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精品栏目
    微话题
    微访谈
    病例挑战
  • 找人
    查找好友
    认证专家
    专家主页
    机构主页
    可能感兴趣
  • 随便看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神经内外

关注今日:13 | 主题:803120
论坛首页  >  神经科学专业讨论版   >  学习交流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必读指南#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2015修订版)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SJSJ123
SJSJ123
神经科
铁杆站友

  • 15
    积分
  • 1001
    得票
  • 345
    丁当
  • 1楼

关于肌电图的检测方法、常见神经肌肉病病变部位的肌电图诊断、报告书写及参考范例,这版共识都写的非常详细。


==========概论=============


狭义肌电图通常指运用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特性。

广义肌电图除了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y,NCS)和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EMG)之外,还包括电生理检测的其他项目,例如重复神经刺激(repetitivenerve stimulation,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SFEMG)、运动单位计数(motor unit Dumber estimation,MUNE)、巨肌电图(macro-EMG)、运动诱发试验等。


一、肌电图检查的适应证

1.脊髓前角细胞和(或)脑干运动核及其以下部位的定位诊断和鉴别,包括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

2.可助于肌肉注射肉毒毒素部位的选择。


二、肌电图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1.保证电源稳定和电线完整,遵守仪器使用的安全要求,专业人员定期检查设备,以防漏电,如出现电源破损或机器外壳漏电现象应及时停止操作。

2.做肌电图检查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并充分对受检者解释并取得配合。

3.保持肢体(尤其是末端)温度,天气寒冷可局部加温,保证肢体末端温度维持在32℃。

4.不要将刺激电极置于心脏区域,非诱发电位检查项目时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和地线置于肢体同一侧,以减少通过躯体的泄漏电流。

5.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避免进行NCS。

6.植人心律转复设备或除颤器的患者,应****专科医生,刺激器应远离植人设备15 cm以上,接好地线,刺激电流时限限制在0.2 ms内。

7.意识障碍患者或有精神症状患者进行检测时应咨询相关专科医生检查的必要性,并避免意外损伤。

8.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因其他血液异常存在出血倾向或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或抗凝剂药物的患者,在采用针电极检查时,应评估检查的利弊并对患者进行充分地交代。可以先选择位置表浅的小肌肉观察出血情况。血友病或其他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除非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已得到纠正。

9.建议使用一次性针电极。对于疑诊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包括克雅病)或已诊断为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梅毒等血液传播性传染病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10.肋问神经或Erb点针电极刺激,在颈棘旁肌、膈肌、前锯肌等部位行肌电图检查时,要慎重选择,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发生气胸。


三、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1.可证实和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无主观感觉障碍或无力的周围神经病变或肥胖儿童深部肌肉病变的诊断等。

2.指导肌肉内药物(例如肉毒毒素或其他药物)注射部位的选择。


四、肌电图检查基本原则。

1.NCS和针极肌电图测定是临床检查的延伸,因此,在进行肌电图检查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神经系统检查。

2.如果检测结果存在异常,要排除技术因素并应重复检测。

3.如果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不吻合,要慎重解释结果并充分考虑与临床的关系。

4.每个病例均应个体化,随着检查的进行加以调整。

5.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解读才能为临床提供关键信息。



============检测方法===============

一、NCS

1.皮肤温度:为避免皮肤温度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保证皮肤温度维持在30~32 ℃。

2.常用电极的种类:神经传导检测一般使用盘状表面电极和环指电极,也可使用单极针电极或同芯针电极。

3.电极的放置:(1)记录电极:运动NCS时,将阴极置于肌腹,阳极置于远端的肌腱或骨关节处。顺行性感觉NCS时,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干走行处;逆行性感觉NCS时,记录电极置于顺行性测定法的刺激电极位置。(2)刺激电极:运动NCS时,阴极置于神经走行的远端,阳极在近端2 cm处,而F波测定时将阴极置于近端。顺行性感觉NCS时,刺激电极置于手指或足趾末端,阴极在近端,阳极在远端;逆行性感觉NCS时,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阴极在远端,阳极放置在阴极近端2 cm处。(3)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

4.刺激强度和时限:从较小电流开始逐渐加量,运动传导测定时应对神经干予以超强刺激,一般以诱发出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action potential,CMAP)的刺激强度再增加10%~30%电量为宜。刺激时限一般为0.1~0.2 ms(必要时为0.3—0.5 ms)。

5.运动NCS:(1)运动神经传导检测:神经干近端和远端2个不同刺激点的距离除以2个不同点刺激所记录的CMAP的潜伏期之差即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velocity,MCV)。(2)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远端刺激至CMAP的起始时间为DML。(3)CMAP波幅(mV):为基线一负相波波幅或正负波峰.峰波幅。(4)节段神经传导:在神经干由远向近端的不同部位测定每段神经传导的速度和波幅,观察有无传导阻滞和异常波形离散。

6.感觉NCS:感觉神经传导可以用顺行法或逆行法检测,不同方法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逆行法检测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顺行法高。(1)感觉神经传导: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SNAP的起始潜伏期,即为传导速度;(2)SNAP波幅(uV):为正负波峰一峰波幅,有些实验室也可选用基线一负相波波幅。

7.异常神经传导的判断:可根据各自实验室或公认的标准进行判断,一般认为超出正常值范围或超出均值的20%为异常。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CMAP和SNAP波幅降低都可判断为异常。


二、F波检测

F波的检测方法与运动NCS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近端。

1.观察指标:(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2)F波出现率;(3)F波传导速度。

2.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出现率降低或波形消失。


三、H反射

1.检测方法:记录电极置于肌肉肌腹,阴极在近端,阳极在远端。刺激电极在支配肌肉的神经干,地线置于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通常在比目鱼肌或肱二头肌或尺侧腕屈肌记录。刺激强度为低强度开始逐渐加量,通常在出现M波后降低刺激强度后可出现稳定的H波,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强又逐渐消失。

2.观察指标:潜伏期、波幅和波形。

3.H反射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两侧差值/>2.5~3.0倍x±5。


四、瞬目反射

瞬目反射是眼轮匝肌的反射性收缩活动,反射弧由三叉神经的眶上神经传人,经脑干整合,由面神经传出,因此,有助于面神经、三叉神经核脑干病变的辅助定位。

1.检测方法:记录电极置于双侧的眼轮匝肌,阳极置于肌腹,阴极置于眼眶。刺激电极置于眶上神经。地线可置于同侧耳后。在刺激的同侧记录到2个诱发反应波形R1和R2,对侧记录到波形R’

2.观察指标:R1、R2、及R’各波潜伏期,波幅及双侧潜伏期差值。

3.瞬目反射异常的判断:各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双侧潜伏期差值增加。


五、皮肤交感反射(skin sympatheticresponse,SSR)

1.检测方法:记录电极置于双侧手掌中央和足底中央,阴极R1置于掌心和足心,阳极R2置于掌背和足背。

2.观察指标:潜伏期和波幅。

3.异常判断:潜伏期超过面±2.58s或波形消失为异常。


六、重复神经刺激(RNS)

1.检测方法:电极的放置同运动NCS,在刺激程序中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

2.刺激频率:(1)低频:<5Hz,持续时间3 S或连续10个波形;(3)高频:≥10 Hz,持续时间3~20S或75~100个波形;(3)易化方法代替高频:静息状态下测定CMAP,而后肌肉最大收缩10~30 S后即刻予以单次刺激,可见CMAP波幅升高1倍以上,以代替高频刺激。

3.常用神经:面神经一眼轮匝肌、副神经.斜方肌、腋神经.三角肌、尺神经-小指展肌。

4.RNS异常的判断:(1)低频RNS:计算第4波或第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下降10%~15%以上为低频递减。(2)高频RNS:计算最末(一般为100个)和起始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波幅下降30%以上为高频递减,波幅升高100%以上为高频递增。


七、寸移技术(inching technique)检测

1.检测方法:记录电极的放置同运动NCS,沿神经走行由远端向近端每1寸或2 cm移动1次刺激电极,分别进行刺激。

2.观察指标:记录不同刺激点获得的潜伏期、CMAP负相波波幅、面积和时限。

3.异常判断:(1)运动神经部分传导阻滞:近端和远端比较波幅和面积下降大于20%,时限增宽小于10%为肯定传导阻滞;近端和远端比较波幅和面积下降大于10%不足20%,时限增宽小于10%,为可能传导阻滞;(2)2个邻近刺激点之间的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


八、运动诱发试验

1.检测方法:运动诱发试验通常用于肌肉离子通道病的非发作期的检测,在运动负荷后出现肌肉运动功能下降。通常在尺神经进行测定。记录和刺激电极放置同运动NCS。整个记录过程中保持电极位置不变。嘱患者尽最大力量反复外展小指,检查者在小指外侧予以阻力,持续外展45次(约45 S),休息15 S作为1个序列,然后再重复外展小指如前,共进行5个序列的运动。分别在运动前和运动5~120 min(每30 rain)测定CMAP,记录CMAP的负相波波幅。

2.观察指标:运动后CMAP波幅下降的百分比,计算方法为:(运动前波幅一运动后波幅)/运动前波幅×100%。

3.异常判断:建议采用运动后CMAP波幅下降大于26%~33%为异常。


九、同芯针电极肌电图

受检者采取坐位或卧位,保持放松。检查者将针电极插入被检肌肉,观察肌肉放松状态(电静息)、轻度随意收缩状态和大力收缩状态(募集相)的电活动。

1.自发电位:肌肉放松状态下的电活动(静息状态):

(1)插入电位:针电极插入肌肉时瞬间对肌纤维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簇的、伴有清脆声音、持续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针电极一旦固定,插入电位即消失。

(2)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声音类似贝壳的摩擦声。前者为波幅10~50灿V,时限1~2ms;后者波幅100~200 uV,时限3~4 ms。

(3)异常自发电位:

①纤颤电位(fibrillation)和正锐波(positivesharp wave):两者均是肌纤维在失去神经支配时产生的自发性颤搐,发放频率为0.5~15.0次/s,缓慢的规律性发放。纤颤电位通常为三相或双相棘波,时限1~5 ms,波幅20~200V,初始为正相;与生理性终板棘波不同的是后者起始向上。正锐波为长时限的双相电位,初始为锐利的正相,其后为时限较长得负相。波幅20~200 uV,时限10~30ms。纤颤电位和正锐波不仅可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可见于肌源性疾病。一般用于半定量分析,在2个以上不同部位出现异常自发电位即认为异常。

②束颤电位(fascieulation):是运动单位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的自发放电。常见于慢性神经源性疾病,注意与健康人偶尔可见的良性束颤电位鉴别。

③肌颤搐电位(myokemia):是同一运动单位更为复杂的重复放电,可导致皮肤出现蠕虫样爬动,形态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相同,发放形式和节律固定。一般为2—10个电位,以40~60 Hz的频率爆发性发放,并以0.1~10.0 S的间隔规律性出现。

④复合重复放电(CRD):相邻运动单位的成群肌纤维重复放电,一度称之为“假性肌强直放电或肌强直样放电”。CRD发放形式多变,每次发放的波形较为复杂。特征性的表现为突然开始,以恒定的频率发放一段后突然停止,发放频率均匀一致,波动于3~100次/s,呈多相,3~10个棘波成分,波幅50¨V~1 mV,时限可长达50~100ms。扬声器可听见类似“机关枪”的声音。CRD在慢性的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疾病均可出现。

⑤肌强直放电:是肌纤维的异常放电,通常为20~150 Hz的正相波或简单的棘波形态。特征在于波幅和频率的衰减。常见于强直性肌病。


2.MUAP:肌肉轻度随意收缩状态时的电活动,即1个前角细胞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同步放电的总和,不同的肌肉有相应的平均时限和平均波幅正常值。(1)波形:大多数是三相波和双相波。(2)时限:指电位偏离基线至回到基线的时间。(3)波幅:指基线到负相波峰的距离或正负波峰的距离。(4)相位变化:指离开至返回基线的部分。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过4相。超过者称为多相波,正常肌肉多相波百分比占15%一20%,但胫前肌可多达35%。(5)声音和运动单位发放频率:在肌肉运动单位发放时注意示波器的声音和观看运动单位发放频率,正常情况下MUAP呈清脆可分辨的“嗒嗒”声。


3.募集运动单位电位:肌肉大力收缩状态时的电活动(募集相):(1)相型:大多数为干扰相,即大力收缩时所有运动单位募集一起,难以分辨基线的MUAP重叠在一起的现象。(2)波幅:正常为2-4mV。


4.异常肌电图的判断:(1)插入电位:增多或减少。(2)自发电位:包括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复合性重复放电、肌颤搐放电、肌强直放电等。健康人肌肉只可见1处正锐波或纤颤电位。(3)MUAP:是判断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的重要参数。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延长、波幅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多;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和多相波百分比增多。(4)募集电位: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高波幅的,募集减少的单纯相或混合相;肌源性损害表现为低波幅的干扰相即病理干扰相。


5.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1)测定方法:肛门括约肌的支配神经为s3~S5,的Onuf核,多用于骶部神经病变,如圆锥马尾的病变。常于多系统萎缩的早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改变。患者左侧卧位,屈髋屈膝,操作者在肛门括约肌皮肤和黏膜交界处内侧与黏膜成锐角插入针电极,记录肌电活动。(2)观察指标:放松时(患者排便动作)自发活动和轻收缩时MUAP平均时限[平均时限(9.9±1.3)ms,经阴道分娩妇女平均时限(10.5±1.5)ms,一般不超过14ms、波幅、多相波百分比和有无卫星电位。(3)异常判断:典型表现为平均时限延长,卫星电位增多,双侧表现不对称可资鉴别。(4)卫星电位:是与MUAP呈锁时关系的异常电位,健康人的肢体骨骼肌可有l%~3%的机会发现卫星电位。出现率>20%为异常。


十、单纤维肌电图

单纤维肌电图并非神经肌肉病的常规检测手段,用于诊断神经肌肉接头病或对神经肌肉病的神经肌肉接头再生功能的评价。单纤维针电极直径为25um,可收集针极周边1~3根肌纤维的电活动。由于单纤维针电极昂贵易损,目前倾向于使用同芯针电极操作描记技术,但要注意各参数意义不同。要注意“纤维密度(fiber density)”在使用同芯针电极时不能反映实际的纤维密度。

1.测定方法:通常选择容易配合的指总伸肌、额肌等肌肉进行记录。可以用神经刺激法或最小自主收缩法采集电位。如采用同芯针电极进行记录,建议将滤波范围调整至1-10 kHz。

2.观察指标:(1)平均颤抖值。(2)颤抖值大于55斗s的百分比。(3)阻滞百分比;当采用同芯针电极进行记录时,所记录到的电位数目不能反映纤维密度。

3.异常判断:不同肌肉的正常值有所不同,平均颤抖以超过面±2.58s为异常,颤抖值大于55us的百分比超过20%为异常;出现阻滞为异常。



  •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修订版 (1).pdf(924.9k)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8-05-09 10:49 浏览 : 13404 回复 : 5
  • 投票 29
  • 收藏 25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髌骨软化症治疗
dxy_v7tk4hi
dxy_v7tk4hi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2
    得票
  • 146
    丁当
  • 2楼

有用的文字,

2018-05-09 12:47 来自 iPhone/iPad客户端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无论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都得按手术原则和规范去做
Wyjts880
Wyjts880
神经科
常驻站友

  • 7
    积分
  • 760
    得票
  • 393
    丁当
  • 3楼

不错,有用,谢谢楼主

2018-05-09 15:25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丁香早知道 - 12.10 | 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室里打架!患者还在清醒状态
黎子医生
黎子医生
神经科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30
    得票
  • 496
    丁当
  • 4楼

对于初学者,简直就是及时雨

2018-05-09 20:33 来自 iPhone/iPad客户端
  • 投票 2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临床用药# 头孢配伍地塞米松,20 分钟后患者死亡!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