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科轮转见闻(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希望这个帖子和【心版故事会】成为姊妹篇。欢迎战友们跟帖,一块儿总结、讨论;
跟帖时不必拘泥于格式的严谨,总之别人看后能在脑子里多根弦儿就成。
1.前几天,听说一件事。某患者看人打牌时突发进行性呼吸困难,约10小时后就诊。门诊医生初步体检后考虑COPD伴肺部感染。嘱其步行到放射科拍片。途中突然跌倒、神志丧失。......心电监护示心脏停搏。立即予心肺复苏后转送ICU。患者为啥突然心脏停搏?开始也是一头雾水。这儿ICU病房有床边摄片机,每个患者入院都要求常规摄胸片,结果是右侧气胸(右肺压缩80%),立马停呼吸机、予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神志转清......
2.刚到血液科,花了一个晚自修把患者就诊的来龙去脉熟悉了一下。某患者,去年底始出现胸闷,外院接诊医生拟诊冠心病,予中成药;未几,复诊诉头晕,同一医师诊断美尼尔氏病,再予另一种中成药。效果可想而知,遂转本院,这回遇到血液科专科医师门诊,查血常规,示血小板三百多万,考虑血小板增多症---高粘滞血症---胸闷、头晕,收治。
3.血液科另一患者,主诉胸痛,查体有胸廓压痛,门诊查血沉,140mm/h,收治,后进一步检查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4.生活中同名同姓是有趣的,医学也是啊,呵呵。提到ACS和PCI,心内科医师都比较熟悉。我发现消化科也有个ACS,即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洋文是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神经科也有个PCI,即后循环,洋文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有兴趣的战友可以搜索一下进一步了解。
5.在呼吸科轮转的一大进步是不敢轻易诊断“COPD急性发作、肺部感染”了:
1)我自己床位上一位“老主顾”,近几年冬天都要光顾呼吸科的,这回气急加重又来了,因为经济条件好,就查个胸部CT,本想看看肺部感染情况,结果查出肺Ca,纤支镜+活检确诊;
2)也是自己床上的,拟诊“肺部感染”收治。我跟心内科主任(也是大内科主任)学了给患者查血常规时常规带个血沉,结果血沉120mm/h,肝功能出来高球蛋白血症,就想到多发性骨髓瘤了,后来骨穿报告证实。
3)同事床位上的,拟诊“COPD急性发作”收治。那天下午,化验单结果送到病区,我听他们说该患者血钾很低,一会儿又有人说还有代酸,我觉得奇怪,代酸时应该是高钾呀。就去看,化验单果然如此,就跑到患者床边,一眼看到那位中年患者在张口呼吸,她的牙齿太丑了,忽然想起以前主任提到猖獗齿,虽然没见过,但直觉告诉我这位患者的牙齿只有这个名词来形容了,接下来想到猖獗齿--干燥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代酸伴低钾,好像挺通顺的,就查了抗SS-A,SS-B,确诊。这个猖獗齿的图片,我当时发到急救版了,感兴趣的战友可以看一下:
http://www.dxy.cn/bbs/thread/13861693
后来自己再看看书,多发性骨髓瘤和干燥综合征是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的。如果患者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再加上问病史不详细,不是很容易误治为COPD么?
6.在消化科轮转,发现两例夹层,病史和别的战友差不多。我的体会是三条:
1)热爱临床医学。看病如破案,治病如打仗。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临床医学更适合男生的天性了。有了这份热爱,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多想、多看病人,才能发现问题,才会保持好奇心,避免成为临床上的老油条。
2)对急腹症的查体,不能只查腹部。心脏听诊不能省,尤其是心底部。
3)胸部普通CT阴性,不等于没有夹层,最好加做增强,起码要再做心脏彩超。自己要亲自陪着去。
7.在消化科轮转,印象深的是有一天在科室上晚自修。我听值班医师和一位患者家属解释病情说你爱人可能是药物性肝炎。这个病我还没亲眼见过呢,就放下杂书,问来龙去脉。原来,患者因为双下肢水肿多处求治,去年底在省医院诊断“肾脏病”,服“中药”几十付,水肿好像好了,但纳差,一查肝功能不正常。我到床边,一眼就看到患者的脸明显黑,黑脸-腿肿-多方求治,就想到POEMS综合征了。再一看病史,今年初还因双下肢乏力在本院就诊,当时诊断末梢神经炎。后来追问病史已停经两年(患者才42岁)、细致体检有毫毛变长、再完善辅查,患者有高球蛋白血症、甲减、脾大。请老大内科主任鉴定,答:是的。
体会:
1)看病就象下棋。几个弱子或弱子与强子有机组合起来,可能就是一盘好棋。比较复杂的病,往往是看上去互不相干的症状、体征的组合。象该患者的停经史、门诊病历的诊治经过;体检有面部色素沉着、毫毛变长、脾大,从入院记录看,都没有反映出来。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些不起眼的线索组合起来就会给我们带来诊断灵感。
2)平时没事多看书。看书多了,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就容易想到。
暂时就想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