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牛!硕士一年24篇SCI !介绍经验 (转帖)
今年毕业的复旦化学系学生田博之创造了一个奇迹:本科3年加上硕士3年,在《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学专业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鉴于他的出色表现,复旦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授予这位硕士毕业生以博士学位。硕士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在复旦校史上没有先例,在上海乃至全国也极少见。
田博之是西安人,1998年以全国化学奥赛一等奖得主身份保送复旦大学化学系,大学三年级时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申请复旦大学本硕连读,提前一年进入硕士学习。
“他很聪明,非常投入和勤奋,对化学研究乐在其中,是他最大的特点。”田博之的辅导员李峰老师这样评价他。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评为复旦大学“三好学生”,获人民奖学金,入选“?政学者”资助计划。去年,他成为首届“复旦大学校长奖”唯一的在校生获奖者。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为人很好,而且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担任过系团学联学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组织过多次暑期实践活动。
大二时,他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在化学专业刊物上。到硕士生毕业时,他共在《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根据复旦大学化学系的规定,硕士生毕业时必须至少在《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博士2篇。今年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其学术水平达到博士生水平,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审议表决,全票通过。复旦大学有关人士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多数成员如认为申请人的论文已相当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可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因此,田博之硕士毕业获博士学位并不属破格。在严格按规定办事的前提下,复旦将探索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快优秀研究生成长。目前,田博之已赴哈佛大学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详细谈谈他的经历
小时侯经常在妈妈任教的中学里玩
化学实验室和生物标本陈列室这两个地方,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在阴暗潮湿的标本室里,动植物标本、矿物、化石什么都有
印象最深的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一个婴儿
据说是在学校后面的树林里捡来的
隔着玻璃瓶看着ta那蜷曲的身体、纤细发白的小手、紧闭的双眼
我没有任何惧意.......
第一次来抹云楼的实验室报道,是大三下半学期考完最后一门课纳米 nano6f
整洁明亮的楼道里,我看到实验室门边的墙上贴着"小心激光辐射"的标识。
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井井有条,上面小小的红灯/绿闪烁不停,
包有锡箔的金属管道伸向四周,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在忙碌着纳米
看上去有点神秘,不过这和想象中的实验室还挺符合。
(当时想,大夏天穿什么白大褂呀。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空调太冷的缘故
其实我最初想学无机化学,而不是激光化学
多半因为本科最欣赏的老师是教无机化学的
后来阴差阳错来到激光化学实验室,实在很偶然
当时还有点害怕,觉得激光很危险,有辐射,可能对人体有害
所以当初抹云楼招本科生的时候,我有些担心,生怕自己被选中
随着对激光化学的初步了解,我才发现原来激光并非想象中那样充满危险-
而且我还发现,激光化学也非常有趣,于是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纳米
回头想想,当初对这门学科不了解的时候,想法多么可笑
由此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另外,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妄下结论是很害人的
那以后,遇到新鲜事物,我都会怀着好奇心去尝试一下,而不是拒之千里
我想,这也是搞科学的人所必须的吧
2.
刚开始进实验室什么都不懂,所以我总感觉摸不着头脑,
实验室的Professor Zheng对我很关心,介绍我阅读相关的文献
那时候实验室正在做大气里氟代烷烃和O/O2/O3的氧化反应研究
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O3的文献,并写了一份文献阅读报告。
后来他们都叫我臭氧专家
(事实证明,这段时间的积累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
开始阅读英文的文献的确很困难,
不过我很快发现其实英文论文的常用词汇不超过1000个
连Nobel奖得主的论文都是用简单的话语娓娓道来
所以很快我就熟悉了这套英文词汇
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已经体会到阅读原始文献的重要性-
大三的时候,上高等无机课(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我发现课本里对Slater规则的描述与G. Wilkinson编写的权威教科书不同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去物理系资料室
寻找Slater1930年发表在Physical Review上的原始论文
经过重重波折,终于在物理楼3楼存放过刊的小房间里翻出了这本杂志
我发现其实我们使用的课本把作者的原文翻译错了
我又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20多本相关的教科书
发现竟然有10多本书不准确的描述了Slater规则,
其中包括唐有祺先生编写的教科书,
和我们系的2位教授编写的<<物理化学>>
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Slater的原文,并且把教科书里的错误总结为3类
投寄到<<大学化学>>杂志去了
很快,编辑同志给我写了回信,表示可以录用文章
但是也强调唐有祺先生的书中可以认为是部分引用Slater规则,不算错误
(其实根本就是错的,不过我回头一想,大学化学是北大的杂志,唐有祺教授是PKU的顶梁柱,他们怎么可能自暴家丑呢?
我考虑再三,决定把我们系老师编写的那本<<物理化学>>也从文章里去掉了¬
毕竟,我也得给老师留点面子,况且,他们肯定会看到我的文章,
到时大家心照不宣就是了hehe
很久以后,化学理科基地班的论文集收入了我的这篇习作,
Jin RuoShui点评道:这篇短短的文章,不仅告诉我们广大的学生应当怎么样去学"教材",而且也告诉我们的老师应当怎么样去写"教材"。
3.
1998年上半年,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我们实验室要用液氮,
有位老师发现一个乘LN2的杜瓦瓶口裂了,
就想把里面的LN2倒入另外一个保温瓶
两位老师一个拿着空瓶,一个在倒的时候,突然保温瓶爆炸了!
迅速汽化的液氮,夹杂着水蒸气、保温瓶的玻璃、银屑,
砰的就冲了出来,当时满屋子都是碎玻璃
还好这2个老师都戴眼睛,而且没有直接面对瓶口,否则不堪设想
我们几个在旁边的学生一瞬间都惊呆了
所幸没有伤人
后来我们分析,估计是LN2通过瓶口的裂缝进入Dewar瓶夹层
迅速汽化,造成爆炸
从那以后,我做实验就非常注意安全问题
液氮全部用专用的铝合金液氮瓶乘放,到液氮的时候都戴有机玻璃面具
后来我在制备O3的时候也使用面具
毕竟安全第一嘛
其实我想,任何药品、仪器,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地操作,是绝对不会出危险的
凡是出了事情的,绝大部分是不按规则,粗心大意操作的结果
4.
1999年初那会儿,导师说我应该把以前做的实验写篇论文
当时我所负责的实验差不多完成了,而且我也很想试试写英文论文
第二天,导师指着一台电脑说:你就在这台电脑上写吧。
我一看,立马分特!是台386电脑,显示器是黑白单显,分辨率暴低,装的是Win32
奇怪的是这台烂电脑竟然还能使用;更让我惊讶的是,里面还有OFFICE软件哎。。。当时实验室电脑特少
最好的一台电脑是奔腾133,加一台采集光谱的486,还有老师和博士生用
我这个研一的小学生只能拿386凑合了,不象现在,连本科生都用PIII866
经过若干天的折磨,我终于把论文输入到电脑的硬盘里了
初稿先给实验室代我实验的老师看,他提了一大堆问题
我很不服气,于是拿给老板看没想到他提出的问题更多,更尖锐
例如观点不明确、表达方法不对、文章结构不合理,还有很多语法错误也给挑了出来
被他这么一批判,我才意识到初稿真的很差没办法只好再改,这样反复3遍之后,老板总算比较满意了
后来写论文我找到了窍门
就是平时看到别人论文里精彩的论述和表达,都用记号笔划下来
自己写论文的时候,把这些句子用进去
(当然需要适当的改动,否则就是抄袭了,
实验室一老师写论文时曾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原话,
结果被审稿人指出,非常尴尬)
正象我的老师所说:其实最难的就是第一篇论文,过了这一关,后面都轻车熟路
5.
很早的时候,老爸就对我说过:一篇好的论文要"新、争、奇
a.即内容要新,观点要新,只有新的东西,读者才会感兴趣;
b.另外好的论文要能够引起争鸣,敢于对旧观点提出争论
c.论文的写作切入点要新奇,要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着手,平淡无奇的文章没有人喜欢
(BTW:我老爸不是理科教师,不过我觉得他真是很有见的,所以我把这些话牢记在心):
写论文真的很锻炼人,尤其是可以帮助你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
你必须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你的观点
试图说服读者、审稿人、编辑(有时是你的老板)纳米
同时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反驳旧的/错的观点(所谓不破不立嘛hoho)
我想,现在恐怕没有什么无聊的人会去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工作
那么我们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创新
一篇论文,最重要的,就是给出新的结果/观点/理论
光有好的数据还不够,重要的是分析,再分析,挖掘,再挖掘
直到你把里面的好东西都翻了出来
是的,提出新的观点的确很难
曾经有个同学对我说她觉得自己的研究没有什么意思,只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纳米我说:你所选择的研究体系不一样,你取样的地点也和别人不同,
虽然你用了别人的理论来解释你的结果,但是你的结果是新的,
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些结果,这就是创新,这就是你论文的主题。
论文就象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还希望谁去喜欢呢?
所以写论文,应该象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精雕细凿纳米
首先自己心里要对它感兴趣,要投入
如果自己不喜欢,那么强迫自己去喜欢~_^
论文关键在新,不在长
在论文里,要敢于提出新的解释和新的概念
但是注意要自圆其说
只要你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那么论文短点儿也无所谓
(很多情况下,把你的研究结果让同行尽快知道,是很重要的,
就相当于给自己注册一下,告诉人家不要插手我的研究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尊重实验事实
这篇论文的分析方法错了,结论有误
没关系,下次可以改正。
但是实验数据要真实
因为只有真实的数据,别人才无法挑毛病
我们实验的Dr. Zhou从美国回来2年(现在已经是博导了)
他经常说,如果这篇论文让给他美国的老板写,恐怕能投到美国化学会志
让我们写,恐怕只能投物理化学
所以没有好的论文写作功底,数据只能变成垃圾
有时候我想
为什么Zewail*的论文看上去意趣昂然,读起来有如通俗文学作品,
(*注:1999年NOBEL化学奖得主)
而有些人的文章看起来就很枯燥、吃力?
关键还是写作风格的问题
一篇文章,应该象讲故事一样,有来龙去脉,抑扬顿挫
要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表达复杂的研究内容
但同时要避免单调和重复的用词
引用别人的1句话:Write to express, not to impress.
以上2点并不矛盾,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统一的。
举例来说,我通常会写:
It is shown in Figure1 that....
但是被动句用多了,也觉得枯燥
那么不妨改为主动语态:
Figure1 shows that
我在写论文的时候,从来不会给自己确定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
任何时候,我想到就写什么
有需要改动的地方,我会毫不可惜的大段修改原文
所以我说,文章只会越写越精,越改越好
检索文献是做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样你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我喜欢阅读别人的论文
因为通过阅读,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纳米
例如别人的研究方法,写作风格等等
读到别人写的不好的地方,我会想象自己该怎么写,如何表述
我总是在检索大量的文献中获得很多乐趣
比如发现某个家伙的名字竟然叫Lovejoy,呵呵,爱情狂人啊
或者出现和某个摇滚明星相同的名字,比如Mick Jagger
亦或发现自己的观点和某个大科学家相近(属于自做多情+自恋
当读到一些有趣的文章时,
我会把重要的段落标出
同时在文献的空白处用简单的词语写出我当时的感受和联想
后来觉得不保险,于是专门找了个小本子,
脑子里出现什么有趣的想法,就马上记下来
事实证明,这样看似随机产生的灵感,
往往是一些重要研究的前奏
有时候,我会抱着怀疑的态度阅读别人的论文
试图发现他们的漏洞
幸运的是,的确能够发现一些
同时,我也知道了我们还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什么新的工作
这应该也算寻找新的思路吧。
我们实验室的人喜欢浮想联翩
在茶余饭后,通常进行高谈阔论(多数局限于科学趣闻)
在进行这样的Brain Storm同时
我们通常能够产生许多灵感
或者对许多天来难以捉摸的实验结果提出新的解释
在我的论文中,有3篇是我独立完成的
全部源于这样白日梦般的想象
当然,是在阅读相关论文的时候产生的联想
从最早的一篇THEOCHEM到后来的Chem. Phys. Lett., 直到J. Phys. Chem. A所以我觉得,一颗富于幻想的头脑是最重要的
7.
有时我觉得
当许多人把做研究当成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
我却在实验室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消遣、娱乐
实在是很罪恶的举动
多半是因为我喜欢那种"谈笑有鸿儒"的感觉
和众多的教授,院士,科学家在一起工作
不禁感觉自己水平也高了起来
我知道这样并不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科学研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尤其象我们这样的基础学科,真的看不到一点实用价值
而我当初的梦想,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创造社会财富为国家做贡献
所以,我很彷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介绍1995年NOBEL奖得主ROLAND,MOLINA的文章
他们当时研究O3的降解机理时
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工作在十多年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所以,当初看似无用的工作,
今后可能会变得充满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这让我感到好受了一些
基础研究面临的矛盾也在于此
多数情况下,这些研究是好奇心驱使的工作
引用Linus Pauling的一句话
It is a wonderful feeling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about the world
That no one else has ever understood...
我想,今后基础研究的确该和应用研究挂钩,
但不宜操之过急,
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应该更多、更广
说实在的,我们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实在太少了
做研究、发表论文,实在是很让人兴奋的事情
因为无论人种、国籍、年龄、学历
大家都遵守同一个游戏规则,公平地竞争
只要你的研究成果出色,
即使你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照样可以在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
照样得到世界级科学家的垂青.
当你的研究超过了国外的同行,人家对你服服贴贴的时候
你会体会到打败洋鬼子的骄傲和自豪
我是个崇尚自由的人
对待科学研究同样如此
我喜欢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似乎我的老板也很能理解我
所以很多时候他并不逼我做事情
而是让我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向和课题
看来我很幸运
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我会感到厌烦
所以除了实验室目前做的研究之外
我喜欢看些别的东西,比如天体化学、NANOTECH、BIOTECH等等
一方面我可以对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有所了解
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消磨时间
研究生期间我做过很多东西纳米
有些是蜻蜓点水般的尝试,有些能够深入下去
记得在中期考核时一个老师问我:
你做了这么多东西,有没有想过要深入钻研下去?
你从这些研究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他说:对于很多东西我都感兴趣,
现在有很多方向等着我们去研究,
如果你囿于一个小范围,太过深入,那么有些机会你就会错过
况且,我是硕士生,很多情况下,没必要钻的太深
另外我觉得,搞研究最重要的是培养对科学的热情
Passion! Passion! Passion!
有了热情,才能感兴趣,才会喜欢
还有一点,如果你幸运的话
你会感觉到自己对科学的灵感和直觉
换句话说,就是对科学有敏锐的感觉和前瞻性的眼光
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开始对数字有种特殊的迷恋
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记录生活中无声无息流逝的过程
所以我在每本书和查阅的每篇文献上,都会标上当时的日期
我一直觉得keep track of time是个很好的习惯
可能这样做有助于帮我回忆在各个时空点上发生的事情
在我的3本硬面抄和6本实验记录本上
每页都标着日期,并写着当天查阅的文献和实验记录
每篇论文的审稿人/编辑寄回来的修改意见
我都会写上接收日期,妥善保管
有时会把它们贴在记录本上,做为参考
回头看看这些评审意见
对论文写作和提高研究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在众多评审人的意见里,有些非常尖锐,有些充满智慧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句子
比如我的第一篇文章,审稿人人说:
In the future the Qin group MUST use isotopic substitutes
to add strength to their assignments
(意思说这是最后一次通融,下回你们必须用同位素样品了^@^)
还有一个审稿人很有趣,他说:
This is an interesting paper, however,The authors should bring their grammar book out to further edit the text.
的确,我们的论文经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错误,
最常见的包括单复数混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乱用等//blush
不过有时候,审稿人也很友好:
I recommend publication in essentially unchanged form.
However, the general level of the English is so good that
The occasional error is quite jarring.
(这句话颇让我陶醉了一阵儿)
总之,和高手过招的感觉是很爽的
田博之目前已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于2007.10在Nature上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