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为何连接如此的困难?

发布于 2004-07-18 · 浏览 3116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0 年零 29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各位大侠,我做连接一个多月,至今仍未成功,期间也看了许多相关的贴,也试了很多办法,就是转化不长斑。我的具体情况是:
原核表达载体pET28b+,约5k多,用EcoR1+Sal1酶切,中间相隔一个酶切位点,酶是TaKaRa的
insert,1.3k左右,用同样的酶从pMD18-T Simple Vector 上切,分别回收,再进行连接,CaCl2法转化DH5a ,JM109等,就是不长斑,而CK用pET28b+,长斑正常(但CK不是每次都做)。

几乎每个环节都已试过几种方法,胶回收用过Kit,也试过低熔点的,也定过量,摩尔比从1:3~1:10都试过,连接酶用过TaKaRa T4 DNA Ligase,和它的ligation Kit Ver2.11,TOYOBO的Ligation High,体系从10~30ul 都做过,程序用过16度,连接过夜,还有其他实验室高手推荐的所谓高低温来回穿梭的循环连接程序,还是不奏效!

另有几个基本的问题:
1。有战友说体系不能太大,最好10ul左右,为什么?大一点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增加自连吗?还是减少连接事件发生的几率(不管是自连还是相连)
2。连接时DNA(载体和片段)浓度有上限吗?浓度增加为什么反而会降低连接效率呢?
3.转化时,为什么100ul的感受态细胞最好不要加超过10ul的连接产物,是会降低转化效率呢(原因是什么),还是只是会增加自连的情况,增大筛选的工作量?
恳请各位高手指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16

25 2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