 xianzhong2001 的观点,继续对老收音机提一点小建议

行文生硬是个大问题,通篇都是英文式中文,无主或少宾的句子俯仰皆是,逻辑上有一些混乱。也以第一名句为例:“免疫对自我与非我抗原的区分一直被认为是免疫耐受形成的基础。目前了解到的免疫耐受形成的核心机制是胸腺中的选择”,如果改成,“过去一直认为免疫细胞对“自我”与“非我”抗原的识别是免疫耐受形成的基础,而目前了解到的免疫耐受形成的核心机制是胸腺中免疫细胞的克隆选择。似乎在形式上更易读一些。但“易读”之后,逻辑问题就显而易见了,识别自我与非我是整个免疫学的基础,说他是免疫耐受的基础自然也不错,但从研究上看,此处“一直被认为”的具体对象其实指代的是1975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中用来解释免疫耐受现象的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假说,因此在逻辑上下半句的“目前了解到的免疫耐受形成的核心机制”就应该是晚近的、形成于“克隆选择”之后的理论,而不应该还是“克隆选择”本身。

作者似乎想强调、欲验证的是后天免疫耐受的新机制,但阐述中没有微分,先天后天本来机制就有所不同,概扩到一起阐述也是产生逻辑问题的一个原因。

关于研究设计方案,要体现出可实现研究目标的直接相关性。

最后,参考文献少了7。
2009-08-01 12:45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overdark 编辑于 2009-08-01 12:48
  • • 吐槽村医委培以及寻求各位前辈同仁的帮助
wsh280
wsh280
常驻站友

  • 5
    积分
  • 25
    得票
  • 165
    丁当
  • +1 积分
  • 184楼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subsp. Pallidum,TP)1905年由法国科学家Schaudinn 与Hoffmanu发现并报告,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称之为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临床呈慢性进行性病程,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形成硬下疳。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亦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严重者在经过10~15年后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动脉瘤、脊髓痨及全身麻痹等(1)。梅毒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长效青霉素,经过正规和系统治疗后,一部分病人血清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抗体消失,临床表现为治愈,而另一部分病人血清反应素抗体降低到一定滴度时不再降低,临床称之为血清抵抗(2)(sreo-resistance)。
早期梅毒经治疗后,6个月随访如血清仍不转阴,晚期梅毒经治疗后,12个月随访如血清仍不转阴称为血清抵抗(2)。出现梅毒血清抵抗的原因,国内外均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① 用药不规范。梅毒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长效青霉素,虽然四环素、 红霉素类也属于治疗标准推荐用药, 但一般只在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并对其进行脱敏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而且该类药物治疗梅毒的疗效不如青霉素。国外有阿齐霉素治疗梅毒失败的报道(3)。国内亦有用阿齐霉素抗梅治疗后RPR长期不转阴的病例(4)。② 梅毒复发或再感染。梅毒患者的性伴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否则可能会造成再感染或复发。关于潜在的梅毒病灶,国内(5)有2例复发和再感染导致RPR长期未转阴的报道,国外有骨梅毒致血清固定的病例报道(6),有晚期潜伏梅毒和神经梅毒致血清固定的报道(7)。③生物学假阳性(biological false positive,BFP)。由梅毒螺旋体以外的其他生物性治病因子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阳性称为生物学假阳性。当梅毒患者合并麻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心脏病、HIV以及静脉吸毒时,BFP 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或终身(1)。④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抑制。Shetsiruli等(8)研究血清固定型患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时,发现T淋巴细胞总水平是降低的,而B淋巴细胞和抗原反应细胞的总水平却是升高的。Yuldashev等(9)发现34例血清固定型患者的T淋巴细胞平均水平比对照组低了28%,B淋巴细胞比对照组高了23%。二者的结果一致, 证实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抑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梅毒患者血清抵抗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可能,具体机制不明。出现血清抵抗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几种可能外,病原体本身的原因不能忽视。通过梅毒螺旋体分型,了解不同亚型与梅毒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对进一步研究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Pillay(10-12)等利用梅毒螺旋体酸性重复蛋白基因(acidic repeat protein,arp)和苍白螺旋体重复基因族(Treponema pallidun repeat,tpr)基因的异源性,采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成功地将梅毒螺旋体分成不同的基因型。arp是含有数量不等的60bp的重复序列,类似的的重复序列在问好钩端螺旋体和溶组织阿米巴的分型中已有运用(13,14)。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含有14个60bp重复序列,通过对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架分析,我们推测,它编码的蛋白存在于细胞膜,或者分泌到胞外,这与肺炎支原体重复序列编码的蛋白类似(15)。通过对临床分离的梅毒螺旋体DNA分析发现,这种重复序列从7个到21个,数量不等。根据 arp重复序列数量的多少,可以将梅毒螺旋体分为12个基因型,分别是:7,9,10,11,12,13,14,15,16,19,20和21。梅毒螺旋体基因组中tpr具有多个拷贝(10),考虑到多拷贝基因变化远大于单拷贝基因,通过对tpr基因扩增后,采用MseⅠ酶切后的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发现,存在七种不同的多态性模式,分别记为:a,b,c,d,e,f和g。结合两种分类方式可以将梅毒螺旋体分为16个不同的基因型,分别为:10b,10d,11d,12a,12g,13d,14a,14b,14c,14d,14f,15d,16d,16e,16f和20b。由于梅毒螺旋体体外培养只能通过兔睾丸传代进行,且在传代过程中往往出现毒力的消失(16),限制了对其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基因分型的确立,从基因差异的角度分析梅毒螺旋体导致的梅毒不同临床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通过对不同实验室分离的密螺旋体株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发现(17-19),密螺旋体基因作为整体出现核苷酸替换较少,且主要集中在tpr基因家族区域。比如:tpp15没有发生核苷酸替换,gpd有一个同义替换,tpF-1有一个异义替换,而arp基因在重复序列区域出现核苷酸替换就相当常见,arp基因重复序列的高频率异义核苷酸替换表明arp基因是阳性选择作用区域(20-22)。进一步研究表明arp重复序列是机体免疫反应作用的靶区域(23)。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苍白亚种和兔梅毒螺旋体)含有多种重复序列,而不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密螺旋体(品他和雅司螺旋体)只含有一种重复序列。这说明arp基因重复序列在密螺旋体的性接触传播及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就密螺旋体物种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出现的是非性接触性传播的密螺旋体,接着才是梅毒螺旋体(19)。重复序列数量的多少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由于非性接触性密螺旋体的重复序列没有产生有异义的改变,可以认为重复序列数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密螺旋体的生存。数量为14个重复序列最多,可能是含14个重复序列的梅毒螺旋体最为稳定,很少由于外界的选择而发生改变。Tpr家族有12个蛋白,根据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成三个亚族:Ⅰ(TprC、D、F、I ),II ( TprE、G、J )和III ( TprA、B、H、K、L ) 。TprK在感染兔的模型中能诱导强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用TprK 免疫可减弱感染TP后梅毒损伤的发展。TprF和TprI在TP不同株之间高度保守,且对宿主细细胞和体液免疫有很强的反应。在梅毒感染和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能诱导产生强烈的抗体反应(24)。对这些抗原的氨基末端重组多肽免疫实验表明,其对损伤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可减弱感染TP后梅毒损伤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抗原是在感染期间表达,可能在TP不完全免疫中起关键作用(25)。
2.本研究的学术思想,立论依据
众所周知,为了生存,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特性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宿主,从最初使用青霉素治疗开始,已经过了几十年。我们推测:梅毒螺旋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些非保守基因开始发生改变。其中arp基因通过改变重复序列的数量和种类,被抗生素选择出一些适应生存的菌株。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抑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tpr表达的蛋白抗原性发生改变,减弱了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性,使梅毒螺旋体更适宜在机体内长期生存。
我们根据arp和tpr对梅毒螺旋体进行基因分型,探讨不同基因型与梅毒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了解梅毒患者出现血清固定的病原学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3.本研究的特色或创新之处
本研究从病原微生物本身出发,探讨梅毒螺旋体的不同基因型与梅毒患者不同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理由如下:
(1)尽管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了引起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各种可能,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尚需深入研究。
(2)如前所述,梅毒螺旋体经过几十年的抗生素筛选,病原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做出改变,不同的基因型可能引起不同的临床转归,故值得深入研究。
(3)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的确立,主要被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其与梅毒不同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国内外研究报道,需研究加以证实。
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  Romanowski B,Sutherland R,Fick GH,et a1.Serologic response to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syphilis[J].Ann Intern Med,1991,114(12):1005—1009.
2.  龙振华.实用梅毒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256-265.
3.  Lukehart SA.Macrolide resistance in treponema pallid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eland[J].N Engl J Med,2004,351(2):154-158.
4.  杨立刚,张锡宝,钟山,等.阿齐霉素对早期梅毒的治疗效果(附14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4,4(5):771-772.
5.  侯青,孔立.梅毒患者12例治疗后血清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长期未转阴的临床分析.职业与健康,2003,19(5):126-127.
6.  Kastner RJ,Malone JL,Decker CF.Syphilitic osteitis in a patient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and concurren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J].Clin Infect Dis,1994,18(2):250—252.
7.  Dowell ME,Ross PG,Musher DM,et al.Response of latent syphilis or neurosyphilis to ceftriaxone therapy in persons 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Am J Med,1992,93(5):481-488.
8.  Shetsiruli LT,Gogebashvili NV,Toniia KS,et a1.Immunologic aspec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latent and seroresistant forms of syphilis[J].Vestn Dermatol Venero,1989,(5):55—58.
9.  Yuldashev KA,Abzoirov KM.Some immunological indicators in seroresistant syphilis[J].J Eur Acad Dennatol Venerol,2004,18(82):486.
10.  Pillay A,Liu H,Chen CY, et al.Molecular subtyping of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Sex Transm Dis,1998,25:408-414.
11.  Pillay A,Liu H,Ebrahim S,et al. Molecular typing of Treponema pallidum in South Africa:cross-section studies.J Clin Microbiol,2002,40:256-258.
12.  Sutton MY,Liu H,Steiner B,et al. Molecular subtyping of Treponema pallidum in an Arizona County with increasing syphilis morbidity:use of specimens from ulcers and blood.J Infect Dis,2001,183:1601-1606.
13.  Savio ML, Rossi C, Lusi P, Tagliabue S, Pacciarini M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rovars by PCR coupled with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 of amplified DNA. J Clin Microbiol 1994; 32:935-941.
14.  Clark CG, Diamond LS. Entamoeba histolytica: a method for isolate identification. Exp Parasitol 1993; 77:450-455.
15.  Krause CD. Mycoplasma pneumoniae cytadherence: unraveling the tie that binds. Mol Microbiol 1996; 20:247-253.
16.  Centurion-Lara A, Lafond R, Hevner K, Godornes C, Molini B,Voorhis W & Lukehart S (2004) Gene conversion: amechanism for generation of heterogeneity in the tprK gene of Treponema pallidum during infection. Mol Microbiol 52:1579–1596.
17.  Norris SJ. Polypeptides of Treponema pallidum: progr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ir structural, functional, and immunologic roles. Treponema Pallidum Polypeptide Research Group. Microbiol Rev. 1993 Sep;57(3):750-79.
18.  Gray R,Mulligan C, Molini B et al. (2006)Molecular evolution of the tprC, D, I, K, G, and J Genes in the pathogenic genus Treponema. Mol Biol Evol 23: 2220–2233.
19.  Harper K, Ocampo P, Steiner B et al. (2008) On the origin of the treponematoses: a phylogenetic approach. PLoS Neglected Trop Dis 2: e148.
20.  Noordhoek G, Wieles B, Sluis J & Embden J (1990)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ynthetic DNA probe: a means of distinguishing the causative agents of syphilis and yaws? Infect Immun 58: 2011–2013.
21.  Centurion-Lara A, Arroll T, Castillo R, Shaffer J, Castro C, Voorhis WV & Lukehart S (1997) Conservation of the 15- kilodalton lipoprotein among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and strains and other pathogenic treponemes: genetic and antigenic analyses. Infect Immun 65: 1440–1444.
22.  Cameron C, Castro C, Lukehart S & Voorhis W (1999) Sequence conservation of glycerophosphodiester phosphodiesterase among Treponema pallidum strains. Infect Immun 67:3168–3170.
23.  Liu H, Rodes B, George R & Steiner B (2007)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a gene encoding the acidic repeat protein (Arp) of Treponema pallidum. J Med Microbiol 56: 715–721.
24.  Sun ES, Molini BJ, Barrett LK,,et al. Subfamily I Treponema pallidum repeat protein family: sequence variation and immunity. Microbes Infect. 2004 Jul;6(8):725-37.
25.  Giacani L, Hevner K, Centurion-Lara A. Gene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nalysis of the tprJ, tprI, tprG, and tprF loci in Treponema pallidum strains Nichols and Sea 81-4. J Bacteriol. 2005 Sep;187(17):6084-93.
2009-08-10 11:15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全国附属医院、人民医院急招:大专起可投递,五险一金全
wsh280
wsh280
常驻站友

  • 5
    积分
  • 25
    得票
  • 165
    丁当
  • 185楼
第一次写标书,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
2009-08-10 11:16
  • 投票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2020年西综254分-现在不算晚(之前的手机号登不上去了)
shy090
shy090
重症医学科
常驻站友

  • 9
    积分
  • 15
    得票
  • 106
    丁当
  • +1 积分
  • 186楼
本人今年申报的一项,主要是方法学的东西,没什么经验请提宝贵意见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是机体有氧氧化过程及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的重要辅酶。硫胺素的主要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素(TPP)参与体内众多的氧化还原反应,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清除氧自由基等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
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直接测定维生素B1的方法,也缺乏关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B1水平的权威报道。尽管如此,硫胺素与糖尿病的关系近来仍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目前已知持续高血糖状态可影响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致氧自由基生成增加,过量的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等可引起多元醇通路、非酶性糖基化作用等糖代谢异常途径的流量增加,激活促炎症核转录因子(NF-κB) 。同时,过量的3-磷酸甘油醛也可以造成线粒体功能失调,进一步加剧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通过活性氧自由基直接造成细胞损伤, 还可以抑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使3-磷酸甘油醛无法代谢而进一步聚集,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细胞损伤{1-3}。
而补充外源性硫胺素及其前体物质苯磷硫胺可以预防高血糖造成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4],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超滤,减少糖尿病大鼠蛋白尿生成,逆转高血糖造成的血脂紊乱, 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5-8]] ,改善糖尿病鼠肢端血供[9] 。由此可见,硫胺素可能在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减轻内皮损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之前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红细胞中的转羟乙醛酶来间接测量维生素B1浓度,而这一酶的活性由于THTR-1和RFC-1蛋白维持正常,因此科学家一直没有发现维生素B1 的下降。本课题通过对VB1的活性形式TPP的测定实现了对维生素B1的更直接测定,可更直接的反应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B1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索直接检测维生素B1的新方法,进一步了解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B1的水平,以期初步探讨维生素缺失的原因。
2009-08-24 13:57
  • 投票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吐槽村医委培以及寻求各位前辈同仁的帮助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