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两位肝癌患者的不同结局
病例2:患者47岁,男性,乙肝大三阳,由于坚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小肝癌,经手术切除后,随访七年未复发。
在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曾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一般肝癌的进展过程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乙肝病变是一步步进展的,肝炎患者必须防止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必须防止进展为肝癌。
在病毒复制和病变活动的肝硬化,有大量肝细胞损伤就会有大量增殖,在增殖中的肝细胞可能会出现基因变异而发展为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如果不积极抗病毒治疗,大约有40%会进展到肝硬化。肝炎很活跃的症状比较明显,进展为肝硬化的时间就短,肝炎不活跃的可能数十年后才会进展到肝硬化。同时有炎症活动的肝硬化叫做活动性肝硬化。一般活动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发生率为1%~2%,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发生率为5%。如果40岁时患肝硬化,不治疗的话,到60岁时平均有40%的患者会发生肝癌。
事实上,发生肝癌极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定期检查而被耽误的。
在肝癌的高危人群中进行定期检查叫做筛检。筛检能使小肝癌早期诊断。筛检的方法有两项:B超和甲胎蛋白(AFP)。
B超可以查出70%的小肝癌,但B超检查出来的癌结节需要用CT或磁共振来确诊。
甲胎蛋白(AFP)很灵敏,常常在B超还没有查出癌结节前,数据就升高了。但肝硬化、甚至有明显纤维化的肝炎患者,甲胎蛋白也会升高,少数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以正常,所以需要同时做B超,看看肝脏有没有新长的小结节。
CT平扫诊断肝硬化比B超客观,可以正确检查出脾脏的肿大,门静脉和脾静脉的增宽。检查肝脏的形象也比B超清楚很多,肝硬化可以有左右肝叶大小不对称、肝裂增宽。肝硬化的肝实质是由硬化结节组成的,普遍的小结节和纤维化使肝实质不均匀,浅表的硬化结节使肝脏的边缘不平滑或波浪状。但即使是CT也不能查出早期肝硬化,轻度的肝硬化有一半会漏诊。也就是说,CT诊断肝硬化可以确诊,CT没有诊断肝硬化,不一定没有肝硬化。CT肝脏平扫检查出占位性病变,指的是稍大的小结节,要确定小结节的性质就需要做增强CT,也就是注射造影剂来分辨结节病变。
磁共振(MRI)可以多方位成像,对显示肝内血管结构和肝叶分段可以更精确,血管和胆管无需造影剂就能显影,对肿瘤的检出和鉴定比增强CT更灵敏、特异。增强磁共振主要用于不典型结节的鉴别诊断。
那么,什么是“小肝癌”呢?“小肝癌”是指<2cm、在原位没有扩散的早期肝癌,大多数恶性程度比较低。肝癌一般都是从肝硬化或重度纤维化的肝脏上生长的,有这样病变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B超和AFP。因为初长的肝癌恶性程度低,生长较慢,6个月内不会超过2cm,对于小肝癌,无论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都可以根治。如果癌肿超过2cm,大多数会高度恶性。单个直径>5cm,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患者会有腹胀、消瘦等症状,发展很快,不治疗生存期只有几个月到1年。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规定: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HCC高危患者(>40岁,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或已有AFP增高者),应每3~6个月检测AFP和腹部超声显像(必要时做CT或MRI),以早期发现HCC。
每6个月进行一次筛检,查出的都是小肝癌。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是没有扩散的原位病灶,是可以根治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