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考博的 7 大认识误区

考博的七大认识误区
1. 初试第一肯定上
博士不是考试的产物,同样博士不是用来考试用的。那博士是干什么的呢,是用来做科研的。由此就应该知道什么评价体系是博士录取的关键:科研成果,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等等,这些都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如果在这些条件一致的基础上自然高分者优先。对于报考外校者,需力争考取第一名,大部分院校一般不会拒绝第一名,否则导师需要作出书面解释。
2. 招自己的学生就是关系
博士和老板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如果自己原来的学生在做本领域研究中已经做的不错,为什么不留下他继续深入做呢?招个对本研究方向都不懂从头再学的人对老板有何好处?
3. 博导会给熟悉的人透漏题目
一般不会,牛的导师更不会,因为牛人往往都知道一个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人很难将一些东西做好,不论是实验还是文章写作。但是,也不排除有透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对某同学知根知底,知道他底子扎实科研能力强,不想让他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考试上,而是在做试验上。当初有朋友听信流言给导师写信要求透漏点重点,结果导师从此不再回信。建议大家不要抱着这种心态,正常情况下导师需要的是一个各个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不论考试还是科研都能毫不含糊的学生。
4. 只要我分数高就行,其他我不管
考试之前的工作比考试本身重要的多,之前要选定导师联系导师,一定要突出自己优点。很多时候觉得这个导师和我简直是完美无缺的组合,他肯定会要我,可是往往投过去就直接是拒绝,虽然很让人沮丧,但是也是很庆幸的,如果他不想要我但是也不说,我埋头苦读分数再高也是无济于事。多找找,多联系,其实某个导师是不是强烈的对你感兴趣自己也可以感觉到的,最好找机会要面谈,一切都会在言谈举止之间表露出来。如果只是应付性的说句:欢迎报考,估计在后面被PK掉的可能性很大,除非你特别优秀。
5. 科研成果科研能力是很虚的东西
如果你考完博或者准备考博还是这个认识,也许有点杯具。有些人认为:“科研成果是个啥啊,大家都是硕士能有个啥成果啊。”如果你还是这种认识,最好还是别考了,考了也不见得能考上,你没有成果并不代表别人没有。优秀的硕士多了去了,SCI,专利,有些硕士多的海了去了。如果研究生都要毕业了对SCI还是敬若神灵,排除学科的原因,那只能说明你周围环境差,你的眼界狭窄,不要你也无可厚非。
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态度等等貌似很虚,其实很多时候在言谈举止之间已经有所体现,一个一心想来做科研的人和一个“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该干嘛还是考博吧”心态的人完全表现不同,不要认为导师连这个判断能力都没有。还有,就是别人的口说出来的“你”的重要性,别的老师向博导夸你科研能力强,科研态度好,比你自己自夸一百遍都有效。
6. 反正就是黑,这个社会就是黑,什么都黑
抱有这个心态的人,我建议你一定要改变这种人生观念和态度,这种态度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只能让你裹足不前。要不然你就起来**,但是你又不敢,唯恐把你抓去杀头了,所以你只能懦弱的躲在屏幕后面呻吟抱怨,然后大加渲染让更多的人呻吟抱怨。谁也不能排除这个黑那个黑,为什么你总要把目光注视在白纸上的黑点,也许很大面积的白纸上只有1/10的黑点而已,为什么不把目光注视在9/10的白纸上。即使是1/2都被黑点占据了,你为什么不勇敢的去争取1/2的白纸呢?那些自己不愿意去争取然后教唆别人也不去争取的人和黑点一样的可耻。
不要让所谓的黑阻挡了自己的脚步,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要让所谓的黑成为自己懦弱的不去争取的借口。面对“黑”,如果你不能改变,那么你只能让自己更加强大,更有竞争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现实。
7. “以上你说的都是废话,老子就是被黑了,这个社会就是黑,你们这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被黑了试试。”
人生如此漫长,世界如此之大,就是被黑一次两次也是正常,挫折不见得是坏事,经历挫折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当然,这句话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如何来面对挫折,如果一味的抱怨埋怨的对待挫折百无一用。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真的如此。咬咬牙挺过来当你回首很多经历都是财富,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在埋怨抱怨中被消弱,更不要让一次挫折导致你不正常的心态。In the day of grief, bemild.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希望大家谨记共勉!(转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